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華商韬略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昨日晚間,華興資本創始人、董事長包凡失聯的消息,在财經界,尤其是金融界與互聯網新經濟領域引起廣泛關注,甚至是強烈震動。
他,有什麽特别的?他的失聯,爲什麽值得特别關注?
2015 年情人節,中國商界傳出大消息:滴滴與快的共同宣布,兩家企業将實現戰略合并。
消息一出,市場震驚。此前幾天,兩家公司還在殊死博弈。日後披露信息顯示,早在當年 1 月,雙方就已開始了談判,隻不過過程充滿挑戰,且保密工作做得足夠好。
主導這場交易的正是包凡,和他的華興資本。
據包凡回憶,雙方的談判一開始充滿火藥味," 以前将過軍,你死我活的,突然坐到同一張桌子上,他們排斥到見面都不想見。"
最終,雙方的核心談判進行了整整 13 個小時,包凡則在對峙中不斷調停:" 現在打這一仗,最終目的是什麽,想要形成的格局是什麽?"
" 得用理性的方式告訴他們,不能爲了打仗而打仗……絕不能‘和稀泥‘,我們盡量把雙方往中線上拉,而且我們要解釋清楚,這條中線是合理的。不能讓任何一方受委屈。"
這隻是包凡衆多成功案例中的一個。
騰訊與京東合作、優酷與土豆合并、58 與趕集合并,美團與大衆點評合并、貓眼和微影合并、美團收購摩拜、陌陌收購探探,這些大合作、大交易中,包凡都是至關重要的人,他旗下的華興資本則以獨家财務顧問的核心角色和身份,持續參與其中。
這些轟動江湖的大案子,隻是包凡和華興業務的一小部分。
從早年的當當、京東、美團、微博、愛奇藝上市,到最近幾年的藥明康德、貝殼(鏈家)、蔚來、南微醫學、華熙生物、心脈醫療、微創心通、哔哩哔哩、泡泡瑪特、快手大項目……包凡和華興資本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3 年至今,在爲中國新經濟公司運作的融資并購服務中,華興資本一直位列中國投行第一。包凡也因此被譽爲:中國新經濟領域的金融服務之王。
也有人說,中國互聯網新經濟的大買賣,被包凡包圓了。
這些年,伴随其投行、投資業務的發展,華興資本在新經濟的金融服務生意裏赢家通吃。既深度捆綁新經濟巨頭一家吃到底,也從産業鏈縱深一竿子插到底。
比如京東。華興從京東融資、上市一直吃到京東健康,京東物流等京東旗下核心事業體,而且在其中既當财務顧問,也做投資,還當上市保薦人與承銷商。
比如貝殼。華興先是以超過 30 億的多輪投資,累計持有貝殼股份至 IPO 前的 3.8%,成爲其第五大股東,并在其多輪融資擔任财務顧問,然後又在其赴美國上市之際擔任了聯席主承銷商。僅是早期的投資,華興就賬面浮盈超過百億之巨。
比如快手。華興既以旗下的新經濟基金參投了快手,也在快手的融資中擔當财務顧問,并與摩根士丹利、美銀一起做了快手在港上市的聯席保薦人。
1970 年,包凡在上海出生。他的祖父是新中國成立前的浙江銀行高管,父母則是外交官。
十幾歲的包凡,就被長輩們帶着吃西餐、開眼界,順便旁聽上海昔日股市風雲和銀行大亨傳奇。雖然聽不太懂,但包凡已經隐約感覺到,銀行家這個職業很神秘、很好玩。
叛逆是少年包凡的代名詞。由于父母長年在外,自小在校寄宿,他養成了無拘無束的性格,又要獨自面對校園霸淩,這刺激他狂練綜合格鬥,不但把打架鬥毆過成了生活主旋律,還拉上一幫兄弟,當上了校園 " 老大 "。
不過,這些都沒能耽誤他的學習,他依然以優異成績考入複旦大學。
很快,學校裏的糾紛隻要找包凡調停,大都能化幹戈爲玉帛。如今,包凡能将那麽多利益糾纏、矛盾尖銳的商業并購一一搞定,或許正是源于他早年 " 當老大 " 的經驗。
在華興,包凡的稱呼不是包總、包董,而是:老大。
先後在複旦和挪威管理學院畢業後,包凡于 1993 年入職頂級投行摩根士丹利,圓了兒時的夢想。
