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像《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這樣讓我觀感複雜的電影。
觀影之前:鄧超 + 俞白眉,叒來?審判!
觀影過程中:沒白挨罵啊超!一個類似熱血漫設定的逆風翻盤故事,難得不強行打雞血,笑點、燃點鋪得挺自然,氣氛直接上頭。
觀影之後:故事是好故事,導演的進步也肉眼可見。就是有些人物設定和沖突設置太戲劇化了點,這樣拍有什麼意義?
直到我眼睜睜看着前排的觀衆拿出手機,搜索——
瞬間,醍醐灌頂——
我可能看了一部 " 假電影 "。
為什麼這樣說?
在看《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之前,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知道劇情取材于國乒真實經曆,但對于現實故事并不了解,甚至,壓根不知道幾乎每個角色都有原型這事兒!
由于種種原因,正片裡一個人名都對不上,連官方公開物料也各種遮遮掩掩。
就問:宣傳有事嗎?在打什麼啞謎!
這種打啞謎式宣傳直接導緻一個後果——觀衆的觀影體驗乃至對影片的評價被大大拉低。
不誇張。
補了一晚上課之後,重新審視電影,我的評價直接高了一星。
一方面,帶着原型的 " 臉 " 去看,代入感和沉浸感無疑更加強烈;另一方面,了解到真實情況後,也避免了對電影人物和情節的誤讀。
舉個例子:
電影裡有個小夥子球員叫董帥(《銀河補習班》裡的小馬飛長大啦 ~)。
長得确實斯文帥氣,但走到哪裡都有女友粉星星眼求簽名,畫風從熱血漫秒變偶像劇 …… 是不是誇張了點?
看完電影我一搜資料——原型孔令輝。
I'm sorry, 我立刻閉嘴。
什麼偶像劇,明明是紀錄片!我媽抽屜裡珍藏的孔令輝剪報可以證明!
好帥!好像!
小小一個細節,足以折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目前遭遇的尴尬困境——觀衆在對于真實原型不甚了解的情況下,默默失去了一些觀影樂趣與沉浸體驗。
但反過來,一旦将角色與原型進行勾連,看電影時那些閑筆或者看似刻意的笑點,就變成了讓人按捺不住驚呼的小彩蛋。
比如許魏洲飾演的白民和。
一整個誇張的黑皮體育生,看着還有點眼熟。
經網友點撥我才認出來——
這是在緻敬鄧超在《分手大師》裡的毛裡求斯國國王造型?!
殊不知,人物原型馬文革一看到他就笑出了聲," 我一看這顔色就(知道演的是我)"。
Emmm…… 又是我冒犯了。
飾演黃昭的演員段博文,比起以往的形象明顯見圓潤了。我在看電影時也暗暗嘀咕他怎麼看起來肉墩墩的。
一查——人家原型是王濤!
為了貼近王濤的形象,段文博增重了 30 斤。
經過長達 8 個月的特訓,他打球的姿勢甚至能和王濤的比賽視頻無縫銜接。
如果不特意搜索花絮,如果不是 i 乒乓,相信大部分觀衆和我一樣,不會發現演員已經把原型模仿了個九成九!
就因為不知道,18 個乒乓球教練的專業指導,演員們夜以繼日的艱苦訓練,乃至整個劇組前期的努力,都沒濺起太大的水花。
還直接剝奪了我在電影院裡感歎 " 好像 "" 牛叉 " 的機會 ……
電影宣傳,二刷的電影票報銷一下,懂?
連喘息和汗水都在同步
對于不明真相的觀影群衆來說,看劇情主線可能都少了幾分代入感。
電影裡,鄧超飾演的戴敏佳臨危受命,接手了一支籠罩在失敗陰霾下的中國男乒。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着手組建全新的國家隊陣容,卻偏偏找了一批" 傷的傷、老的老、瞎的瞎、小的小 "的 " 卧龍鳳雛 "。
乍一看,這設定不是刻意增加戲劇沖突嗎?
但等補完現實故事和原型人物們的生平,我的膝蓋連夜跪碎 ……
可以說,隻有結合那段在泥濘中負重前行的男乒曆史,才能真正看懂片名裡" 絕地反擊 "四個字的意義!
