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星球媽媽說,這是一檔分享媽媽們真實經驗的欄目。
家有老人帶娃,我們會減輕很大的壓力,但也會不可避免地産生很多矛盾,當你的娃也有了娃,你會想幫忙帶孩子嗎?
一起來看看丁香媽媽星球的媽媽 @Ella Chen 的分享吧。
在寶媽群,關于老人幫忙帶娃的讨論是最多的。我生了兒子,所以大概率我以後也會成爲婆婆,那麽我希望,未來可以不用幫我的娃帶娃。
身邊的幾個外國同事,在中國有了家庭有了娃,都是請的育兒嫂,沒有請老人幫忙,并且在意識中就覺得自己養育子女,才是天經地義,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可以偶爾相聚,像是逢年過節走動一樣,但不是長期照顧。我很認同這種觀念。
但我還是說「我希望自己可以」,是因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子女養老,老人幫子女養孫輩,是順其自然的事。子女總會對老人有所期待,很多寶媽也會覺得婆婆幫助帶娃是理所應當的。我覺得文化差異還是蠻大的。
我自己的情況是,在月子裏選擇了請月嫂,等到出了月子,産假期間自己一個人帶(有人幫忙做飯),上班後請的育兒嫂。全程基本自己帶孩子爲主,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對我也沒有那種期望,不覺得是理所應當,希望他們自己做了父母,也有能力自己撫養,不依靠老人。
讓老人帶娃,其實雙方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沖突:
一是生活習慣不同,二是育兒理念不一緻,三是容易引起情緒沖突。
不同的生活習慣
先不說有些家庭,和父母、公婆關系不太親近,不願意同吃同住的情況,即使關系親近,大多數年輕人和老人的生活習慣也不同,包括飲食,作息,衛生習慣,更不用提個人空間,到最後,和老人天天住在一起,也不見得大家都開心。
我認爲理想的方式,是和老人住在一個城市,或者臨近小區,日常可以經常走動,例如一起吃晚飯,但是保持社交距離,擁有彼此獨立的空間。
不一緻的育兒觀念
我們現在 80 後、90 後這一輩的父母,關于育兒的經驗,更多是靠女性長輩口口相傳,較少受到系統全面的科學養育和早教輔導理念,所以帶娃觀念上容易産生沖突。更不用提科學育兒,早教啓蒙,教育理念,英語啓蒙。
有些老人,連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運動習慣都很難(例如清淡飲食,戒煙戒酒,規律運動),更何況去教育孩子。所以,難免會引起分歧,造成不必要的不愉快。
情緒沖突的産生
情緒是最難控制,并且容易破壞家庭親密關系的。
例如在月子期間,月子裏照顧産婦和小寶寶非常辛苦,一是産婦身體需要恢複,飲食等都需要注意并且一日多餐,做飯的工作量已經不輕松。再加上小月齡娃娃難伺候,需要照顧者情緒穩定,細心觀察日常吃奶,睡眠的規律,才能比較妥帖地照顧,在高強度的勞動和持續缺乏睡眠的狀态中,人很容易疲憊,也就容易情緒不佳,再加上産婦激素波動,情緒不穩,即使是親生母親,也容易産生矛盾,更别提婆婆照顧了。我的觀點是最好請專業的月嫂照顧月子,當然如果有條件去月子中心也不錯,隻是費用高一些。
即使出了月子,長期照顧寶寶也是一件耗費體力,有點枯燥,有點孤獨的事情。在一歲以内,寶寶還很難和大人交流,更多是生活上的照料,陪伴,喂奶,哄睡,洗澡,陪玩。即使是媽媽也會煩躁,更何況老人,尤其是之前習慣了熱鬧的話,更難适應長期帶娃。
綜上所述,理想的方式是請專業的人幫助,但是家人可以提供支持,例如幫助做飯,清潔等家務,幫助減輕媽媽的勞動負擔,讓媽媽有個比較好的精力,不管是體力上還是情緒上,有個平靜愉悅,情緒穩定的媽媽,這樣娃也開心,家庭和諧,家和萬事興嘛 ~
當然不排除有些長輩能夠給子女和孫輩非常好的幫助和照顧,并且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那當然是幸運并且難得的事情,老人也願意含饴弄孫,其樂融融,何樂不爲?但這種是可遇不可求的,盡可能珍惜當下自己擁有的,解決當下自己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吧。
當媽不易,老人也不易。如果是你未來的孩子有了娃,你是否會想要去幫忙照顧呢?一起來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