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iPhone 15 系列已經 " 滿月 " 了,不知道大家對 iPhone 15 系列的表現是否滿意呢?至少從 iOS 的更新頻率來看,Apple 對 iPhone 15 系列的表現似乎不太滿意:短短一個月内,Apple 就放出了多個 iOS 更新,希望借助更新來修複 iPhone 15 系列中一些 " 不盡如人意 " 的問題,比如 iPhone 15 Pro 系列過度發熱的問題。
自開售以來,全球範圍内都有用戶反應說自己的 iPhone 15 Pro 系列 " 格外燙手 "。雖然大家已經習慣了将新手機發熱的問題甩鍋給 " 新 iOS 不穩定 ",希望用 " 重啓試試,不行就還原試試 " 的祖傳秘方解決發熱問題。
圖片來源:Apple
但是事實是使用了台積電 3nm 全新制程工藝的 A17 Pro 芯片在發熱這件事上确實很有一手:在遊戲測試中,iPhone 15 Pro 的機身最高溫度超越了 14 Pro 時代的 46.6 度,直接來到了 48.1 度。
可能是因爲發熱問題太過嚴重,就連 Apple 也不得不在手機發售一個月内就放出了 iOS 17.0.3 更新,以解決手機發熱的問題。但就像曾經的 Ubi 遊戲一樣,這個用來平息争議的 iOS 17.0.3,似乎帶來了更多的争議:部分用戶表示這個更新其實就是用降頻來解決問題,更有人表示自己手機頻率下降了,但溫度一點沒降。
那麽這個 iOS 17.0.3 更新真的讓 iPhone 降頻不降溫嗎?經曆了整整一晚上的測試、拍了 12 條壓力測試熱成像視頻後,小雷決定跟大家好好唠一唠" 降頻不降溫 "的問題。
從視頻記錄來看,iOS 17.0.3 更新确實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iPhone 15 Pro 的整體發熱情況。在 17.0.2 版本下,WLE 壓力測試下的 iPhone 15 Pro 背面中心溫度從測試開始的 32 度提升到 40.5 度,背面最高溫度爲 47.2 度。
圖片來源:雷科技
而 iOS 17.0.3 版本下,WLE 壓力測試期間 iPhone 15 Pro 背面中心溫度從 32 度上升到 39.7 度,背面最高溫度爲 45.7 度。最高溫度出現的時間也從 iOS 17.0.2 版本的 17 分鍾延後至 19 分半,此外手機正面溫度也有明顯下降。
從結果來看,新系統毫無疑問緩解了 iPhone 15 Pro 的發熱問題。
直接說結論:先升再降。
作爲基準測試,iPhone 15 Pro 在有散熱背夾散熱的情況下,3DMark Wild Life Extreme(下文簡稱 3D Mark WLE)五次獨立測試的中位數爲 4322 分,我們可以将其當作 A17 Pro 的沒有發熱限制下的 " 最大性能分數 "。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 iOS 17.0.2 中,iPhone 15 Pro 第一輪循環的分數爲 4335 和 4031,排除掉 4031 的離群值,基本可以認爲 17.0.2 版本下的 iPhone 15 Pro 第一輪測試可以在不觸發降頻的情況下跑完的,直到第二輪中途才開始限制頻率。
但在 17.0.3 版本下,iPhone 15 Pro 的标定出現變化。盡管測試中 iPhone 15 Pro 同樣是第二輪中才出現明顯的分數下降,但第一輪循環穩定 4200 分的情況其實也說明問題—— iOS 17.0.3 确實從一定程度限制了 iPhone 15 Pro 性能表現。
那麽先升再降的結果是從哪裏得出來的呢?這就要看到 GeekBench 的測試結果了。雖然說在 3DMark WLE 壓力測試中 17.0.2 和 17.0.3 版本的 iPhone 15 Pro 都挺過來了第一輪循環,但 WLE 測試畢竟還是一個有些長的 3D 性能測試。