先來感受幾個真實數據——
5:0,是 1989 年多特蒙德世乒賽,瑞典隊給中國男乒的一個響亮的巴掌。
第 7 名,是 1991 年千葉世乒賽,男乒從世界第一位置上跌落時的一聲悶響。
規則針對,器材落後,引以為傲的直闆快攻打法失靈,人才儲備青黃不接 ……
層出不窮的問題化作一組組刺目的數據,似乎宣告着:中國在男子乒乓球項目上的統治時期已經結束。
親眼見到男乒被瑞典隊在團體賽零封,當時坐在觀衆席裡的蔡振華悲憤難耐。
沒多久,他就放棄在意大利的高薪工作,帶着懷孕的妻子回國,臨危受命成為男乒主教。
狠查紀律、嚴抓訓練,誓要捍衛中國男乒的尊嚴。
誰料 1993 年哥德堡世乒賽,國家隊又在瑞典隊身上栽了個大跟頭。
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中國乒乓的主題曲向來是 " 無敵是多麼寂寞 "。
可在那個時候,在 1995 年天津世乒賽之前,中國男乒是真真正正跌入谷底,處于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
是誰揮灑血汗,拼了半條命,從泥濘中爬出來,重新争回國球的榮耀?
還真的是一支" 失意者聯盟 "——
馬文革,戰功赫赫的老将,卻深受傷病困擾;王濤,更擅長雙打,且不在最佳比賽年齡;丁松,球風神秘,國内球迷對他都不甚了了;劉國梁、孔令輝,更是初出茅廬的小将,大賽經驗不多。
這麼一對比,電影裡的形容一點也不誇張 ……
但正是這麼一支不被看好的隊伍,卻在暗夜裡爆發了璀璨的光芒,用實力和激情書寫了中國男乒的傳奇!
隻有了解那段曆史,知道真實原型身上發生了什麼,才能充分感受到,電影裡每個角色從個性到專業技能的設計有多麼的精準。
比如,電影裡神秘又搶眼的削球手龔楓。
搶攻兇猛,遠台防守很強。
日常着墨不多,有種 " 年輕版掃地僧 " 的風範。
偏偏他身上有個左眼 1000 度,右眼 1200 度的近視設定,當場把我看懵了。
要知道,許昕近視也才 400 度。龔楓這相當于半瞎的視力,要如何打那麼小的乒乓球?
結果張大嘴讀完原型的資料才發現,電影還是保守了 ……
現實裡,這些運動員的經曆比電影傳奇得多!
龔楓的原型是乒壇 " 魔術師 "丁松。
性格内斂,身形瘦削,還是個千度大近視,怎麼看都 " 平平無奇 "。
但正是名不見經傳的丁松,卻練得一手又淩厲又新奇的削球。
在天津世乒賽男團比賽第三盤,他上場對戰瑞典隊的卡爾松,削中反攻神技豔驚四座。
卡爾松大開大合的每一球,都掉入丁松的四兩撥千斤之中。最終,這位瑞典球星帶着疑惑走向失敗,而丁松赢得酣暢淋漓。
這一戰,大漲男乒士氣,更為男乒從最低谷走向未來數十年的無敵埋下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兩年前的哥德堡世乒賽,專門應對卡爾松的削球手王浩曾惜敗賽場。
丁松的複仇成功,多了一絲充滿武俠色彩的壯志豪情。
白民和的原型是馬文革,擅長橫闆弧圈結合快攻。
在瑞典男乒獨占鳌頭的 90 年代,他是唯一可以和歐洲人掰手腕的存在。一人單挑 " 歐洲群雄 ",頂着傷病也敢打敢拼,舉步維艱但絕不退縮。
賽場上,他和當時世界乒壇第一人的老瓦對拉,銳意進取的姿态曆曆在目。
那一年,正是他戰勝佩爾森為中國隊赢回一分,屏住了那口沒散的氣。
馬文革 vs 老瓦
電影裡,白民和總愛和教練犟嘴,還一人擔起了最大的劇情沖突——違反隊規後,被戴敏佳退回省隊,以緻國家隊戰力再次被削弱。
看得揪心的同時也忍不住疑惑:好大膽的情節,真有隊員敢和教練硬碰硬?