大學畢業沒幾年,就成天跟全世界最頂尖的大佬合作,談的都是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生意,這份工作帶給包凡的興奮與榮耀,遠超賺錢的快感。
諾華制藥并購,中國聯通、亞信科技海外上市,包凡都全程參與。參加工作沒幾年,他已擔任多家跨國企業的财務顧問,但不安分的他卻開始不斷自我設問,自己終究還是不喜歡穩定的工作,他需要更大的刺激,比如創業。
2000 年,運作亞信上市時,包凡覺得自己與這個創業團隊很投脾氣,他随即加盟亞信,擔任首席戰略官。
亞信堪稱中國互聯網公司的 " 鼻祖 ",移動、聯通、電信等骨幹網絡工程全由其承建,有 " 中國互聯網的總建築師 " 之稱。在這裏,包凡搞管理、定戰略,跟不少高科技同行打得火熱。
随着工作深入,他又有了重大發現:這些高科技企業近年來飛速成長,融資、并購需求極大,卻對資本市場相當陌生。
這讓他眼前一亮:這不就是創業機會嗎?!
2004 年,包凡在建國門外的國際俱樂部,招了個清華女生兼任分析師和秘書,兩個人的華興資本,就這樣開了張。
這一年,國内資本市場加速發展,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高盛、美林證券等國外巨頭都在想方設法切入中國市場。
勢單力薄的華興,如何才能有一席之地?
包凡看到了一個機會:中國創業企業、民營經濟正在崛起,小融資、小并購不斷,但大投行對這些基本看不上。
這讓包凡最終明确出一個鎖定新經濟的 " 投行 + 投資 " 模式:
不走規模路線,而是走專業精細和深耕路線,鎖定高科技新經濟,既做财務顧問,又做小規模參股投資。
當年,新興創業者在資本面前大都 " 蒙圈 ":既說不清發展方向、融資需求、核心競争力,也認不清自身價值,對法律、财務、戰略等更是一無所知。融資時,要麽說服不了投資人,要麽在資本面前淪爲附庸。
包凡的算盤是,這些麻煩,交給華興就好。
要找投資人,華興幫忙搞定;要跟投資人談判,華興幫忙搞定;不知道該怎麽估值,不知道融資協議怎麽寫,華興統統能搞定,而且可以 " 傷感情的事,留我們來做 ";一條龍全套解決。
遇到特别好的企業,包凡還會象征性跟投,一起做,一起輸,一起赢。
借助互聯網新經濟的快速發展,華興很快走上正軌,打響招牌。僅是 06、07 兩年,它就一口氣爲征途網絡、21 世紀不動産、奇虎、當當網等企業完成上百億私募融資,一舉斬獲 " 最活躍中小型投行 "、" 年度最佳新型投行 " 等桂冠。
日後,人們将這種 " 小而美 " 的商業模式稱爲 " 精品投行 "。
在此基礎上,包凡開始進一步把投行做實,将業務拓展到上市保薦與承銷。市場,也逐漸爆發出這樣的需求。
投行這門生意,表面看競争激烈、公平合理,實際上,民族、國别造就的鄙視鏈無處不在。
2010 年,當當網在紐交所成功上市,暴漲 86.94%,但作爲最大受益者的李國慶卻大發雷霆,與 " 大摩女 " 在微博展開對罵。原因是,上市前,當當的承銷商摩根士丹利強制要求他對發行價打折賤賣,當當少募了很多錢,李國慶成爲了最大受害者。
作爲這一項目的财務顧問方,包凡早年就體會到,金融業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比如,在大投行,數學精湛、工作勤奮的華人,充當着底層金融 " 民工 ";印度人占據着中層管理職位;最高層,則永遠是猶太人和盎格魯 - 撒克遜人。中國公司海外上市,表面風光無限,實則遭受着各種不公平待遇。
當當的遭遇,讓他這種體會變得更加痛徹。
美國投資人對中國企業也充滿偏見。他們懶得理解商業模式,總希望你找出類比對象:不管你是阿裏、攜程還是新浪、百度,甭管你在中國多牛,在美國上市就統統要找到與美國市場 " 對标 " 的公司,否則,美國投資人就看不懂,就懷疑你公司有貓膩。
這讓包凡開始了反思:中國人要如何突破,在華爾街去赢得一席之地?
