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 Introduction
這篇文章提出,研究者需要将具體假設和産生這些假設的理論與元理論區分開。考察某個具體假設是否正确時,波普爾的證僞策略是合理的;但考察産生這個假設的理論(中層理論,Middle-level theory)和元理論時,使用證僞策略則是不恰當的。具體假設被證僞不會立刻導緻中層理論和元理論的失敗,具體來說,元理論比中層理論更不容易被證僞。這是因為具體假設和産生這個假設的理論、元理論之間并不是緊密無間的。從元理論到具體假設之間存在着安全緩沖區(Protective belt)。在理論與事實不相符的情況下,如果安全保護區可以不違反元理論的前提,通過修改和調整自身的輔助假設,從而使得理論與事實相符,那麼便可以保護學科體系的核心假設不受挑戰。
論文題目:
Are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s Unfalsifiabl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Lakatosi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DOI: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1101_01
證僞策略、累進性策略
與安全緩沖區理論
在波普爾(Popper)看來,科學由一系列可驗的假設組成,并通過實證數據來檢驗(通常采取證僞策略,strategy of falsificationism)這些假設取得進步。舉一個經常使用的例子:如果你想證明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那麼最好尋找非白色天鵝(這種策略被稱為證僞),而非花時間尋找更多的白色天鵝。波普爾将檢驗假設的證僞策略同樣使用在檢驗産生該假設的理論上。如果假設被被證僞了,那麼産生這個假設的理論也會随之被認為是錯誤的;如果假設沒有被證僞,那麼産生該論斷的理論也就暫時通過了檢驗。這意味着,具體的假設和産生假設的理論之間是非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假設的失敗直接導緻了理論的失敗。
認知科學家艾倫·紐厄爾(Alan·Newell)批評波普爾科學哲學指導下的科學,隻會是一個去僞但不存"真"的學科。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科學進步隻能通過不斷舍棄那些被證僞的理論(否定性知識,negative knowledge),并且積累那些尚未被證僞的理論(暫時未被否定的知識)來實現。這就給人感覺好像是研究者僅僅通過排除謬誤,就可以整合剩下"尚未被證僞"的論斷來獲得真理。在波普爾眼中,追求真理就像是飛盤射擊運動,各式各樣的理論像飛盤一樣堆積成山,然後被甩向空中,一款名為證僞的槍發出砰的一聲,這些可憐的理論就被證僞的子彈所擊落,故事便到此結束。
所有的理論模型都是對現實的近似。認識世界與追求真理是一段漫漫長途,而這個過程是研究者通過主動修補、完善、擴展舊有理論慢慢達成的——理論體系的構建更像是培養博士生,他們一旦被錄取,指導者就要努力保證他們不被學術界所淘汰。理論需要被培養和完善,而不是直接施加嚴苛的标準,這要求研究者不斷修訂它們,使得它們變得有用。
- Karolis Strautniekas -
紐厄爾(Newell)認為,采取徹底性證僞策略的最終結果是——生産一些暫未被證僞的、未成體系的隻言片語,且這無益于提高我們對複雜的現實世界如何運作的認知程度。因此,他呼籲科學界采用與波普爾同時代的伊姆裡·拉卡托斯(Imre Lakatos)提出的累進策略(Approximating approach)來取代波普爾的證僞策略。
