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矽谷藍圖,作者|蔡老師,編輯 | Devin
吳昊老師 8 月 22 日的文章," 用連接思維爲中國 SaaS 打開天花闆 ",核心觀點是中國 SaaS 隻需要更多的 " 創新 " 和 " 連接 ",就能夠走出泥潭。
我跟吳昊老師私交不錯,我們都在行業中幫助 SaaS 企業成長多年。他文章發心很正,其中很多觀點我也非常贊同。但是對于這篇文章中的核心觀點,我有不同想法,希望跟吳老師商榷:
1)中國 SaaS 和 B2B 初創企業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跑通賺錢模型。
2)" 創新 " 和 " 連接 " 隻在跑通這個模型過程中的早期階段有用,因爲需要向各個方向試錯。
3)跑通模型的中期和後期,對 " 創新 " 要非常小心,因爲 " 創新 " 是讓模型不穩定的最大因素之一。
4)隻有相對穩定的模型才能被複制,實現規模化。
5)目前大量的低效規模化和失敗規模化的案例,原因不是不重視 " 創新 ",而是太重視 " 創新 "。因爲 " 創新 ",讓模型經常變化,本身無法跑通,也就談不上後面的規模化。
6)" 創新 " 容易讓模型失去邊界。而跑通賺錢模型,我們需要清晰定義邊界:客戶的邊界,産品的邊界,交付的邊界。
7)" 創新 " 讓模型輕易改變路徑。而模型沒跑通,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路徑出了問題,是每個環節的轉化率太低。
8)" 創新 " 和 " 連接 ",在企業尋找第二曲線時候也有用。但是,請先跑通第一曲線的賺錢模型。
9)互聯網思維也是以 " 賺錢 " 爲主," 創新 " 爲輔。
10)我不是反對 " 創新 " 和 " 連接 "。我隻想說,講 " 創新 ",需要看上下文。
過去六年我們團隊就是在幫助初創企業跑通第一曲線的賺錢模型,幫助成熟企業跑通第二曲線的賺錢模型。
最近集中複盤了一些案例,感悟良多。
今天借吳老師文章觀點,先聊一下 " 創新 " 和 " 賺錢 "。
中國 SaaS 的當務之急,不是 " 創新 ",而是 " 賺錢 "
創新不是現階段 CEO 應該集中投入的事情。
今天 CEO 的第一要務是如何讓企業盡快賺錢和更加賺錢:搭建,走通和加固企業的 " 賺錢模型 "。
CEO 每天都應該問自己兩個問題:
1. 我的 " 賺錢模型 " 搭好了嗎?
即:我的客戶在哪裏,這些客戶的痛點我用什麽産品 / 解決方案來解決,這些客戶的需求怎麽轉化爲我的收入和利潤。這些都是需要固化下來的 " 賺錢模型 " 的關鍵要素。
2. 我的 " 賺錢模型 " 跑通了嗎?
即:我這幾十幾百上千号人的投入,人效夠高,可以賺錢,而且規模化之後可以更賺錢,也就是說模型放大之後不會掉人效。
如果 " 賺錢模型 " 還沒有,那麽 " 創新 " 對你有用,因爲你還在定義自己産品的賣點,或者隻有一個産品,連怎麽獲客,到底是靠渠道還是直銷來賣都不清楚。
換句話說,你的 " 賺錢模型 " 還在搭積木的過程中,關鍵要素還不能定,那麽 " 創新 " 和 " 連接 " 也許能幫你打開思路。
這個邏輯對正在尋找第二第三曲線的大企業來說也适用。新生意新方向,如何賺錢,全部都要重新跑一遍。
而對商業化打法的 " 創新 ",本質上不是對模型的修改,而是通過改變方法,提升轉化率,所以并不是 " 創新 ",而是 " 升級 "。
所以除了特定場景和行業,對大多數企業來說," 創新 " 和 " 連接 " 應該隻發生在一個新的生意形成賺錢模型的早期階段。
但是一旦賺錢模型有了初步的形狀和結果,那麽你的唯一重點就是把這個模型的每一個關鍵要素跑通,盡快跑通,不要留卡點。然後實現規模化,規模化的賺錢。
切記:隻有穩定的模型才能被規模化,因爲不穩定的模型很難複制。
中國 SaaS 需要理性看待 " 創新 "
" 創新 " 讓企業不停的做加法,尋求更大的市場,更廣的客戶群體,同時通過 " 連接 ",搭建 " 平台 " 來承接這個宏大的,投入很大但很難賺錢的商業故事。
" 創新 " 讓我們忽視了做減法的好處,比如隻做更小範圍,更精準,更加容易賺錢的客戶群體。
" 創新 " 讓我們在跑通 PMF 或者規模化過程中随意改變 " 賺錢模型 " 的關鍵要素,大大增加了跑通的難度。
" 創新 " 讓我們的注意力隻是向外,忽視了 " 賺錢模型 " 中内部高效商業化組織的重要性。
" 創新 " 讓大量中國 SaaS 的 " 賺錢模型 " 在開始成型之後不停改變模型關鍵要素,由于不穩定而不能複制,最後的結果就是低效的規模化。這個可能就是 SaaS 模式看上去不難做,在美國也做的很好,但是在中國舉步維艱的根本原因之一。
多花時間搭建一個穩定的 " 賺錢模型 " 吧。堅持兩年,你就會像藍圖客戶一樣,也發現 SaaS 不難做。
