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I 帶來的巨震還在繼續。近日,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接受了藍鲸财經的專訪。
肖仰華推測 ChatGPT 或許使用了大小模型結合的技術,多模型協同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成本問題。" 讓大模型去解決複雜問題,但普通用戶一般都是簡單的問題,用小模型就可以了。" 他形容,ChatGPT 的 AI 技術已形成一種 " 飛輪效應 ",叠代和優化正推動技術進入一個自我強化的快速發展階段行業或将變成 " 隻有第一,沒有第二 " 的局面。
" 我們的文化中,聰明人太多,總想抄近路。有時候就是要堅持,要笨一點,才能做出真正的大殺器。我們與 OpenAI 的差距正在拉大,不是在縮小。" 肖教授指出,還有很多如機器人、環境交互技術、醫療大模型、科學大模型等其他方向,都是大趨勢。企業可以在這些新領域找到自己的優勢。
肖仰華指出,AI 技術的進步可能導緻人類智力的相對退化。每一次技術革新,雖然帶來了便利和進步,卻也可能以犧牲某種人類能力爲代價。特别是在 AI 領域,随着機器智能的提升,人類可能會在某些方面變得更加依賴技術,從而導緻智力活動的減少和能力的退化。在 AI 技術高度發展的未來,人們可能需要學會 " 無所事事 " 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生産幾乎不依賴于人類勞動,機器能夠完成大部分工作,人們則需要尋找新的生活意義和價值。
他還強調,對 AI 技術的應用需要制定明确的界限和規則。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技術能夠實現某些功能,也不意味着應該無限制地使用。例如,在教育領域,過度依賴 AI 可能會削弱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創造力。因此,AI 應用應遵循一定的社會和倫理原則,以避免負面的長遠影響。
最後,肖仰華強調了 AI 應用中的 " 留白 " 原則,即不應盲目在所有場合使用 AI。他将這一原則比作中國畫中的留白,認爲在 AI 的使用上應保持克制,避免過度依賴,以保持人類的智力活動和創造力。
藍鲸财經: 您提到 AI 技術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影響,請問這是如何實現的?
肖仰華: AI 技術的成本控制将成爲核心能力。這背後包含許多關鍵技術,而不是所有廠商都具備這些技術。例如,大型模型的背後可能不是單一的模型,而是多個專門針對不同簡單任務的小模型。這樣做可以降低成本,同時服務更多用戶。通過優化策略,這些模型在成本控制上顯示出先進的技術和能力,領先于許多其他大型工業廠商。這些都間接證明了它們在考慮成本問題上的成熟度,以及在商業運營方面的快速發展。
藍鲸财經: 您認爲中國在 AI 領域的發展和突破的難點是什麽?
肖仰華: 當前,中國在 AI 領域尤其是在大型模型的建設方面存在明顯短闆。雖然在某些指标上我們似乎已經趕超了國際标準,但這種超越更多是口頭上的。實際上,從綜合能力來看,我們仍然落後。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國産算力還沒完全跟上,這是個重要原因。比如華爲的晟騰系列芯片,雖然有國産芯片,但軟件生态還不夠完善,需要時間去打磨。我估計華爲的算力很快就能趕上,但需要時間。
還有就是數據的問題,我們的數據質量還不如人家,加上數據開放和共享方面,我們也比西方環境要保守一些。
國内的問題在于太聰明了,總想找短期最優的辦法。比如大型模型這種事,其實是需要長期堅持的。OpenAI 從 18 年開始,一直做到現在,我們認爲他們采取的可能是比較笨的技術路線,但恰恰有效。我們總想找讨巧的辦法,但實際上可能不是這樣。我們的文化中,聰明人太多,總想抄近路。有時候就是要堅持,要笨一點,才能做出真正的大殺器。我們與 OpenAI 的差距正在拉大,不是在縮小。
藍鲸财經: 對于國内企業而言,在發展 AI 生态方面應該采取什麽策略?
肖仰華: 對我們來說,學習和應用 AI 是必不可少的一課。不過,這并不意味着要像 Open AI 一樣花上五年時間。作爲追随者,我們的優勢在于目标的明确性。我們不需要再爲目标所在而糾結,因爲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了方向。
現在的主要風險是,我們不能落後于國際領先的陣營。我們目前可能處于第二陣營,重要的是不能讓這個差距進一步拉大。所以怎麽超車呢?我們說的 AI,大模型這些,它們都隻是通用人工智能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其他方向,比如機器人、環境交互技術、醫療大模型、科學大模型,這些都是大趨勢。我們不應該隻是跟在别人後面,而是應該在這些新領域找到自己的優勢。
此外,監管和發展需要并行。如果技術發展太快而沒有得到适當的監管和控制,可能會對整個社會結構造成沖擊。我們需要考慮 AI 技術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在社會發展與 AI 技術之間找到平衡。
藍鲸财經: 關于大語言模型的應用落地,您覺得未來會有哪些颠覆性的變化?能否舉例說明?