在拉卡托斯科學哲學的指導下,科學的目标應該被重新表述為:不斷改進當前的理論,以便更好地貼合現實。科學家的工作則被視為:根據堅實的元理論(Metatheory),不斷提出更符合現實的新理論。這些理論一般已經經由學術界詳細讨論,可以作為堅實的基礎,而不必擔心在短時間内被動搖;元理論與核心假設的含義等價,可以互相替代使用(Basic Metatheoretical Assumption)。比如,物理學家都同意将牛頓的四大假設作為元理論,在這些原理的基礎上不斷構建中層理論,逐步貼合現實,從而推動科學發展。
盡管紐厄爾的論調聽起來像是要和波普爾主義徹底決裂,但我們大可不必如此極端,我們将拉卡托斯的累進策略視為對波普爾證僞策略的必要補充:研究者需要将具體假設和産生這些假設的理論、元理論區分開;考察某個具體假設是否正确時,波普爾的證僞策略是合理的;但考察産生這個假設的理論(即,中層理論,Middle-level theory)和元理論時,使用證僞策略則是不恰當的。
拉卡托斯認為具體假設被證僞不會立刻導緻中層理論和元理論的失敗,元理論相比于中層理論來說更不容易被證僞。這是由于,具體假設和産生這個假設的理論、元理論之間并不是緊密無間的。從元理論到具體假設之間存在着安全緩沖區(Protective belt),而這個緩沖區便是累進性策略所研究的内容。
安全緩沖區的第一個功能是代替元理論接受實證證據的反複檢驗,因此,一旦出現了理論不能解釋現實的情況,先進行調整、甚至替換的就不是元理論,而是處于安全緩沖區中的理論了。例如,1986年挑戰者号航天器發射失敗後,科學家們不會質疑物理學的基本定律,相反,他們會認為是自己将這些物理學原理應用于制造航天飛機的過程中的理論模型不夠完善。
- Karolis Strautniekas -
元理論層次上的
學科體系構建
以心理學為例,元理論是區分心理學各種流派最鮮明的标志。這是由于元理論提供了特定流派的核心假設。例如,自然選擇理論作為演化心理學的元理論,将演化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流派明顯地區分開來。考慮到心理學家不可能花心思考察全部心理學理論,因此,元理論還可以為心理學家提供一些研究價值上的初步判斷。心理學家一般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和自己所取信的元理論有明顯沖突的理論問題上。這是因為雙方觀點偏差過大,以至于讨論也被認為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心理學家的興趣一般隻集中在元理論框架内的派内争議,不論派内争論誰對誰錯,這個流派總還是能夠存續。
比如,演化心理學家不會考慮深究那些不以自然選擇理論為基礎的心理學學說。所有的演化心理學家都會對"相互接觸假說"(Interpersonal violence)嗤之以鼻,因為這個假說認為人際暴力發生的概率,主要由個人之間的接觸頻率與物理距離決定。犯罪學家提出這一假設,以解釋為什麼家庭是所有人際暴力最可能發生的場所。他們發現人際暴力往往針對的是與施暴者有密切接觸的人,正是施暴者和朋友、配偶之間足夠近的物理距離,給人際暴力的發生提供了客觀條件。"相互接觸假說"進一步認為,無論孩童是繼子女還是親生子女,隻要孩童與父母之間的物理距離是能夠允許人際暴力發生的,那麼兒童都面臨着被父母虐待的風險。
這明顯不符合演化心理學關于提高自身繁衍率的核心假設(元理論),該假設認為,自然選擇會保留那些有利于促進直系後代和近親生存、繁殖的心理機制。因此,自然選擇會促使人們善待自己的後代與近親。在控制同等程度的物理距離和社會互動(接觸頻率)之後,相比于繼子女,父母應該更加克制自己不傷害親生子女。
