近日,一個群名爲 " 哈爺佛普媽美好生活 " 的留學生相親群在網上引發熱議。在這個群裏,隻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布朗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名校的本科 / 博士畢業生、家長,或者醫學類高校的學生、家長才有資格加入,非頂尖名校的則需要拉夠人數才能加入。其實,海外相親這個話題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衆面前,此前,加拿大溫哥華本拿比中央公園的 " 華人相親角 " 就曾爆火出圈。然而,将相親标準定到具體某個學校,這種做法确實罕見。那家長們爲什麽建立了這樣的群?它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記者進行了采訪。
" 相親群 " 本不是 " 相親群 "
林女士曾是這個 " 相親群 " 的一員。當記者第一次聯系她時,林女士并沒有接受記者的采訪:" 我認爲家長們完全有自由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原來,此前入群标準曝光後,林女士就已經在網上看過很多自媒體在讨論該群,而這種類型的文章底下的評論呈 " 一邊倒 " 态勢:大部分網友對于此現象持否定和質疑甚至嘲諷态度。與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負面評論相比,知道該相親群内情的林女士對此群有着更爲複雜的态度。
林女士的兒子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大二。" 這個群原來是 5 所知名藤校的家長們的交流群、求職群,等到孩子們畢業了工作問題也解決之後,這個群裏的家長們之間僅有的連接點被切斷,但很多家長卻又不想這個群就此解散,爲了擴大彼此交流的連接點,家長們就在想,這個群是不是可以變成孩子們的相親群呢?變成相親群後,家長們爲了擴大相親範疇,就把入群标準由原來的 5 所藤校擴充爲現在大家看到的 23 校。"
但林女士并不熱衷于代替兒子解決婚戀大事,在她看來,子女的擇校、擇業、婚戀都是自己的事,她無權過多幹涉。以教育爲例,她的兒子從小到大一直在美國公立學校就讀,從自己選擇申校、爬藤,到成功就讀普林斯頓大學,她都沒有幹涉過,全憑兒子自己的努力。于是在群裏要求遞交子女詳細信息時,林女士不願透露兒子過多個人信息,選擇了退群。
雖然選擇了退群,但林女士能夠理解相親群裏的父母,覺得對該群不必過分嘲諷," 空巢父母老了沒事幹,操心孩子的婚戀問題,能夠聚在一起說說話,熱鬧一下也沒什麽不好。" 林女士還跟記者分享了該群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個群裏基本上都是家長,沒有孩子。" 很多網友會覺得這是空巢老人的自嗨吧,某種意義上也的确是,畢竟在美國本科能考上藤校的孩子大多都是聰明有想法有主見的孩子,他們又怎麽會讓家長去決定他們的人生大事呢?"
名校背後蘊含了更多考量
這一現象自曝光後,便在網上引起熱議。有網友評論道:" 精英配精英才算是匹配 "" 好的婚姻一定是強強聯手 "。但也有網友認爲," 孩子的素質、性格很重要,要尊重孩子自己意願 "" 這些名校的本科和博士,未必會認同父母用這種方式給自己找結婚對象 "。表面上看,這 23 所學校的選擇标準就是按照類似 QS 世界大學的排名,但實際上,家長們的考量可不隻是學曆。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青少年與學校社會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盧玮分析," 名校的背後其實就是受教育的程度。" 盧玮補充道," 對于海外名校求學的學子來說,其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家庭經濟實力和家庭的素養、家庭的身份地位等。對于如今的社會來說,孩子能夠接受什麽樣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背後有什麽樣的家庭。而接受海外名校教育的孩子,其前途大概率也是比較平坦的。" 盧玮表示,例如海外相親群對于醫學生的不設門檻,一方面是近年來人們對于健康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是海外學醫學費不菲,但畢業後收入也比較高," 這樣的孩子畢業後很可能有比較好的發展。"
符合該入群條件的留學生小一和記者分享了自己對于該入群标準的看法。" 列表裏是排名靠前或者非常前的私立大學,本科能上的話代表家裏條件不錯,以及這個孩子學習不錯。或者說這個小孩學習真的很不錯,可以拿到獎學金。" 她還補充道:" 這樣的入群标準就是篩選人的一個方式。身爲子女的我覺得沒必要用學校來把人分三六九等。學校隻能代表這個人家裏有錢和學習好,和人品完全沒有關系。"
孩子婚戀問題上,父母應既不 " 缺位 ",也不 " 越位 "
" 海外名校的本質是精英的一個符号。把名校作爲标簽放入到家庭和婚姻當中,反而暴露了如今人們對于婚姻關系的不自信。" 盧玮分析,伴随着家庭經濟功能和權力功能變化,當代婚姻關系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性的情感支持,而在選擇情感支持的時候,部分家長把情感支持與社會資源分配方式對等畫上了等号,認爲 " 精英當中應該有屬于精英的情感聯系和方式 ",而從另一個方面看,名校相親群也顯示出現代社會資源分配方式的固化。婚姻本來沒有誰比誰更高級,但部分家長過去在自己成爲精英之時,本身就帶有名校的 " 信念 ",如今通過名校這個 " 門檻 ",刻意凸顯自己的精英屬性,認爲憑借名校光環來認定自己子女的匹配。
爲什麽海外留學生相親群中隻有家長,沒有學生呢?對此,盧玮表示,不論父母是否已經身在國外,他們都深受長期以來家長制的影響。在過去家長制對于家族事業的交接、抵禦風險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如今社會,部分家長也會想要複制過去的案例,維護家庭的穩定性。與此同時,部分家長或者臨近退休,或者已經退休,其在社會中即将或已經不再承擔一定的角色,因此,他們自然就會面向子女的婚姻,從而維系他們的權力。" 在某種意義上,部分家長依舊認爲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産’,然而在當今信息如此發達的社會,這種行爲并不一定能夠得到子女的認同。因此,這樣的群裏便隻會有家長,而沒有孩子了。"
" 對于父母來說,我并不贊成純粹的家長制,從上而下‘包辦’子女的婚姻。" 盧玮認爲,對于家長來說,婚姻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隻有當孩子向自己求助,希望得到自己的幫助時,家長這時才需要給出合理的建議和支持。" 家長在孩子的婚姻中,應當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另一方面,父母插手孩子的婚姻,也體現出了目前社會對于老年人定位的缺失。" 在很多時候,可能是父母更需要孩子,而不是孩子更需要父母。" 盧玮表示,伴随着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要更多地給予老年人關心,讓他們有更多的社會身份、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讓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中獲得滿足感,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這樣他們可能就會對自己的孩子給予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而不是把孩子的婚姻當作自己的事業來操辦。"
來源 | 羊城晚報 · 羊城派
文字 | 孫唯 實習生 李博
圖片 | 羊城派資料圖
責編 | 王沫依
校對 | 黎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