而相對較短、壓力也更低的 GeekBench CPU 測試就不一樣了。在兩次測試使用散熱器充分散熱,保證每次測試獨立性的前提下對兩個系統版本的 iPhone 15 Pro 進行 10 次 CPU 測試,可以看到 iOS 17.0.3 版本下的 iPhone 15 Pro 無論單核成績還是多核成績,和 iOS 17.0.2 版本的分數相比均有所提升。
大膽猜測,iOS 17.0.3 版本對 iPhone 的性能策略确實進行了一定的調整:新系統放松了設備在短時間内的性能限制,提高了 iPhone 15 Pro 對高強度、短時間任務的性能。但對于高強度、高性能的任務,新系統采用的策略是将性能限制向前移動,讓性能限制更早生效,從而避免手機在長時間任務下積攢發熱,提高手機表面溫度。
這一點其實也可以從 3DMark WLE 壓力測試的中後段分數中看出。無論 17.0.2 還是 17.0.3,兩個版本下 iPhone 15 Pro 均出現了性能二次下降的問題,分數從 2920 降低至 2820。但兩次測試中,iOS 17.0.3 版本下手機二次性能下降的循環數都早于 iOS 17.0.2 版本,二位點整體向左平移。
當然了,除了客觀獲得的測試數據之外,上方所有結論都是我根據測試結果分析和推測出來的,如果有哪裏說的不對,還請大家指正。
但問題在于,近幾年來 iPhone 發熱降頻都已經算不上新聞了,Apple 卻好像從來沒想着要改一樣,任由 iPhone" 發光發熱 "。可能有人會說 Apple 的工程師不玩遊戲所以不在意發熱,但 iPhone 的發熱從來都不僅限于遊戲,導航、下載軟件、AR 測量甚至本身就慢人一步的有線充電同樣可以導緻 iPhone 嚴重發熱。Apple 工程師可以不玩遊戲,但總不可能不充電吧?
事實上,Apple 工程師不僅知道自己手機有過度發熱的問題,甚至已經在部分機型上嘗試了 " 新型 " 散熱設計。比如 iPhone 14 系列的數字機型就改用了 Android 陣營中頗爲常見的前置框架設計,這種設計可以在不影響整體厚度的情況下,利用框架面闆中的均熱闆将熱量從手機主闆傳遞至手機正面,從而降低手機背面的溫度,提高用戶的舒适度。
圖片來源:ifixit
今年的 iPhone 15 數字系列也延續了這一設計,但在 15 Pro 系列中,Apple 也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從拆機視頻來看,iPhone 15 Pro 系列背面玻璃大幅減少了支撐框架," 懸空 " 區域明顯變多。換句話說,iPhone 15 Pro 在主闆與手機後蓋之間導熱的 " 橋梁 " 變少了。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控制後蓋升溫。
當然了,主闆發熱始終是需要導出到手機外部的。" 隔熱層 " 的增多其實也意味着手機更容易出現内部過熱降頻的情況。但聯系到剛剛提到的性能策略,這種做法在面對高強度短時間的負載時,确實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在用戶感覺到發熱、芯片過熱降頻之前,芯片就完成了對應操作,進入到緩慢的被動散熱模式。這種做法在一些桌面 NUC 和筆記本中也非常常見,比如英特爾 Evo 用戶都熟悉的 "5 分鍾不降頻 " 概念。
隻不過從長遠來看,面對越來越強勁的芯片性能,這些散熱 " 小技巧 " 也總有失效的一天。面對越來越完善的 Android 生态,iPhone 遲早也要面臨自己的性能抉擇點。但就目前 iPhone 15 Pro 的狀況來說,我還是推薦大家更新 iOS 17.0.3 這個版本。畢竟 " 新系統變卡 " 那是明年 iPhone 16 Pro 發布之後的事,但手機發熱降亮度那可是分分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