當然,如果"相互接觸假說"得到了證實,即,家庭暴力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不同遺傳關系同樣适用的"物理距離越近,人際暴力越有可能發生",而非自然選擇指導下的、對親生後代的偏愛。那麼,這種已經被證實的假說,将立刻證僞掉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元理論,也就是對演化心理學的整個流派完成了颠覆。這意味着隻有元理論框架内部的理論争議才适用于安全緩沖區理論,而如果是在不同元理論沖突的情況下,某個具體的假設被證僞将直接導緻産生該假設的中層理論和元理論被立刻摧毀(這種情況十分罕見)。
- Richard Solomon -
中層理論層次上的
大部分科研工作者一般不會浪費精力去挑戰已經成為學科流派共識的元理論(除非有越來越多的異常現象提示元理論不再可信),因此,他們主要的學術活動是在元理論的指導下構建和評估中層理論。如前文所述,中層理論作為産生假設的理論,是元理論在更為具體領域的闡述,它将元理論和更為具體的假設聯系起來。盡管中層理論在底層邏輯上受元理論指導,但在大多情況之下,它們之間并非分析判斷的關系(并且,我們無法由元理論直接推論中層理論),而是綜合判斷的關系(相較于元理論,中層理論一般會包含更具體的理論)。比如,演化心理學領域覆蓋的範圍非常廣泛(比如交配、合作等),我們無法通過作為元理論的自然選擇理論推導出演化心理學的全部内容。
通常情況下,演化心理學家會根據不同的證據構建幾個相互競争的中層理論。然而,這些理論都不會違反自然選擇理論。不同的中層理論競相為同一現象提供最佳解釋,實現抽象的元理論向具體領域的發展。因此,中層理論的提出和評估擴展了更為具體領域的知識(這是安全緩沖區的第二個功能)。例如,在解決"雄性照料後代的動機"問題上,研究者提出了兩個都符合自然選擇前提但互斥的中層理論——"親代投資和性選擇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和"互惠利他主義理論"(Reciprocal altruism)。我們将以此為例展示在演化心理學元理論的框架内,相互競争的中級理論是如何被提出和評估的。
親代投資理論和性選擇理論認為,在哺乳動物中,相比于雄性,雌性天生傾向于向後代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比如妊娠、分娩、哺乳和更長的照料時間;與此相對,雄性則隻須付出精子。這種對後代投資的巨大差意味着,對于雄性而言,其繁殖成功率主要取決于與可育伴侶交配的次數。因此,在自然選擇下,雄性會比雌性在求偶過程中更加具有冒險傾向及攻擊性,且會花費更多精力與雌性建立排他性關系(monopolising sexual access)。
此外,在采取體内受精作為生殖方式的物種中,由于雄性無法确保雌性所生後代是自己的血肉,故面臨将時間和精力投入在養育他者後代的風險,因此,隻有當雄性無比确認後代遺傳有自己的基因時,雄性對後代的投資才可能成為一種符合自然選擇規律的生殖策略。這意味着,雄性隻有在對待遺傳有自己基因的後代時,才會成為盡心盡力的父親。所以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下,雄性養育後代的策略會朝着減少對他人後代照料的方向演化。有研究者認為,這些策略在人類男性身上體現為"性嫉妒、不惜使用暴力威脅來實現對女性的獨占與控制的永恒本性"。
- Jotaká -
相比于側重于求偶和養育行為的親代投資和性選擇理論,互惠利他主義更側重于沒有血緣關系的個體之間的合作。事實上,這兩種理論也有重合之處,由于"照顧後代"這一行為是由沒有血緣關系的雄性和雌性合作完成的。但互惠利他主義進一步認為,在自然選擇的前提下,向并無血緣關系的他者提供好處的行為是可能發生的,隻要在此過程中,相較于非合作,雙方可以通過合作得到更佳結果。而且,利他互惠的交換往往并非單次同時的,而是一方在某個時間點施手相助,以增加另一方在未來某個時候回報的可能性。
根據該主義,斯瑪茨(Smuts)進一步提出雄性靈長類動物可以演化出一種"通過保護和照顧嬰兒及其母親,以便日後從雌性和嬰兒身上獲得回報"的行為。這些回報包括獲得和嬰兒的母親進行交配的機會、在與其他雄性競争時獲得被自己庇護的雌性的支持。
