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被生活的喧嚣和工作的繁忙所淹沒,以至于忽略了那些就在身邊、觸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之美。
無論是一個水杯,還是一把木椅,抑或是一件精緻的家居好物,這些看似平凡,卻蘊含深意的生活細節,隐藏着關于生活的最終答案:如何讓自己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就從愛自己身邊的器物開始。
近年來," 發現身邊 " 的話題被一再提及,人們才開始逐漸發現,能夠從司空見慣的日常中尋找美好、發現美好,是一種重要的技能。
保持對日常的關注,也由此成爲許多人生活中的重要課題。人們在關注生活日常的同時,也在其中尋找自己的價值。
正如英國學者蒂姆 · 丹特在其作品《物質文化》中提到," 我們塑造我們創建的事物,然後由它們塑造我們。" 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也會無形之間被具象化,體現在那些看得見、聞得到、摸得着的生活器物之上,潛移默化地改變和塑造着我們的生活。
" 铫子裏的藕湯,
讓我重溫兒時溫馨 "
這些器物,也随之成爲我們對舊日回憶的觸點,連接起代際的情感。
即将步入 30 歲,彭笑對于兒時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不過,每次回到位于武漢郊區的老家,她的記憶總是會随着味覺一起蘇醒,帶着一股濃郁暖和的味道——那是童年時代奶奶爲她煨的藕湯。
彭笑的老家盛産蓮藕,當地人愛用蓮藕煨湯。當地有種說法,新女婿初次上門拜訪,如果丈母娘願意下廚煨一铫子藕湯,證明女方家對女婿滿意,那麽婚事就可以繼續往下談;如果沒有,那就難辦了。
彭笑家人在挑藕、買藕。
這足可見藕湯在當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彭笑還記得,小時候自己生病,奶奶也會爲她煨藕湯,藕湯味道濃郁而不油膩,喝完了全身都暖暖的。她記得,奶奶家門口就是一片藕塘,每年到了十月份,就會陸續有穿着厚重防水褲的人來此,一個接一個地下塘," 看到有人挖藕,就知道可以喝湯了 "。
雖然如今奶奶家門口的藕塘已經不在,但每到秋冬,彭笑還是習慣了回到家裏,看着家裏的老人又捧出黑乎乎的铫子,煨起湯來。
铫子,這是當地人用來煨湯的常見器具,容量較一般家庭使用的砂鍋更大,用它煨湯,足夠一家四五口人都喝上。成年之後,彭笑在雲南等地都曾生活過,但是從未見過類似 " 铫子 " 這類的器具,她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這铫子大概是專屬于家鄉一帶的 " 特色産物 " ——這是一種用粗砂制成的容器,鍋身是圓弧形的,通身布滿了肉眼看不見的小孔,但是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在煨湯的時候過濾油脂、使铫子裏的湯濃郁而不油膩,還能夠儲藏香味,讓熬制的湯一次比一次香。
砂铫子。
每次回到老家,和家人坐在一起時,彭笑還是會忍不住想喝一碗奶奶用铫子煨的湯。有時候她也不免有些遺憾,如今,她身在武漢,即便想念那一口藕湯,卻難以再複刻童年時的味道。
與大多數城市家庭一樣,如今彭笑使用的煨湯工具,要麽是高壓鍋,要麽是電飯煲," 因爲比較方便 ";但她也不得不承認,铫子煨的湯,是多數現代廚房鍋具難以企及的," 铫子煨湯,湯汁會更濃厚些,藕的口感也更軟糯,更好吃些 "。
或許更加令她難忘的,是童年時與家人圍在一起吃飯的歲月," 奶奶現在一個人住,家裏也沒什麽機會去煨湯 ",隻要有機會,她還是願意回到老家,和家裏人一起坐下來吃個飯,隻是這樣的機會實在太少。因此,她今年在接收到來自 Found MUJI" 尋找你身邊的日常好物 " 征集信息時,立刻就想到了這件承載着童年溫情記憶的器物,去重新審視這件物品所具有的價值。
來自舊日的智慧,如今仍有回響
這,也正是 Found MUJI 的初衷之一。
從 2003 年起,Found MUJI 一直以" 尋找、發現 "的姿态來看待生活,引導人們在高速狂奔的生活中停下來,回身去尋找那些蘊含着前人智慧的生活物品,同時也爲器物賦予了新的意義,讓它們在保留原本功能的前提下,也能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
在趙婧楠生活的江南地區,竹子是一種最爲常見的材料。" 媽媽告訴我說,老家後面有大片的竹林,家門口、河邊,都有人擺攤賣自己做的竹子制品 "。在趙婧楠的成長過程中,她曾見過外公将竹子制作成椅子、籃子、鍋刷等不同的物件。而最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是外公用竹子制作的鍋刷。
竹鍋刷制作過程。
" 将竹子的外皮去掉,頂部用鐮刀割成細片,然後再把細片割成細長的刷毛,再經過簡單打磨,一把竹鍋刷就制作好了。" 制作一把竹鍋刷,花費的時間不過一個小時,足可以用上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看似簡單的制作工藝,背後卻蘊藏着許多生活的智慧。鍋刷手持的部分經過打磨,握起來很舒适,而且清潔方便,不容易弄髒手," 特别像是家裏人做一些‘大菜’的時候,會有粘底,竹鍋刷用起來就十分方便了 "。