肖仰華: 颠覆性的變化肯定會有,但這取決于行業和形式。比如您提到的互聯網信息抽取,對于某些企業來說,這類技術是關鍵的。如果他們沒有這項技術,而競争對手擁有,那麽他們很可能會被颠覆。因爲現在的技術已經能理解互聯網網頁的内容和結構,能進行信息抽取。
舉個例子,GPT 的 API 就像發電廠一樣,它提供了能力,但具體怎麽用取決于我們。每個應用就像一個電器,可以是電冰箱、洗衣機等。GPT 提供電力,我們隻需要專注于制造好自己的産品,解決特定問題。這樣,我們可以在市場上形成巨大競争力。
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企業還沒有充分利用 GPT 這樣的技術來提升自己。他們需要擁抱這種新的生産力。否則,可能會被那些能夠有效利用新技術的競争對手所取代。曆次技術革命都證明了這一點:誰能掌握先進技術,誰就能成爲行業引領者。
GPT 這樣的通用人工智能也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和産業形态。我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例子,如 AI 主持人、自動翻譯等。這些都是之前不敢想象的。未來,例如教育行業也可能會受到沖擊,因爲 AI 可以輔助孩子學習。還有很多其他行業和職業也會受到影響,需要進行調整。例如,在傳媒行業,寫作、編輯、審核這些工作現在可以由 AI 完成,這可能導緻行業從業人員結構的變化。
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颠覆性變化的可能性,并準備好應對這些挑戰。
藍鲸财經: 在 AI 颠覆性變化的情況下,您有什麽建議給普通人?
肖仰華: 對普通人來說,首先要學習和理解新技術。我們需要掌握如何使用 AI,了解它的原理,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地駕馭和利用它。我曾提到,未來人的角色可能是 " 智能機器的牧羊人 ",我們需要能夠控制 AI,讓它爲我們服務。
AI 的沖擊将會很大。我們需要思考自己的價值和生存意義。例如,當 AI 能夠完成大多數工作時,我們的價值在哪裏?教育的意義又是什麽?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認爲,未來人們可能需要學會 " 無所事事 " 的生活方式。以前被視爲貶義的 " 遊手好閑 ",未來可能成爲常态。當社會生産不再需要人手時,人們可能需要學會在這種新社會結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未來,每個人都可能成爲詩人、作家、導演、學者或哲學家。但這種轉變不會一蹴而就,可能會有一個過渡期,并伴随着社會震蕩。
我也擔心技術的過速發展。AI 技術需要合理控制,确保社會的安全和可持續性。我們需要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來規範 AI 的應用,确保社會結構不會因技術發展而受到破壞。
普通人應慎用 AI。它應主要供專家使用,因爲專家有能力控制和理解 AI。如果普通人盲目使用 AI,可能會遇到誤導和風險。我們需要認識到 AI 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正确使用它才能發揮其正面作用。
藍鲸财經: 您認爲未來人機關系會達成怎樣的形态?
肖仰華: 從長遠來看,人機關系一定會達到和諧共生的狀态,但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艱辛。AI 技術與曆史上的其他技術不同,它的影響是根本性的。AI 是智能技術,它逐步侵犯了我們腦力活動的邊界,對整個社會産生了深遠影響。
每次技術進步往往以人類某種能力的倒退爲代價。例如,交通工具的發展減少了我們行走的需求,電腦的普及減少了手寫的必要。現在,AI 的發展可能會導緻我們智力能力的退化。如果我們過分依賴 AI,不再使用大腦解決問題,那麽我們的智力可能會逐漸退化。
我強調 AI 應用中的 " 留白 " 原則,就像中國畫一樣,要留有空白。我們不能盲目地在所有場合都使用 AI。例如,如果學生的作業都由 AI 完成,那麽他們就不會練習寫作了,這會影響他們的思維訓練。我們需要保持對 AI 的适度使用,避免讓它完全取代人類的智力活動。
因此,未來人機共生的關鍵在于平衡。我們需要确保 AI 技術的發展不會削弱人類的智力和創造力,而是要作爲一種輔助工具,幫助人類實現更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