斯馬茨的互惠模型表明,隻要滿足以下兩大前置條件:(a)雌性能夠顯著區别對待其他雄性;(b)雄性是否照料這一變量将顯著影響後代的成長,雄性對後代的照料将會變得非常普遍。這與泰維斯(Trivers)提出的關于親代投資的觀點相反,因為在斯瑪茨的互惠模型裡,雄性照料後代的動機是改善與其母親的關系,以提高和其發生性關系的成功率,至于後代是否親生則無關宏旨。而泰維斯則認為雄性照料後代的動機是自己與後代的親生關系确信無疑。
親代投資、性選擇理論以及互惠利他主義,為"雄性照料後代的行為"提供了不同的解釋模型。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盡管這兩種模型之間存在沖突,但二者仍有如下共同點:第一,兩個模型都以自然選擇理論為基本前提,并且都認為參與照料的雄性能夠從照料後代的行為中獲得收益;第二,兩個模型的研究對象是一緻的,它們并非對一般雄性本能演化的研究,它們主要關注演化史上增加雄性繁衍幾率的特定環境中雄性對後代進行投資(照料)的行為;第三,兩個模型都認可雌性的态度會極大決定雄性在照料後代上的表現——在前者,雌性出軌的可能性會引發雄性的性嫉妒,并讓雄性懷疑後代是否是親生的;在後者中,雌性如果沒有強烈的回報意願,會導緻雄性開始擔憂自己為求愛所作出的努力會付之東流,因而盡早放棄止損。
按照拉卡托斯的觀點,決定哪個中層理論更好的依據,是在不違背元理論的前提下,哪一個理論對特定領域所發現的現象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和預測力。更強的預測力意味着當一個新現象被發現時,這個現象未來的動态發展過程能否被理論模型所預測。中層理論的解釋力和預測力可以從通過證實成功(confirmational success)和證僞成功(disconfirmational success)兩個方面進行評估。
證實成功是指理論模型的具體判斷和假設直接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證僞成功是指被檢驗的理論指定了可以将證僞的可觀測現象後,卻未能找到這種可觀測現象将其駁倒的情形。例如,親代投資和性選擇理論指定了這樣一種可以将自身證僞的現象,即在任何物種中,對後代付出更多的性别(通常為雌性)在選擇配偶時通常會比付出更少的性别更加随意。這種現象具有很強的可觀測性,而且一旦被觀測到即可證明這種理論的錯誤。但是,目前研究人員還沒有在任何物種中發現這種現象。
假設層次上的
假設是對研究對象可檢驗性的論斷,這意味着,如果指導假設産生的中層理論是正确的,那麼人們便可以觀察到假設所說的現象。假設在底層邏輯上受到中層理論和元理論指導,但它們之間不是分析判斷的關系(即,我們無法将假設從中層理論中直接推導出來),而是綜合判斷的關系(即,假設通常還會添加更為具體的理論補充)。比如,作為中層理論的親代投資理論認為,在雄性和後代關系不确定的情境中,如果這個物種的生殖特征是雌性内部受精與後代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的雄性投資的話,那麼那些減少照料非親生後代行為的雄性繁殖策略将更有可能在自然選擇中得到保留。
但是中層理論僅僅隻是指出大緻的演化方向,理論無法推論出要采取的具體是何種策略,這是由于自然選擇和性别選擇尚不足以決定物種進化的具體路徑。物種既可以采取性嫉妒的策略,也可以演化出精子塞(sperm plugs,用于閉合交配後女性的子宮頸,防止其再次受孕)。如果性嫉妒假設是正确的,我們又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向前推斷,比如我們假設雄性性嫉妒可能由雌性出軌的線索觸發,而雌性性嫉妒則可能由雄性無法作出承諾和持續投資的線索觸發。但這些假設同樣無法直接從性嫉妒理論裡推導出來,還要綜合大量的額外分析。