趙婧楠和家人一起使用竹鍋刷。
作爲 MUJI 線下門店的副店長,趙婧楠發現,當代人在選擇日常用具的時候會更加注重環保等因素。在過去,人們選擇竹子是因爲它方便獲取;但到了今天,竹子所具備的天然環保屬性,更容易被消費者青睐," 特别是這幾年,像是絲瓜絡等天然環保材質的産品,很受年輕消費者的歡迎 "。
這種來自舊時代的生活智慧,在今日依然能與人們的實際需求相呼應。這也是 Found MUJI 發起尋物活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能否意識到既有事物中蘊含的新價值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種意識的有無,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義。許多 " 習以爲常 " 的器物背後,蘊藏的是傳承已久的生活智慧,成爲一種 " 文化基因 ",随着物品和技藝的普及代代傳承。
以物之名,發掘一種文化基因
由南向北,自東向西,在廣袤的國土之上,我們得以見證更多奇妙的器物背後的故事。今年,Found MUJI 在中國開啓了這場關于中華在地好物的重尋之旅,讓它們恢複原有的生命力。
歸根結底," 寄情于物 " 已經是刻在國人 DNA 裏的一種習慣,将生活用品賦予不同的情感;對器物的不舍和追憶,正體現着人們對于往昔生活的眷戀。
王春宇曾經聽長輩說起過,從青年時代起,外公就常常與鐵器爲伴。靠着小小的鐵匠鋪,外公張羅起一家人的生計,連外公的女兒、王春宇的母親也是耳濡目染,學習了基本的鍛造技藝。雖然到了王春宇這一代不再需要依靠鐵匠鋪維持生計,但王春宇還是比同齡人更了解不同金屬之間的特性。
在他的記憶中,外公的手很巧。王春宇幼時有一對銅制的鈴铛玩具,就是外公親手做的。幾年前,外公去世,這對鈴铛玩具也被王春宇珍而重之地保存了下來,成爲他對于祖輩追思的一種見證。
和許多東北地區的長輩一樣,年輕時的外公愛喝酒。爲了在冬日裏也能 " 整兩口 ",外公給自己打造了一個銅制的溫酒壺," 容積剛好是外公一餐的飲酒量 ",那是外公給自己量身打造的 " 玩具 "," 秋冬時節的晚飯時間,基本上每天都會看到它的身影 "。
溫酒壺。
随着年齡的增長,王春宇對溫酒壺背後的傳統工藝有了更深的認識。" 銅作爲一種輕金屬,較其他金屬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和導熱性 ",溫酒壺小瓶口的設計,也是爲了減少了酒類因受熱揮發的情況。
他開始明白,這小小的溫酒壺所蘊含的不僅僅是實用價值,更是一種情感和文化的傳承。在東北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人們長期适應寒冷的氣候,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而溫酒壺就是這種生活習慣的忠實伴侶。它身上的每一個紋理,每一處焊接的痕迹,都記錄着家族成員的生活點滴。
王春宇與家人舉杯聚餐。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這些樸實的生活器物仍然承載着生活的質感。我們也在跟随 Found MUJI 的腳步之中,完成了與器物重逢的儀式。通過重新審視這些好物,我們也經曆了對于生活的再回顧,對于生活做重新的思考。在今年進博會籌備之初,MUJI 開啓了 Found MUJI China 特别活動,廣泛征集生活中的好物,并發掘這些器物與人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結。
進博會現場。
除了砂铫子、竹鍋刷和溫酒壺之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 200 多件物品:
比如,來自景德鎮的陶瓷柳葉瓶,瓶身簡約溫潤,美觀實用;具有千餘年曆史的手工油紙傘,保持了古法天成的韻味;來自廣州的西關銅器,曾經是老一輩的回憶;還有來自貴州的手工蠟染杯墊 …… 這些收集自日常生活的精美器物,也同樣展出在進博會的舞台之上,煥發新的光彩。
從左到右依次爲柳葉瓶、油紙傘、西關銅器、蠟染杯墊。(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這也契合了 MUJI 在本次進博會所傳達的主題——今年,MUJI 以 " 年輪山海 " 爲主題,蘊含自然之力與時間流轉,利用回收的木質材料建成的展台,展現出 " 年輪 " 的形态,再一次強化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理念。
"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好物。" 當日常化爲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将一直爲我們指引,成爲生活的指北針,繼續指向生活中的 " 基本 " 和 " 普遍 ",讓我們在忙碌喧嚣的現代生活中,不忘回歸生活的本真。
作者:阿肉
校對:遇見
排版:小野
文中圖片均由 MUJI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