他的答案是,一定要打破歐美投行的上市壟斷權。
雖然不服氣,但當時的華興資本參與進去并無勝算,可包凡還是下定決心:即便陪跑賠錢,也要參與。
這也是他在格鬥中悟出來的道理:" 被打倒時,你絕不能退縮,必須馬上打回去。"
從 2012 年開始,華興開始集中精力成爲真正的投行,先後拿到中國香港、美國的券商牌照。從此——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有了中國人自己的投資銀行護航。
這一次,包凡再次押對了。
2013 年 6 月,剛剛拿到美國券商牌照的華興,就完成了 IPO 第一股:成爲跨境電商第一股蘭亭集勢在紐交所上市的唯一的本土副承銷商。
這是第一次由中國投行承銷美股 IPO。
拿下這筆大單,多少是因爲包凡的個人關系。他與蘭亭集勢董事長郭去疾是多年的 " 好友 ":當年,郭去疾在谷歌中國當首席戰略官時,就是包凡 " 鼓動 " 他下的海。
但後來,當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赴美,華興則是靠着完美踏準市場節奏以及先發優勢,快速成爲了市場的一匹黑馬,到 2018 年時,它已是華爾街第七大承銷商。
▲包凡在 2018 十大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現場
當年市值超過 700 億美元的貝殼在紐交所上市,華興擔任主承銷商;市值超過 400 億美金霧芯科技在紐交所上市,華興資本與花旗一起成爲其承銷商。
除了在美股市場旗開得勝,華興在香港市場同樣高歌猛進:美團在港上市,華興是獨家财務顧問 / 聯席全球協調人;京東在港上市,華興資本是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賬簿管理人及聯席牽頭經辦人;快手上市,華興是聯席保薦人……
早在 2020 年 6 月 30 日,華興已幫助客戶成功完成包括首次公開募股、并購和私募融資等超過 980 宗交易,交易總額逾 1460 億美元,規模上,成爲當時中國新經濟領域的第一。
與京東合作,是華興資本運作的又一典範。
早在 2006 年,包凡就結識了劉強東,認定他能力強、講義氣、會成事。但京東的數輪融資,華興都失之交臂。包凡是那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人:
" 我就不信這邪,我們一定要爲京東做點啥。"
2011 年,京東 C 輪融資,劉強東終于找到包凡,開口要 10 億美元。包凡第一感覺是:劉強東瘋了。2009 年盛大赴美上市,融資額也不過如此。
這種一般人接不住的大招,包凡咬牙接了。
正好,華興資本的老朋友、俄羅斯數字天空技術(DST)創始人尤裏來到中國,包凡帶着這位 " 俄羅斯土豪 " 逛京東,一砸就是 5 億美元。
老虎基金、軟銀馬上跟風湊了破天荒的 15 億美元。憑借這場京東史上關鍵之戰,包凡自此與京東深度捆綁。此後,華興從京東 20.5 億美元 IPO 的聯席主承銷商,創出當時中概股最大規模融資紀錄,一直做到後面的京東健康上市。
衆多企業都願意和華興捆綁,離不開華興的專業能力。從創立開始,包凡就将構建頂尖專業團隊放在公司發展首位,不斷開出高薪找人,挖人。早在 2017 年,華興的人均薪酬就已高達 120 萬人民币。
精英團隊是華興的特色招牌。而區别于其他業者的更大優勢,離不開包凡在專業之外的功夫:
" 如果一個企業選擇了華興,我們會啓用華興所有的資源去支持他,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也會不離不棄。咱們交上朋友了,那就兩肋插刀、肝膽相照。"
包凡說,華興早年做了很多項目,連合同都沒有,握個手搞定了," 坦率講我們幹的事别人也能幹,爲什麽大家願意跟我們合作?"