相互對立的假設可以由同一個中層理論産生,對中層理論的不同解釋可以産生不同的假設。例如,巴斯(Buss)和紮克弗德(Shackelford)提出了關于"男方身價高于女方的情況下,女方如何維持與男方關系"這一話題相互競争的兩種假設:一種假設認為,女方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維持與男方的關系,因為失去的成本過大;另一種假設則認為,由于相較男性來說,女性生殖成本更高(男性隻需要提供精子),她們更傾向于獲得自己最滿意的那份配偶資源,而不強求全部占有。例如,一名男性可以同時與三名不同的女性生育和撫養子女(這種現象在一夫多妻制社會中很常見),而一名女性則需要幾年時間才能與三名男性生育和撫養孩子。由于男性有能力分割投資,因而女性面臨着獲得高價值男性的一小部分注意力和資源和獲得低價值男性全部注意力和資源的權衡。
相互對立的假設也可以由相互競争的中層理論産生。比如,作為中層理論的親代投資理論和互惠利他理論産生了關于雄性對後代投資水平差異的不同假設。作為親代投資理論所産生的一種假設,親子關系确定性模型(Paternity certainty model),認為雄性将更多地投資自己的後代,而不是其他人的後代。因此,雄性對于後代的投資程度與親緣關系的确定性呈正比例關系。與前者相對,互惠利他主義認為照顧後代的行為可以在"兩性之間互利共赢"的背景下産生。因此,雄性與其後代的母親之間關系的質量将是雄性投資後代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而非雄性與後代之間血緣的确定程度。
- Michele Bruttomesso -
總的來說,無論中層理論的内部還是之中,相互競争的假說都可能會産生,但這種"正反說都有理"的科學體系構建過程很容易招緻批評,因為這樣的過程很可能被認為是暧昧、狡猾與含混不清的。然而,這種批評并不準确。
第一,由于學科自身被認可的理論和實證證據得到不斷充實,研究者提出假說時所擁有的回旋餘地将被一定程度的壓縮。例如,泰維斯的親代投資和性選擇理論明确無誤地認為,在兩性投資方面存在差異的物種中,對後代投資較少的性别(通常是男性)将為獲得投資較多的性别(通常是女性)的繁殖機會,進行更多的内部競争。在這點上,這種理論除了被徹底證僞,将沒有任何的回旋餘地。
第二,這種批評混淆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假設的提出和評估的過程)和科學探究的産品(最後定論)之間的區别。科學探究的過程往往始于相互競争的理論模型以及其産生的相互競争的假設。
第三,最根本的檢驗标準是實證數據,而每個互相競争的理論都是可以被檢驗的,它們被嚴格提出,以便産生清晰的、可檢驗的假說。不能被檢驗的理論,不管它們來自什麼角度,都是僞科學。
第四,理論之間存在着良币驅逐劣币的競争,随着我們的證據和理論知識的增加,更好的理論會通過正常的科學渠道趕走它們的對手。
- zara magumyan -
當理論與現實不匹配時,
對輔助假設的修正
由于假設往往不夠具體因而無法直接檢驗(可檢驗不等于可以直接檢驗),人們還會嘗試進一步解釋假設,即具體預測。預測是基于某個時刻觀察對象的特定陳述,如果假設是正确的,人們就應該可以觀察到這些陳述,因為它們代表了原假設的清晰版的表述和可測試的方面。甚至有人說,預測構成了任何理論的實質,因為正是在這裡,随着具體預測得到證實或證僞,各種各樣的理論就會興亡存廢。
比如,我們可以從男性比女性更關注處于适育期伴侶的性忠誠這一假設的基礎上,提出更為具體的預測來判斷這個假設是否正确。其中一些預測包括:(a)妻子的不忠将比丈夫的不忠更容易導緻婚姻破裂;(b)丈夫為實現對妻子在性上的排他性所使用手段的暴力程度,将随着妻子生殖價值的變化而變化,其在最适合生殖的時候達到峰值,此後則一直下降;(c)相互競争的追求者散布謠言說情敵濫交的策略,相比女性,往往更容易在追求男性上奏效(因為這會引發做"接盤俠"的恐懼)。
