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将滑落至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據媒體報道,分析師目前預計,日本經濟在去年夏季遭受嚴重收縮後,第四季度 GDP 預計将恢複至 1.2% 的年化增長率。盡管如此,明天公布的第四季度及 2023 年 GDP 數據會顯示,日本的産出價值将落後于德國(以美元計算),日本在全球的經濟排名将從第三降至第四,而印度經濟則有望在未來幾年内超過日本和德國。
日本經濟爲何下滑?有分析師認爲,日本的貨币貶值和人口老齡化是導緻其經濟增長放緩的關鍵因素。弱勢貨币雖然可以提升出口的競争力,但也會增加進口成本,影響國内消費者和企業。同時,人口老齡化導緻勞動力市場收縮,減少消費需求,增加社會保障負擔。
彙率變動和人口老齡化是主因
第一生命研究所的執行經濟學家 Hideo Kumano 認爲,日本 GDP 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彙率變動。他指出:" 日元貶值使得日本經濟總量(以美元計算)縮小 "。彙率的變化可以顯著影響以美元計算的國家 GDP,從而影響各國經濟規模的直接比較。
而且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日本經濟将從 2012 年的 6.3 萬億美元縮減至 2023 年的 4.2 萬億美元左右(以美元計算),這種縮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USD/JPY 從 80 下跌到 2023 年的 141 左右。然而,如果用名義日元計算,這段時間内日本經濟實際上可能增長了超過 12%。盡管從美元視角看日本經濟似乎在縮小,但從本國貨币的角度看,經濟實際上是在增長的。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萎靡不振。Kumano 指出,盡管德國經濟在名義上超過了日本,德國萎靡不振的經濟表現并不是日本應該效仿的模式。德國自身也面臨經濟挑戰,包括通脹、能源價格飙升和增長停滞,德國公衆對經濟政策的不滿情緒不斷升溫,所以德國經濟超越日本的消息在當地幾乎沒有引起任何關注。
根據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日本和德國在許多方面存在共同點,尤其是在面臨的挑戰方面:
1)人口老齡化:日本和德國都有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日本在這方面更爲嚴重,日本人口自 2010 年開始持續下降,日本人口老齡化導緻勞動力供應減少。随着日本生育率低于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更替水平,加之居民平均壽命延長,勞動力市場的慢性短缺問題将會加劇。同時老年人往往消費較少,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可能會導緻消費模式發生變化,從而導緻私人消費增長乏力。
分析師預計日本第四季度的 GDP 數據将反映出這一點,消費增長的停滞使日本經濟更加依賴外需(出口)。
2)自然資源稀缺:日本和德國都面臨自然資源稀缺的問題,這迫使它們依賴進口來滿足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
3)依賴出口和汽車産業:兩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出口(尤其是汽車産業),這使得它們對全球市場的波動和國際貿易政策變化非常敏感。
據媒體報道,盡管這次日本在全球經濟排名中可能失去地位,日本國内對排名變化的擔憂并沒有 2010 年中國經濟超過日本時的那麽強烈,因爲日本的人口縮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本币計價的人均 GDP 保持穩定。盡管總體經濟規模可能縮小,但平均而言,國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印度具有人口優勢
相比之下,印度作爲一個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與日本和德國有所不同。媒體分析認爲,印度擁有年輕的人口、不斷增長的國内市場和巨大的勞動力潛力,這些因素都支撐了經濟的增長。
1)人口增長:印度的人口在去年超過了中國,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在全球經濟和人口結構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2)年輕的勞動力:印度擁有年輕的人口結構,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處于勞動年齡(15 至 64 歲)。這與許多亞洲國家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縮減形成鮮明對比。年輕的勞動力意味着印度有潛力産出更多商品和推動技術創新。
3)經濟增長前景:由于有利的人口結構,預計印度将在未來幾十年維持增長。高盛的印度經濟學家 Santanu Sengupta 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印度的人口結構将促進經濟增長。
盡管印度人口結構爲經濟增長提供了基礎,但實現這一增長的關鍵在于如何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參與度,以确保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将制造業對 GDP 的貢獻在 2025 年提高到 25%。印度政府通過放寬管制、降低關稅和提供财政激勵(如補貼,稅收優惠等)等一系列政策,來努力吸引外國投資,提升國内制造業的發展,以期将印度打造成爲一個全球出口中心。這些政策措施已經吸引了包括蘋果和三星等在内的全球知名公司在印度建廠擴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