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聊商業。
但長期浸潤在商業世界裏你就會發現,環境變化實在太快了。昨天還能賺錢的方法,放到今天又瞬間失靈。
的确是這樣。但是,即便是千變萬化的商業世界,它也有很多底層邏輯,是不會變的。
這些底層邏輯,就像是我們讀書時學習的 " 公理 " 一樣。它們是常識,不用證明就存在于世。
你根據這些 " 公理 ",就能生長出一些基本方法論,從中推導出許多 " 定理 "。
而這,都會在你的商業知識樹上添磚加瓦,讓你越來越能看清迷霧下的本質,從而幫助你在商業世界裏,以不變應萬變。
就比如," 消費者總希望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 ",就是一條永遠都不會變的公理。
今天,就從這條商業公理開始說起吧。

商業想要成功,你就得做出更便宜更好的産品

你可能會問。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買東西的人的确開心了,但是賣東西的人還怎麽活?這樣循環下去,怎麽讓經濟發展、商業發展?
的确,這是 " 視角不同 " 帶來的疑惑。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視角,一個視角是買家視角,一個是賣家視角。
當你是生産者,你賣同樣的東西,自然總會想要賣得更貴一點。再貴一點。
但當你是消費者,就總會希望,買同樣的東西可以再便宜點。不夠不夠。還得再便宜一點。
所以當你再看這條公理,它實際上是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這個世界,到底是生産者說了算,還是消費者說了算?
當然是消費者說了算。
爲什麽?因爲隻有花錢的人說了才算數,交易才能閉環。
消費者給什麽花錢多,就相當于把那個 " 最符合 " 當下商業世界規律的選出來了。這個過程,就是進化。
那麽,消費者給誰投了票呢?
和你舉個例子吧。
前兩年,《日本經濟新聞》曾介紹了過去 30 年裏,日本股價上漲最高的公司。
你猜,誰漲得最多?
不是科技公司,不是遊戲公司。
是 NITORI 控股,日本有名的平價家具和家居連鎖店:宜得利家居。
它在 " 日本失去的 30 年 " 裏,漲了 57 倍。
宜得利家居創始人,似鳥昭雄,通過大量收購破産企業産品、自建倉庫來批量購買、日元升值時瘋狂進口等等,大大降低了成本。
但他唯獨在原材料上,死磕到底,寸步不讓。
在過去 30 年裏表現優秀的公司,還有迅銷集團。
聽名字好像挺陌生?但我一說是優衣庫的母公司,你就知道了。那可是咱老熟人了。
這說明,人們在經濟好的時候養成的消費習慣,在經濟差的時候,也會期待和原來過得相差無幾。
這幾年,你或許也總是隔一陣,就會聽到 " 消費降級 " 的讨論。但如果你仔細看看周圍人的消費,你會驚訝地發現,大家的消費甚至是 " 升級 " 的。
是的,我們希望價格可以更低。但同時,我們對品質要求更高了。
金融世界裏也是一樣。利率就是價格。利率高,就更 " 貴 "。
我們是不是也總希望銀行貸款利率低一點?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用更低的 " 價格 ",擁有心儀的房子了。
所以當政府想要扶持房價,你就會看到房貸利率一降再降。這是在告訴你 " 我都這麽便宜賣了,都是好房子,你們能不能來看一看、買一買?"
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這個 " 天 ",指的就是最終的那個消費者。
所以你會看到,許多行業最終的那個商業形态,都是你我一起,從消費者視角選出來的。
選擇的标準是什麽?
其實就是一個,不證自明的簡單道理:用更便宜價格買到更好的産品。
好的。
那麽,回到生産者視角,又該怎樣才能做出 " 更便宜更好 " 的産品呢?
我推導出了 3 個 " 定理 "。接下來,一個個和你分享。

想要更好更便宜,你就得追求創新和效率

現在我們已知,消費者總希望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
那麽,作爲生産者,你隻有兩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是創新。
什麽是創新?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邀請你做個小遊戲。下面這張圖,請用 4 筆(四條頭尾相連的線段),來連接所有九個點。
給你 2 分鍾,你看看會怎麽連?