前兩個預測得到了廣泛的跨文化數據的支持,而第三個預測沒有得到支持。一個預測能否被成功驗證影響了人們對産生這些預測的假設的評價,進而影響到了對産生該假設的中層理論的印象。這三個預測中的前兩個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因而為這一假設的正确性提供了有力的直接支持,但第三個預測被證明是錯的事實,則引發了對産生它們假設有效性的懷疑。也就是說,最終,假設和理論模型的價值應該由整體預測表現情況的累積權重來綜合判斷。
演化心理學和其他的學科一樣,特定的理論模型和假設是在實證數據的基礎上提出和發展的,而當實證數據無法支持預測時,研究者要麼在元理論和中層理論的指導下,重新調整和修改假設得出貼合實際的預測,要麼就認為整個假設都是錯誤的,并且開始着手調整中層理論。
之前造謠情敵的案例中,預測的失敗導緻了研究者對親子關系不确定性問題的重新思考,并認識到了産生錯誤預測的假設存在一個局限:那就是沒有意識到暫時的炮友和長期的伴侶是兩碼事。如果男性将女性視為長期伴侶,那麼他對另一半的占有欲就會很強,而他們卻不會把露水情人紊亂的私生活放在心上的。這樣做既可以向其它異性傳達自己随時可以從這段感情中抽出身來的信息,也能防止被炮友糾纏。
- Mijke Coebergh -
因此,施密特和巴斯預測并随後發現了時間變量在男性對待伴侶策略上的調節效應。在争奪長期男性伴侶的情況下,女性散布競争對手濫交的謠言被認為是降低該競争對手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但在與争奪短期男性伴侶的情況下,散布關于同性競争對手濫交的謠言并不能起到情敵所期望的效果。
因此,施密特和巴斯通過揭示出泰維斯1972年版本的親代投資和性選擇理論的局限——沒有明确區分短期和長期的求偶情況——并将時間變量納入中層理論,從而将親代投資和性選擇理論更新到了1993年版本。這使得錯誤預測得到了重新的解釋,并進一步将其轉換為了支持原假設的積極證據,鞏固了中層理論。
這一過程始于一次預測的失敗,而後導緻了對其假設的反思和中層理論的調整,最終保護了演化心理學的元理論,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從而大大提高了我們對人類交配策略的理解。這一過程正是拉卡托斯所表述的累進型科學進步。而所有的這一切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理論模型和實證證據之間存在着積極的反饋過程,如果實證證據不能支持理論模型,那麼理論模型就一定要作出回應,要麼修改,要麼被放棄。
這個例子說明了,除非這個預測直接檢驗的是諸如裙帶關系一樣的元理論(核心假設),否則某個特定的預測被實證數據證僞并不會直接導緻在安全緩沖區後方的元理論被懷疑。這是因為預測的提出不僅取決于中層理論以及高層元理論那裡繼承而來的底層邏輯,還要取決在研究特定的領域時中層理論所提供的輔助假設(例如,短期和長期交配情境之間的區别)。所以,當較低層的假設和預測被證僞時,要麼是基本假設出現問題,要麼是中層理論所提供的輔助假設出現問題。如果能通過調整中層理論的輔助假設解決預測失敗的問題,就完全不用否定高層的元理論。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說中層理論、假設和預測共同組成安全緩沖區,将元理論的基本假設與實證數據的否定隔離開來。這一邏輯與拉卡托斯的累進性學科體系構建過程是一緻的。其核心思想是,面對理論與事實不相符的情況下,如果安全保護區可以在不違反元理論的情況下,通過修改和調整自身的輔助假設,從而使得理論與事實相符,那麼便可以保護學科體系的核心假設不受驚動。
- Creative Boom -
根據安全緩沖區的表現
來評價學科體系
如果學科體系的基礎假設一開始就是錯誤的,而安全緩沖區又延緩了對核心假設(元理論)的質疑,導緻研究者一直在錯誤的基礎上徘徊不前怎麼辦呢?