他認爲,最重要的就是 " 肝膽相照 "。
" 華興從創立第一天起就比較 DIAO,我的性格就是這樣,我也不差這口飯吃,你願意合作就合作,但在一起合作要開心,不僅做成買賣,做完買賣大家還是朋友,這才是真正的合作。"
包凡是一個金融專家,但專業隻是手段和技術,他真正追求和死守的,還是人性與人情。
他說:" 人情這東西就像銀行賬戶,别人幫你是在取錢,總是取錢,總有一天錢會取光,所以你要幫别人,不斷存錢,錢才能越來越多。"
因此他認爲,做生意," 不要隻看利益,要重感情。"
" 第一,什麽事情都别做太滿,能讓别人就讓别人。你能賺 10 塊錢,你就賺 5 塊,留 5 塊錢給别人。第二,要知恩圖報,别人沒幫你之前你就先幫别人,不一定指望回報。"
" 商業上的判斷失誤我們認了,能吸取很多經驗教訓。我最怕的就是人不靠譜,犯道德品質上的錯誤,投資銀行買賣的核心就是品牌,一件事就能讓你徹底完蛋。"
華興的企業文化中,也充滿着 " 江湖義氣 "。在利益問題上,包凡向來大氣不計較,一旦跟包凡有了深交,有人甚至願意 " 送 " 錢給他。
當年光線與華友的并購案落空,華興幾乎白忙一場,包凡對此毫不在意,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卻記住了這事。後來光線傳媒上市,王長田拉着包凡入股,讓他最高賺到 30 多倍。
王長田對包凡的評價則是:" 他是一個你願意給他錢的人,你覺得他掙錢是應該的。"
對于很多企業家,包凡有發自内心的憐惜。他說:" 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很不容易。我特别能夠理解他們夾縫中求生存的困境。這些人很不簡單,我很佩服、尊重他們。"
這些做事做人精神,讓華興的投資業務近年來快速成長,成爲新經濟投資領域的著名一極。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華興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資産管理規模達約人民币 390 億元,平均 IRR 達 33%,并投出了美團、藥明康德、明略數據、鏈家、分衆傳媒、南微醫學、華熙生物、心脈醫療、微創心通、泡泡瑪特、快手、滴滴等成功案例。
2020 年 9 月 10 日,華興旗下 " 華興新經濟基金 " 還宣布,已完成第三期美元基金募資,總募資額超 6 億美元,完成此次募資後,其單筆投資金額可達 5000 萬美元。
2016 年,包凡還 " 曲線救國 ",借助内地與香港經貿合作協定中關于金融業的合作條款,突破内地對民營證券的管制,以港資背景在上海成立了華菁證券,擁有證券經紀、證券投資咨詢、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資産管理四張牌照,踏入内地證券業務。
内地證券業新一輪改革之下,華興資本在内地的發展也開始大步前進。
2020 年 6 月,華菁證券新增了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産品兩項業務,成爲全牌照券商。2020 年 12 月,華菁證券正式更名爲 " 華興證券 "。在 2020 年的分類評價中,華興證券還連升兩級,從上年的 BB 類升至 A 類。
從 2020 年開始,中國經濟越來越呈現出兩大顯著特征,或者說越來越靠兩大趨勢推動和引領。一個是以科技創新爲支持的新經濟發展;另一個是以推動新經濟發展爲核心的資本市場變革與發展,科創闆、注冊制、全面注冊制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走入嶄新的時代。
這也被認爲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
一手是已經壁壘高築的新經濟投資與海外投行,一手是在内地資本市場的全牌照券商,在新經濟金融服務三大核心價值點深耕的華興資本,可謂趕上了好時候,也做足了準備。
這些年,除了躬身實踐,包凡更是中國新經濟的鼓吹者," 中國的未來一定是新經濟的未來,新經濟是未來唯一值得賭的方向 "。
