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大學在本科教學環節都有一支重要的教學輔助群體——助教,在講師教授們授課之後,專門負責課後的輔導、答疑和批改作業等工作。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助教制度建立相對較晚,上世紀 80 年代初高校中才出現這股教育 " 力量 "。近些年,随着高教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助教制度也在悄然發生演變,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産生了一些争議。
01
助教——大學從教
" 修羅場 " 的第一關
我國高校中,教師職稱等級由低到高依次是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通常來講,獲得碩士學位後,如果在大學中獲得教師席位,其首先獲得的職稱就是助教。多數情況下,助教來自于同領域的畢業生,有些則是由碩士班或博士班研究生兼任,也有一部分來自外聘。
職位等級劃分上看,助教是大學教師職稱的最低級别,是高等學校教員職稱中低于講師的一種初級職稱,原則上不能單獨授課,或不能教授一門學科的全部課程,需跟随講師或教授輔助其教學。在一些學校,要想升任為講師及教授、副教授,要求之前必須擔任過助教。
大學助教的工作内容因學科專業、課程性質和教師風格而異。但總體而言,目前多數助教負責的工作都類似于課代表,即負責一些課堂服務工作,包括随堂簽到、擦黑闆、幫授課教師拿課件資料、錄入成績等。
值得注意的是,對授課教師而言,他們多會将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助教定位于課代表的角色,并認為擔任助教可能對其自身在科研上的幫助不會太大。但也不乏教師對助教抱有較高期待,有意識地将擔任助教作為培養博士研究生的一個途徑。
根據北京大學《關于研究生課程設立助教崗位的實施細則(修訂版)》,助教崗位被分為兩類——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其中,對于不同類型課程,助教的工作任務也有所不同。例如,理論類課程的助教工作崗位職責包括,擔任習題課講授工作、答疑、批改作業、随堂聽主講教師課,四項職責缺一不可。
嚴格意義上講,大學助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多數時候既是學生,同時也是承擔部分教師職責的教育者,是教育教學隊伍的重要補充。去年,清華大學教務處首次開展本科生基礎課團隊思政課優秀助教評選活動,并推出 " 我在清華當助教 " 系列文章,旨在以評促建,進一步彰顯助教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 " 連接 " 作用,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
02
擔任助教,是否應該成為
評價博士生的 " 硬指标 "
前文提到,目前我國高校助教群體主要來自廣大的在讀研究生,其中主要以博士研究生為主。1988 年,國家教委頒發《高等學校聘用研究生擔任助教工作試行辦法》,規定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在正常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需要按照相關規定幫助導師或主講教師完成課程教學、教學輔導等相關工作。彼時,許多高校便開始逐步試行博士生助教制度并延續至今。
到了近幾年,多所高校又相繼對博士生從事助教工作提出更高要求。2018 年,武漢大學研究生院發文規定,明确從 2018 級起,學術型博士研究生擔任課程助教将列入培養必修環節和畢業審核條件;同年,南京農業大學也發文,提到博士生參與助教工作将作為博士生培養方案的必修環節,要求博士生在進入第二學年後申請進行,完成方可進入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申請環節。
2019 年,清華大學公布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中提到,鼓勵各學科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必修或選修的博士生教學實踐環節(擔任助教等),通過在學期間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博士生未來從事高校教職的勝任能力。
與此同時,必須擔任助教方可畢業等類似規定也引發社會廣泛熱議。不少人對将博士生擔任助教工作列入培養必修環節此舉表示支持,認為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博士生擔任助教之後,除了自己的學生身份外,還具備教師身份,隻有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對學生負責,融入到助教工作中去。
此外,博士生擔任本科助教工作,對本科生教學質量有更好的提升。博士生助教相對碩士來說,業務水平較高,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還為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助教工作也為博士生畢業後從事教學工作積累了經驗,提高其未來從事高校教職的勝任能力,有利于師資力量的提前儲備。
但也有人提出了異議,認為擔任助教工作不應具有強制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并不是所有博士生畢業後都會從事教育事業,如果畢業不進高校,無異于強人所難;其次,強制性提高了博士畢業的要求門檻,增加助教工作會分散時間精力,使其學業壓力更大;此外,教學工作本是教師的工作,如果過多讓在讀博士生參與,不可避免的會産生導師讓學生 " 打雜 " 的情況。
03
薪酬待遇 & 晉升空間
助教制度仍在完善
雖然研究生助教制度實施了三十餘年,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助教工作在促進助教個人發展和服務課程建設方面所起的作用仍比較有限,國家也在不斷出台政策予以完善。2005 年,教育部将研究生 " 三助 " 工作(助教、助研和助管)納入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
十年後的 2015 年,教育部又發布《關于做好研究生擔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意見》,明确對于需要将助教作為必要培養環節的學科和研究生,培養單位應積極創造條件,提供數量充足、符合要求的助教工作崗位。并要求建立開放、公開的聘用制度。助教、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原則上應公平、開放、競争和擇優聘任,崗位職責、工作時間、申請要求、選聘标準、選聘程序、崗位津貼、考核方式等信息應統一公開發布。
具體到學校,以北京大學為例,北京大學的助教選拔大多都是由授課教師獨立指定,在滿足院系對助教的硬性要求基礎上,依據個人意願分配助教工作。2009 年,北京大學創建了教學網,初衷即提高助教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及借助信息技術輔助開展教學的能力。對于從事助教的要求門檻也在不斷提高,根據《北京大學課程助教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助教在上崗前須經過學校、院系或任課教師的培訓,培訓合格後方可擔任助教崗位。
再從助教崗位的晉升前景看,一般而言從助教晉升為講師需要 2~4 年不等,須符合以下基本條件,即具有學士學位,取得助教資格并受聘助教職務 4 年以上;具有第二學士學位,取得助教資格并受聘助教職務 3 年以上;獲得碩士學位後,取得助教資格并受聘助教職務 2 年左右。
如果要晉升到第四階段的教授,據《大學教師晉升時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 "2014 大學教師調查 "》一文中對近兩千位教授進行問卷調查,最終結果顯示,從助教到教授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并且就職院校、所處學科、有無博士學位、有無博士後經曆等因素都會對晉升所用的時間産生一定的影響。
由此可見,職稱從低到高依次晉升,每次晉升都有一定的職齡要求。學曆越高需要的工作年限時間也就越短,尤其是獲得博士學位的話,那麼是可以直接初定講師職稱的。所以具體助教評講師所需要的年限時間,還要根據當事人自身的實際學曆情況來看。
總的來看,對于在讀研究生,尤其是有意向在未來步入學術教育的博士研究生群體,助教崗位是其正式投入教學工作之前的預備和過渡階段,擔任助教任務也是博士研究生群體走進學術共同體的參與性實踐。但如果想單純通過助教這個 " 台階 ",晉升到更高層次也實屬不易,需要投入不小的時間成本。
推薦關注:
關注『黑闆洞察』後台回複【空投 7】或者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獲取多份教育行業賽道、投融資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