拉卡托斯認為,與其讓理論被波普爾的證僞主義簡單評價為已被證僞的或者暫時未被證僞的,不如根據安全緩沖區的表現将學科理論評價為進步的或者退步,這對評價學科體系而言是更為恰當的。如果元理論的安全緩沖區能夠調整自身的輔助假設,生成新的中層理論和預測,去适應那些原本預測錯誤的現象,那麼元理論就可以被視為進步的。相反,那些僵硬的保護帶甚至調整自身也無法對事實作出合理的解釋,因而無法解釋更多的新知識時,那麼這個學科體系的元理論則是退步的。
例如,在牛頓革命之前,天文學家不得不對當時的太陽系理論模型——哥白尼系統,以及更古早的托勒密系統——進行了大量調整和修改,然而這也不能很好地解釋新的天文學發現,最終,這些修改後模型的複雜性最終遠遠超過了其準确性。任何革命性的元理論都是從一系列舊理論不能容納的異常現象開始的,而後,使用新的元理論的研究者通過重新評估異常現象,并創建新的中層理論和輔助假設來重新解釋這些異常發現。如果僅僅隻要額外補充輔助假設就能夠解釋異常發現,那麼這種理論就仍可以被稱作是進步的;而如果當保護元理論所需的輔助假設對解釋異常發現的貢獻微乎其微時,那麼該理論就是退步的,并需要被廢棄。
另一方面,元理論的捍衛者也可以直接質疑所謂異常現象的有效性性,要求重新舉證,比如牛頓提出行星運動理論後,發現之前測出來的地球周長數據和自己理論所做出的預測不符合,牛頓便重新測量了地球周長以此證僞前理論,并自持自己的行星運動理論。所以評價一個學科體系的關鍵标準,并非其核心假設是否已被證僞,而是元理論有效應對異常事實的能力,以及輔助假設的提出是否導緻了富有成效的新發現、新解釋、和新研究途徑。
- Freepik -
演化心理學是進步的科學體系
演化心理學是進步的學科體系,因為根據拉卡托斯的觀點,盡管存在和現有理論預測相悖的異常現象,但演化心理學仍然可以蓬勃發展,因為它可以通過重新收集異常現象的數據或者提出額外的輔助解釋對異常現象進行重新解釋。演化心理學經曆了相當多異常現象的攻擊,但最後都化險為夷,并借異常現象豐富了自身的内核。
比如,演化心理學早期發展階段的一個異常現象是利他主義問題(Altruism problem),這是達爾文在1859年自己發現的,利他主義問題幾乎導緻了達爾文主義的破産。一個多世紀後,在1964年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出現了,這是現代演化理論的偉大勝利之一。這一勝利也許可以稱得上是現代科學中進步性元理論的最佳範例,它消化了一個明顯的異常并将其轉化為積極的證據。
在達爾文的時代(今天,我們仍處于這一時代)存在着具有這樣特征的物種,它們每一代都會産生不育的"工人"(Sterile workers),它們自己本身放棄了繁殖能力而終生為自己種族其他成員的繁衍服務。這種社會結構後來被稱為真社會性(Eusociality),真社會性動物是指一類具有高度社會化組織的動物,其不同于其它社會系統的核心特征是超乎想象的永久性高度分工。這種分工在繁殖上體現為繁殖階級和不育階級的劃分,并因此出現了社會化撫養;在勞動上出現了士兵階層與工人階層等。這種高度分工是永久性的,這意味着階級之間不存在流動,不育的士兵階層或許某些情況下執行工人階層的任務,但永遠也不會變成繁殖階級。這種社會組織結構已經廣泛的在不同種類的螞蟻、白蟻、黃蜂和蜜蜂中發現。真社會性組織結構的存在幾乎就證僞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
事實上,達爾文在1859年寫道,"不育種姓的存在"似乎無法克服,實際上它對我的整個理論是緻命的"。這種社會結構起初看來違反了演化論的基本假設,即隻有增強個體繁殖能力的生物設計才能通過自然選擇保留下來。
