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800-40 年間,美國總統總計九次派軍艦前往東方。進入十九世紀之前,美國的東方貿易逐漸成長,然而,由于跟法國的海上沖突(Quasi-War, 1798-1800)不斷高升,商船在東印度海域時常遭到法國戰艦擺布,亞當斯總統(John Adams , 1797-1801)排遣巡防艦國會号(Congress)、及艾塞克斯号(Essex)前往巴達維亞護航,新海軍初試啼聲。在二次獨立戰争(War of 1812, 1812-15)期間,美國往東方貿易的商船沿途必須閃躲英國海軍的攔截,美國政府在 1815 年派遣分艦隊前往爪哇。
與英國的戰争結徹底束後,美國與東方的貿易快速成長,爲了吓阻東印度群島的海盜、同時也是從事訓練,美國在 1818 年再度派遣巡防艦國會号前往東方,經由裏約熱内盧、印度洋、巽他海峽,穿越南海,首度有美國軍艦拜訪廣州(1819)、以及馬尼拉(1820)。在 1829 年,溫賽尼斯号(Vincennes)小帆戰艦由夏威夷開往澳門、走訪馬尼拉,經過巽他海峽、開普敦、聖赫勒拿,在 1830 年回到紐約,這是美國海軍首度環球一周、也是二度造訪中國。
自從中國皇後号在 1784 年抵達廣州以來,除了海盜船、或捕鲸船,美國船隻從未跨過虎門,更不用說往北綿延到朝鮮的 2,000 浬海域;一直到鴉片戰争(1839-42)爆發,美國決定派遣東印度分艦隊(East India Squadron, 1835-65)前往中國護僑;由于美國維持中立,分艦隊司令海軍準将 Lawrence Kearney(1841-43)爲了讨好中國,嚴加取締鴉片走私,特别是挂着美國國旗的船隻,也因此獲準破例把旗艦星座号(Constellation)開進黃埔。英國與中國簽訂『南京條約』(1842)後取得五個通商口岸,美國總統約泰勒(John Tyler, 1841-45)任命顧盛(Caleb Cushing, 1843-44)爲首任駐大清國專員,在三艘戰艦護衛下于 1844 年跟中國簽訂『望廈條約』,除了租借地,美國基本上取得跟英國一樣的特權,包括領事裁判權。
美國随後在廈門、福州、以及廈門設置領事館,台灣的四大港(淡水、基隆、打狗、及安平)都受廈門領事館管轄。在美墨戰争(1846-48)期間,美國心無旁骛,直到 1848 年才有軍艦前往遠東;在 1840 年,美國有 60 艘商船造訪廣州,到了 1849 年,由于五口通商,前往廣州、上海、及廈門的美國商船已經高達 103 艘,僅次于英國。
東印度分艦隊司令 James Biddle(1845-48)在 1846 年率領戰艦哥倫布号(Columbus)、及溫賽尼斯号來到東京灣,把中文版的『南京條約』、及『望廈條約』交給日本官員,希望能如法炮制,軟硬兼施未果,哥倫布号回國參加美墨戰争、留下溫賽尼斯号開到中國留守。在 1852 年,美國總統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 1850-53)決定派遣一支遠征軍前往遠東,希望以武力說服日本簽定條約,海軍準将培裏(Matthew C. Perry, 1852-54)被任命爲東印度分艦隊司令,搶先在法國、及俄羅斯的前面,強迫日本簽訂『神奈川和約』(1853)。
這段期間兵荒馬亂,适逢中國内部陷入太平天國之亂(1851-64)、外部又有英法聯手發動的二次鴉片戰争(1856-60),維持中立的美國自己也爲内戰(1861-65)焦頭爛額,對于亞洲并不太熱衷,東印度分艦隊相繼被召回參戰,留在東方的戰艦實力有限;此時,海軍主要的任務是保護美國在中國、特别是在日本的利益,基本上就是幫忙在排外之際平亂、或是簽訂條約時扮演圍事打手的角色,多半時間用在中國沿海從事例行的巡弋來吓阻、或綏靖海盜,對于海軍将領來說沒有戰功可言,蜀中無大将,甚至于一度(1862-64)在中國海域沒有半隻軍艦。
作者簡介
施正鋒教授
學曆:美國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政治學系博士、美國 Iowa State University 政治學系碩士、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學士
現職: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政治學 ( 國際關系、比較政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