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小羅老師 DICE CON 沒去,圖也沒畫……
上周末,我去參加了 DICE CON 華人桌面遊戲大會。對于我來說,這已經成了每年的慣例。
來到北京農展館,果然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甚至一起來的朋友也是熟悉的牛旭老師,以及他的女朋友……不過,看着一張張桌子上擺滿的遊戲,以及桌邊坐着的一張張聚精會神的臉,我就有種預感:今年可能又玩不到幾個遊戲了。
《冰與火之歌》,兵棋推演類作品,看上去非常強大,但暫時還不支持中文,有點兒難懂
不出所料,一圈逛下來,不論是我感興趣的遊戲,還是以前接觸得不多的遊戲,還有看起來就很吸引人的新作,大多數的預約時間都已經排到了第二天。這一方面當然說明了桌遊愛好者們的熱情,另一方面或許也說明桌遊自身的試玩形式還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根據以前的經驗,展會現場提供的試玩一般不會打滿一整場,有的設計者還會根據實際情況簡化或修改規則,饒是如此,一場試玩還是至少要花上 30 分鍾到 1 小時,對于想要盡量多體驗遊戲的玩家來說是個不小的問題。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個圍城——假如正坐在桌邊玩,我當然想多玩一會,但如果已經排了很長時間隊,我就恨不得場上那幾個人馬上走……
到了最後,《遊戲王》成了唯一排隊時間不長、我又比較熟悉規則的遊戲。本着來都來了,無論如何也要玩點什麽的原則,我和工作人員小妹妹打了一局牌。結果也不出所料:在現實中打牌可比《大師決鬥》要緊張且殘酷得多了,更重要的是,這裏沒有 UI 會提醒你墓地裏哪張卡可以除外,牌組裏又有哪張卡可以同調。我打得手忙腳亂,很快敗下陣來。
小妹妹又對我說:" 現場提供給遊客試玩的是預組,如果有玩家自帶牌組,我們也會用自己的牌組和他們對戰。" 也許我到的時間不湊巧,沒有遇上來 " 露一手 " 的玩家,倒是看到不少人嘗試了現場提供的青眼卡組後,立刻決定買上兩套,回家再戰。
除了《遊戲王》之外,現場的集換式卡牌遊戲數量和前幾年相比明顯有所增加,陣仗也大了不少。人們能從許多個方面了解到這個類型在國内的确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比如說寶可夢卡牌——本次 DICE CON 現場,它也有自己的一塊區域,雖然不很張揚,但也足夠讓人注意到。更重要的是,當我在 DICE CON 場地裏閑逛時,我的朋友楊宗碩老師正在 600 多公裏之外的沈陽參加大師賽。對于很多像楊老師一樣有着冠軍夢想的牌手,一場又一場積累顯然非常重要。
最近經常能聽到 " 寶可夢 " 卡牌比賽的消息
" 數碼寶貝 " 與 " 航海王 " 相鄰," 奧特曼 " 與 " 假面騎士 " 打對台,如果這些廠商願意認真運營,而不是跟風的話,對于集換式卡牌玩家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以前,我經常在打牌動畫裏看到主人公從牌店開始,一路過關斬将參加全國大賽的劇情,偶爾也會感慨 " 可能在國内很難做到 ",但假如我們的卡牌比賽也能做出規模,也許身邊的朋友就有可能成爲冠軍。
來打牌吧!
集換式卡牌的火熱讓我想到了曾經同樣熱鬧的劇本殺。2 年前的 DICE CON,劇本殺曾經風光一時,占據了現場幾乎三分之一的面積,除了數量繁多(當然質量是良莠不齊)的作品,還有與小說、動漫、影視的合作,IT、VR 廠商提供的沉浸式技術支持。但今年,也許是我沒有刻意關注,但劇本殺的确沒有出現在最顯眼的那些位置。
作爲一種流行事物,劇本殺行業當然需要面對潮起潮落。不過客觀上說,劇本殺雖然理論上算是 " 桌遊 " 的一部分,但它對場地和參與者的要求——或者說限制——更大,而這種限制又随着行業競争和對 " 沉浸感 " 的追求,通過把場地裝修得更豪華、道具置辦得更完備等等做法愈發被拉得水漲船高。當人們願意經常玩劇本殺時,這可以成爲劇本殺的一項優勢,而一旦遭遇種種主觀或客觀的不利因素時,它或許就很難及時作出調整。
最後,本屆 DICE CON 給我帶來的驚喜,是一款尚未發售的遊戲:《Flabbergasted! 》。它在一個位置有點兒偏的攤位上,我直到快要離開時才看到。根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個以上世紀 20 年代爲背景的 " 跑團 ",風格輕松可愛,沒有戰鬥(這倒是有點遺憾),美術風格非常亮眼——沒錯!第一眼看到它的海報,我就已經挪不動腳步,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什麽時候才能買到了。與海報風格相同,解說書也做得相當别緻,印刷十分精美——據說還提名了一個設計獎,但我沒有記住獎項的名字……
看到海報之後,我就把它列入了 " 出必買 " 清單
回家後查了查資料,發現《Flabbergasted! 》在 Kickstarter 開放了衆籌,募集到的資金已經遠遠超出制作團隊設下的目标。而現場工作人員說,他們正在努力做本地化工作,争取盡快完成。不過,我倒不太在意漢化的速度,但希望質量夠高,而且裝幀、印刷都能達到原版的标準。那樣的話,哪怕實在找不到人開,拿來收藏也不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