是不是有些刁難?
橫着也會斷,豎着也會斷。橫豎兩筆,哎呀,線段之間不連續。重來。
試了幾次,你覺得有點不耐煩了。好像從哪一個點開始,都得超過 4 筆。真想把這九個點擰下來重新排列。
但如果,你試試把視線從 9 個點上挪開呢?
在外面點上兩個點,你就會發現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美連好。

這就是創新的魔力。
如果被 9 個點困住,隻在既有的思維裏想辦法,可能會一直做無用功。但如果你能跳出常規思維,才能做出真正意義上的改變。
商業世界裏的價格,就對應着題目裏的 "4 筆 "、"9 個點 ",是世界給你出的難題。
比如,要是你能夠不提價就做出一個 iPhone 這樣的手機。哇那不得了,消費者會爲你瘋狂。
價格不動,但是産品更好了。
有誰是這麽做的呢?
小米。
就像雷軍在他的年度演講中說的那樣," 消費升級不是産品越來越貴,而是同樣價錢能買更好的産品。"
手機、車、小家電、大家電 ...... 小米從外觀設計和智能化功能,不斷優化。
漸漸地,消費者對你的印象就變成了:哇,我總能用同樣的價格,在你這裏買到更好的産品。
這個思維站在生産者視角,則是 " 成本不變,效果更好 "。
比如,你能通過固定的、少得可憐的預算,就能做出更好的效果。
說個故事。
聖誕節前,你去坐飛機。登機前,你留意到有個聖誕禮物模樣的裝飾物,旁邊的電子屏幕閃爍着 " 請掃描登機牌 " 的字樣。
你掃了後,出現了一個電子聖誕老人,熱情和你互動。他問你是誰,你想要什麽聖誕禮物。
這時,你可能和聖誕老人開心地互動,随口說了個想要的東西。
你身後排了長隊,大家也當玩笑一樣。有人說想要攝像機。有人說想要聖誕襪。有一對夫婦說,那必須是大電視!
後來,你就忘了這件事。
等你到達目的地,等行李的時候,你卻驚訝地發現,行李帶上竟然是你想要的禮物!禮物上面,手寫着你的名字。
你是什麽感覺?天呐。這家航空公司太用心了。我下次還要坐他家的航班。不光我要坐,我回家把我的傳奇經曆告訴家人朋友,還讓他們多多選擇這家航空公司。
這其實是 10 年前,加拿大西捷航空公司做的事情。
乘客登機後,西捷航空的 175 名員工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超市,努力把 250 位旅客的禮物買到,并包裝好。
他們把整個過程拍攝下來,上傳到 YouTube(油管),獲得了超過 5000 萬的播放。

用 5 萬美元,完成了原本花費幾百萬美元才能達到的創新營銷效果。整個短片隻有不到 5 分鍾,非常溫馨。我貼在下面了,非常推薦你也去看一看。
,時長 04:45
看到那些開頭以爲隻是開玩笑的人們,下飛機後真的收到了平闆、電視、滑雪闆、圍巾,喜極而泣。我真切感受到了創新的力量。
試問,誰會不被這樣用心的禮物所感動呢?
第二個辦法,是效率。
你可能會說,創新太難了,好的主意有時可遇不可求。那麽,就試試另一條路:産品質量一樣,價格更低。
這就意味着,你得提高生産效率。
比如,泰勒工廠。又比如,豐田車間。不論是 " 從上到下 ",還是 " 從下到上 " 的管理,都在極緻追求效率。
這樣做有什麽好處?
到了泰勒手裏,檢修成本能從 62 美元降到 11 美元,工作用人從 2000 人減少到 1200 人。
到了豐田這裏,能從擰螺絲這一件小事裏,1000 萬輛車就能節約 12 年的工作時間。
所以,同樣的價格,更好的産品,是創新。同樣的産品,更好的價格,是效率。
這就是第一個定理:想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創新和效率必占一樣。