2023 年 2 月 16 日晚,《财新》傳出包凡疑似失聯的消息。
此後不久,華興資本控股在港交所公告:" 董事會得悉本公司暫時無法與包凡(本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和控股股東)取得聯系。"
消息一出,業界震驚。
因爲,這将關系不少人的前途命運,甚至會成爲新經濟的一個風向标事件。
首先是,華興資本控股将不可避免的受到重大影響,甚至是遭遇重創。
2018 年,成就了衆多企業家上市之路的包凡,也将華興資本以 " 華興資本控股 "(01911)在港上市,但其上市之後的股價表現卻隻能用令人深感失望來形容。
上市當日,華興就大幅跌破 31.8 港元的發行價,收盤于 22.5 港元。此後,其股價更一路持續走低,最低至 2022 年 9 月的 5.82 港元,不足發行價的 1/5。
即便包凡多次增持,也無濟于事。曾經對其寄予厚望的一些投資者,因此忍不住在股吧留言憎恨與厭惡:老千股、專門收割二級市場,垃圾、賤得可以,爛泥扶不上牆……
截至 2023 年 2 月 15 日,其股價依然在 10 港元的下方。
股價的疲弱,反應了華興資本正在面臨的實際挑戰,它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團隊與管理的挑戰,以及整個經濟大環境的變遷,以及投資人對華興資本業務之外的一些事情也缺乏信心。
在團隊與管理方面,一位華興前職員就曾表示,到目前,華興依然沒有擺脫對包凡的個人突出能力的依賴,華興在人才競争上還缺少力量,常常隻能跟在國際大行後面找人。
在經濟大環境方面,最近幾年互聯網爲主的新經濟發展進入動蕩,從投資與投行角度而言,甚至是大幅衰退期,而人工智能等發展尚在投入之中,這也讓以新經濟爲主的華興遇到行業低谷的問題。
投資人信心方面,華興資本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動不動就上演 " 超級 " 回購的戲碼:上市當日,公司花 4010 港元回購 200 股,回購價爲 20.05 港元;此後不低于 5 次,華興資本都曾鄭重其事地公告回購,回購數額都是:
100 股。
根據公司信息披露,目前,包凡還持有華興 48.81% 股份。既是創始人,還是最大股東,更是最重要的大業務先鋒,如果他出事,華興可能受到的影響也可見一斑。
更讓人擔心的是,2022 年 9 月,華興資本總裁、工銀國際前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叢林已被有關部門帶走,而其涉及之事,或許就包括任職工銀國際時與華興資本的業務往來。
根據公開消息,叢林 2016 年任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2017 年曾爲華興資本批下一筆 2 億美元的貸款。2020 年 7 月,華興資本控股上市後,叢林應邀出任了華興資本控股集團總裁兼任華興證券(香港)董事長,而其年薪則高達千萬級。
今日(17 日)上午,公告了包凡失聯的華興資本控股,在港股市場開盤大跌,盤中股價一度腰斬至 5 港元,至午間收盤,仍跌幅超過 20%。
2022 年,包凡曾經在接受騰訊《深網》的專訪中說,在時代的轉折點上,很多事情看不清楚,但還是要繼續去看。投資就是在不确定中找确定。
作爲新經濟重要旗手之一的包凡出事,所帶來的不确定性,也會超出華興資本本身。
互聯網新經濟是過去 10 多年的造富熱土,并且被認爲是最陽光的一片造富熱土。當某些公司,某些事情陽光背後的東西被顯現出來,整個行業無疑都會受到影響。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陳斯文 責編:周怡
美編:劉彥潮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蟲創意,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