一看現實,更有意思了——
馬文革确實曾被當時的主教練蔡振華退回過省隊。
原因甚至比電影裡更戲劇化:一頓早飯。
國家隊每天早上七點一刻吃早飯,有一天蔡振華正好碰上了八點才來的馬文革。當下,治隊嚴明的蔡振華就決定将這個不羁的靈魂送回天津隊訓練。而後來,馬文革認識到自己錯誤後,回到隊内作了深刻的自我檢讨。
發現沒?本以為的刻意橋段其實都真有其事,而那些看似不必要的細節,也恰恰以真實為底,增強了人物的血肉感。
尤其觸動我的,還有黃昭的原型王濤。
沒有一個男單冠軍,但絕不會影響半分他在 i 乒乓心中的形象。
1991 年,王濤和劉偉搭檔,拿下那一屆世乒賽唯一一個混雙冠軍;1992 年,與呂林搭檔,拿下巴塞羅那奧運會男雙冠軍。
在團體和男子單打失利的情況下,這兩個雙打冠軍保住了男乒的顔面。
呂林和王濤在取得來之不易的勝利後,齊齊坐地抹淚 ……
那一刻,不知是獲得榮譽後的興奮更多,還是抗住壓力後的慶幸更多。
敬佩又心疼
1995 年天津世乒賽上,王濤更親自用雙手搶回了懸崖邊的勝利,實現了自我救贖。
大比分 2:2 打平後的第五局,他對戰宿敵佩爾森。
21:14、21:13 ——看似輕松碾壓,王濤卻在事後回應說,他的手一直在抖。
我們隻有從他拿下比賽的一刹那,渾身卸力,丢掉球拍,倒地不起的一連串身體反應上才能一窺,這 24 分鐘的比賽他到底頂住了多重的壓力,才上演了老兵不死的神話!
大銀幕上,正是與之無比相似的一幕,讓爽燃感達到頂點。
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國乒乓的血汗和榮耀跨越年代而來,穿透銀幕而發。
萬衆歡騰聲中,是誰又回到了場館外大雨傾盆,場館内男乒高舉斯韋思林杯高唱國歌的那一年!
紮紮實實看了好多資料後再回想電影,迷惑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強大的後勁兒。
看電影時,我驚喜于結尾的設計——
國家隊 16 歲的小将侯卓翔直視鏡頭字字铿锵:一切才剛剛開始。
當時就感慨," 超白 " 可算懂得什麼是高級的升華了。簡單一句話,稱得上神來一筆。
而當得知這個鍋蓋頭少年的原型正是劉國梁時,血液一下沖到腦袋,燃!炸!了!
劉國梁與孔令輝,鼎鼎大名的乒壇雙子星,幾代人的體育 icon。
在當時,他們隻是兩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有初生牛犢的猛,也有未經世事的青澀。
劉國梁打瑞典選手成績出色,有過 3:0 幹翻當時橫排第一人瓦爾德内爾的輝煌戰績。
不過,他主動向教練請纓參加男子團子決賽慘遭拒絕,據聞痛哭流涕。
小劉 vs 老瓦
孔令輝 1994 年橫掃乒壇大獎,打法攻守兼備,跻身男乒主力。
兩位 19 歲的小夥子,正是在天津世乒賽成功會師男單決賽,并肩登上領獎台。
當他們戴着獎牌舉起雙手的一刻,無疑在宣告:
雙子星時代來臨了!中國男乒的巅峰也站穩了!
如果不帶着這兩張熟悉的面孔去看電影,隻會把那些細節當作巧思。
但知道之後,回想侯卓翔身上豐富的細節設計,頓悟導演的意有所指。
比如,教練組秘密商量了好幾天的戰術,直接被小侯猜中,還 " 劇透 " 給其他隊員。
被揪到辦公室盤問時,他一頓分析頭頭是道,号稱自己是 " 國之重器 "。
救 …… 真的有 " 不懂球的胖子 " 排兵布陣時腦筋飛速運轉的智多星内味兒了!
更重要的是那句 " 一切才剛剛開始 "。
哪是什麼少年意氣誇下海口?
它就是一句擲地有聲的宣言——宣告着中國男乒将在一代代将才的帶領下,始終矗立于世界之巅;宣告着中國乒乓精神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細細想來,越被電影細節感動,越覺得恨鐵不成鋼。
明明講述了一個熱血高燃的故事,塑造了這麼多真實又有力量的人物,和現實對比起來更是趣味拉滿 ……
這些,宣傳不早說,難道光靠觀衆自己悟?!
如果早點向觀衆說明,或者多進行一些真實原型的科普,現在電影的成績會不會換一個天地?這麼多好東西,究竟要藏到什麼時候?
隻能說,宣傳加把勁吧!
不管是作為 i 乒乓還是基于電影本身的觀感,我都希望《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能趕緊支棱起來。
目前看來," 打不死的小強 " 是做到了;期待能經得住更多觀衆的檢視,淬煉成真正的大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