科技是第一推動力

創新。效率。明白了。
前面說的幾個例子,确實有用,但是,不夠猛。
什麽意思?
舉個例子。比如,一年 1 億營收的公司,你感覺上應該有多少名員工?
上千?或者,至少有上百人?
你用過 Midjourney 嗎?一個 AI 畫圖軟件。以前人工來畫。今天,用科技來畫,成本大大降低。
降低到什麽程度?它一年 1 億營收的時候,員工才一共 11 個人。
過去你有 3 個流程,現在你把它不斷叠代,變成 1.5 個流程了。這叫做努力叠代效率。
但是它不是第一推動。
科技才是第一推動力。它每一次出現,都會是颠覆性的創新和提效。
過去砍樹用石頭,後來變成斧子,後來變成了電鋸,再後來變成了激光清障儀。這是科技。過去用手寫信,後來用電報,後來變成了短信,再後來是微信。這是科技。
同樣價格更好的東西,以前做不到,現在能做到了,靠的就是科技。
再給你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比如,沖鋒衣。
現在可以用一種非常特殊的面料,這種特殊面料能單向透氣、反向防水,靠的是材料科技。
同樣的價格,你買到一個外套,還多一個在戶外能很好保護自己的功能,這就是科技。
比如,預制菜。
自己在家做飯,要經曆菜場買菜、回家處理、清洗切菜、準備調料,然後烹饪,才能享用。
但如果是預制菜,價格或許和自己做差不太多,但步驟就變成了簡單兩步。取出解凍,然後加熱享用。
現在的冷凍技術,能讓魚肉解凍了還是新鮮的狀态。這也是科技。
又比如,新能源汽車。
馬斯克在造電動車前,是被群嘲的。爲什麽呢?
先不說功能和美觀設計,光是電池價格本身就十分高昂,造出來就是天價車,誰來買?
馬斯克想,鐵、鎳、鋁這些金屬一同構成了電池。買這些金屬的成本,的确降不下去。
但是其他成本可以砍。銷售費用,還有經營、進出口稅費、勞動、儲存工廠等等成本,這些都是人類協作過程中産生的,那就有優化的空間。
同樣的思路,用到造火箭上,馬斯克的 SpaceX 火箭成本,能變成其他火箭的 10%。
如果要給一個定義,那麽 " 一切減少人工、提高效率的工具 ",其實都是科技。
科技,是推動力,是企業加速的燃料。
相反。一旦你開始松懈,不重視科技了,後果總是很嚴重的。
比如,柯達公司。
1975 年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卻要堅守膠片業務,雪藏數碼技術。
諷刺的是,等到柯達 2003 年幡然領悟,要向數碼轉型,已經來不及了。
2012 年,柯達被數碼相機打到破産。
同樣經典的,還有諾基亞的衰落。
還有很多很多,舉不完的例子。
所以,想要更便宜、更好,科技是第一推動力。
這是定理二。

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

第三個推導出來的事情叫做: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
爲什麽這麽說呢?
還記得我們的公理嗎?消費者總希望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
這就意味着,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永遠躺在原來的功勞簿上,就一直活下去。
爲什麽?因爲消費者希望的,并不是某一個商品,而是一種 " 更 "。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有一個 " 更 " 字,就意味着,步履不能停。
這就不得了了。
一旦科技進步了之後,曾經的效率、曾經的創新,就會過時。靠着以前的科技,是很難打赢未來之仗的。
舉個挺殘酷的例子。
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它曾經一度是全球最頂級的通信公司。
沒聽過 AT&T,但你可能聽說過貝爾實驗室。世界上第一顆國際通信衛星,就是貝爾實驗室研制的。
說是貝爾實驗室推動了全球通信事業的發展,都不爲過。
但公司發展到後來,内部對于無線通信發展前景,有了不同看法。
可惜的是,最後極端保守派占了上風,導緻他們錯失了 20 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幾乎可以算作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一次通信盛宴。
這次通信盛宴,AT&T 錯過了,但是有兩家讓美國公司 " 聞風喪膽 " 的玩家開始飛速成長:中興。華爲。
緊接着,就是我們都知道的故事了。芯片,卡脖子。
新時代,總會産生新的方法論。
誰能抓住新的方法,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創新,那麽它就能提供更便宜、更好的産品,它就會成功。
這一輪遊戲,你抓住了,好,你赢了。但如果你不繼續繃緊神經,繼續發足狂奔,你是不會一直赢的。
每個時代,都是一個科技水平叠代所帶來的時代。
所以說,任何一個企業,它都是在時代上的成功。
這是第三個定理。

商業世界裏想要成功,就得牢記這一個底層邏輯:" 消費者總希望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
就像黃峥接受采訪時說的那句," 我們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滿足用戶心裏占便宜的感覺 "。
一個企業想要在商業中成功,就需要從兩個視角來找符合這個底層邏輯的切入口:
消費者視角,是穿進消費者的鞋,去制造更便宜更好的東西。生産者視角,那就是琢磨如何用更少的錢,創造更大的價值。
而如果你想要達到這些目标,創新和效率,必占一個。
同樣的價格,産品更好,叫創新。同樣的産品,價格更好,叫效率。
怎樣才能做到創新和效率呢?科技是第一推動力。
所以,我們必須要不斷的往前走,去追求創新,追求效率。但是更根本的,是抓住科技。
叠代進步才是進化,才是永恒的。
最後,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
适者生存。
祝你,保持進化。
祝你,步履不停。
共勉。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參考資料
1、《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 [ 美 ] 保羅 · 瓦茨拉維克 / [ 美 ] 約翰 · 威克蘭德 / [ 美 ] 理查德 · 菲什
2、《商業的本質》, [ 美 ] 傑克 · 韋爾奇 , [ 美 ] 蘇茜 · 韋爾奇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