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對 " 創新 " 和 " 連接 " 非常小心,不要輕易的破壞模型。
穩定的模型才能讓企業規模化賺錢,穩定的模型必須擁有 " 邊界 "
今天跑出好結果的企業,對如何賺錢這件事,給出的答案無一例外是:" 邊界 "。客戶的邊界,産品和交付的邊界。
過去六年藍圖的實踐表明,穩定有 " 邊界 " 的模型,是企業規模化賺錢能力的基礎。
第一個是客戶的邊界
比如隻做某個垂直行業的邊界,隻做若幹行業的頭部客戶的邊界,隻做一份具體目标客戶名單的邊界。
藍圖的一家 SaaS 戰略咨詢客戶,兩年前一塊關鍵業務從大中小客戶都做,到選擇隻做幾個行業的頭部客戶,到今天擁有大量頭部客戶,和一個能夠接的住井噴需求的高人效商業化組織。
另外一家我的管理層工作坊客戶,也是做 SaaS 的中國企業,由于隻做全球頭部客戶,今年的銷售人效超過 400 萬。
有一家參加我們 8 月 25 日上海 CxO 閉門會的上市公司,也指出當初做的最正确的決定,就是選擇了一個對的行業,集中投入,才有了後來的成功。
聚焦高質量客戶直接帶來了高人效和高轉化。從結果來看,的确一切好事從一份好客戶名單開始。
第二個是産品的邊界
因爲有了清晰的客戶邊界和定義,我們可以隻做一套對切入這個目标客戶群體有幫助,是剛需的标準産品,而不是一套大而全的标準産品。這個是從大産品聚焦切入小産品。
對于之前主要商業模式是 GMV 流水的企業,通常做法是在 GMV 流水的關鍵節點新做一套标準産品。這個是大平台加上小産品。
産品有邊界,企業反而離賺錢更近。這些企業産研投入雖然還是巨大,但是相比原來大很多、全很多的投入,整體投入還是會降低幾個數量級。
第三個是交付的邊界
哪些交付企業自己做,哪些由生态做。
這個牽涉到如何把生态養起來和毛利問題,也牽涉到全員人效的提升。交付邊界比客戶和産品邊界的設定要更難,因爲交付團隊自己不會主動設定邊界。
毛利低于某個閥值的項目不做,交付有邊界,生态起來更加容易,商機轉介紹會更多,毛利會更高,人效也會更高,企業就離賺錢更近。
SaaS 這個商業模式怎麽賺錢其實很清楚。定義好客戶的邊界,産品的切入點,看好新簽漏鬥的體量和赢單率,新簽客戶的交付成功率,和老客戶的複購增購率以及金額 / 交付邊界,這個雪球一旦滾起來,就可以非常賺錢。
我們戰略咨詢客戶的經驗表明,定義好這些邊界,走通 " 賺錢模型 ",一個高人效的 SaaS 生意快速複制長起來并不難。
每一家 SaaS 企業都應該做成平台的宏大叙事應該結束了
" 連接 " 對于想要成爲生态核心的大平台和以 " 連接 " 爲主要産品賣點的細分行業來說當然重要。但是單從企業個數來看,這些平台和細分行業隻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 SaaS 企業,今天需要考慮的是,在我沒有成爲大平台的前提下,如何找到精準的好客戶,如何早日開始賺錢。
同時,每一家 SaaS 企業都應該做成平台的宏大叙事應該結束了。 搭建平台需要極大投入,忍受長周期的虧損。很多 GMV 的流水看似龐大,但跟國家法規變化,上遊互聯網大廠的政策變化息息相關,其實非常不穩定。以目前的融資環境,如果你還沒有做成行業頭部的大平台,或者還在圍城之外想要起步搞平台,我認爲你要三思而行。
互聯網大廠之所以成爲大廠大平台,首先也是因爲搭建 " 賺錢模型 " 的能力。" 創新 " 和 " 連接 " 是要花錢的。他們花得起這個錢,是因爲有一個超級賺錢的主營業務。他們嘗試跑通一個新的 " 賺錢模型 " 之後,也會要求短時間内實現規模化複制。
這個 " 賺錢模型 " 裏面一定有清晰的客戶,産品和交付的邊界。
CEO 的責任
任何環境下,初創企業 CEO 的責任就是,在跑通第一個方向的賺錢模型之後,壓強跑通一個規模化複制的商業化組織,産生利潤和現金流,實現規模化賺錢。然後再投入做第二個方向的嘗試。
這個事情你不能全部外包給銷售 VP 或者商業化負責人,因爲 CEO 最理解業務全貌,可以站在更高視角思考。
你需要多花時間在賺錢模型上面:我要做哪個客戶群體的生意才能賺錢?我産品和交付的邊界在哪裏?我的賺錢模型的基本款 – PMF 模型長什麽樣子,應該怎麽實現标準化獲客,銷售和複購增購?我現有的賺錢模型,即便已經規模化了,還有什麽可以升級優化,提效加速的點,或者還有什麽卡點沒解決?
" 創新 " 和 " 連接 " 隻是特定場景和特定階段的助推劑,同時也能讓賺錢模型失去邊界,不穩定,所以你要非常小心。
對成熟企業來說也是這樣。一個商業化組織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面對每一個新市場,新生意,新方向,都能夠快速跑通一個穩定的賺錢模型,進而實現規模化複制,規模化賺錢。
CEO 的責任,就是把企業打造成一台賺錢機器。其他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