達爾文預言了利他主義難題的解決方案,他認為,真社會性可能是一個生物可以攜帶但不表達的性狀:隻要那些表達它的人對其他具有相同性狀但不表達它的個體的繁殖做出了足夠的貢獻,那麼這個性狀是可以通過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一個世紀後,在基因被發現後,一位演化生物學家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們人類為兩個以上的兄弟或八個以上的表親獻出自己的生命是合理的,因為兄弟有二分之一的機會攜帶着我們的基因,而表親有八分之一的可能性。這一猜想與後來解決利他主義問題的邏輯有着驚人的相似性。
- Marcella Peluffo -
漢密爾頓(Hamilton)在1964年提出了親屬選擇理論(Kin selection)。該理論認為演化是通過增加基因的拷貝,而不是攜帶基因的個體的拷貝來實現的。所以,如果某個降低個人繁殖或生存成功率的性狀(如真社會性)的基因,能在所屬的種群中導緻該基因的更多拷貝,那麼這種形狀就能保留下來。隻要這個性狀能使個體幫助近親繁殖,以及個體自身繁殖的成本被這些近親的繁殖收益抵消(受益的近親從其共同祖先那裡繼承了同一套基因的概率),那麼這種性狀的基因便可以在一個種群中傳播。
基于親屬選擇理論,研究者能夠對群居昆蟲如何将其資源分配給姐妹、同父異母的姐妹、兄弟和後代提出一套詳細的假設。這些假設已經得到了檢驗和證實。漢密爾頓的親屬選擇理論已為許多先前的利他主義的異常現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釋,例如被捕食者發出警報會使捕食者更容易發現它,因而本體面臨更大的風險,但這種警報可以幫助其親屬活下去。
根據親屬選擇理論,研究者甚至預測出了哺乳動物中也存在真社會性動物,充分證明了演化論強大的預測能力和進步性。早期觀點認為真社會性隻存在于節肢動物中,但動物學家理查德·亞曆山大(Richard Alexander)根據演化論的基本原則,預言了哺乳動物中也可以存在真社會性物種。
演化論的基本原則認為隻要這種哺乳動物的生存環境和真社會性生物(比如白蟻)的生存環境類似,那麼其很有可能會趨同演化出相應的真社會性組織形式。所以,與其說是預言一個物種,倒不如說是預言一種生存環境。這種環境首先是非常安全但廣闊的巢穴,否則不能保護規模化幼崽生産以及适應不斷增加的群體數目;其次,食物是充足供應的,這保證了種群内部不會出現激烈競争;再次,亞曆山大預測,真社會性脊椎動物的窩不可能像蜜蜂、螞蟻的窩一樣建在樹上或樹中,因為沒有哪種樹可以大到容納一個真社會性的脊椎動物群體。這種窩隻能全部埋在地下。在所有的脊椎動物中,隻有哺乳動物能完全在地下生活(兩栖類、爬行類和鳥類都不行)。地下生活的哺乳動物以齧齒動物最多,所以真社會性脊椎動物最有可能是齧齒動物。
一般的地下齧齒動物(比如鼹鼠)以草根為食,但這種食物的量太少撐不起真社會性動物所需的種群數量,隻适合于種群内部分頭尋找食物,否則會彼此競争。因此,真社會性哺乳動物應該以大型的樹根或塊莖為食物。少數天敵(例如蛇)将能夠鑽進它們的地下巢穴中,但是不可能在那裡橫行,地形因素以及一隻或數隻英勇的個體的利他主義行為(因為巢穴裡都是親人)将入侵者驅逐出去。理查德作出自己的預測不久後,有人告訴他有研究人員在非洲之角和肯尼亞部分地區,尤其是在索馬裡地區,發現了這種後來被叫做裸鼹鼠(naked mole-rat)的穴居齧齒動物。
總之,演化元理論利用其解決問題的機制來消化一個明顯的異常現象:利他主義問題。近親選擇理論的發展不僅保護了演化理論免受反駁,而且使元理論能夠将一系列反例(例如,真社會性、捕食者報警)轉化為積極證據。盡管現代演化理論仍然面臨一些令人煩惱的反例(如同性戀、精神分裂症),但該理論的基本假設已經得到了強有力的經驗支持,現在在生物界被廣泛接受為事實。演化論顯然是在不斷進步的(不斷有科學家發現新證據來對演化論做出補充修正完善),反觀近年來反演化論陣營有點後繼無人,隻能把幾十年前的那些陳年老梗翻來覆去的唠叨(比如所謂的不可簡約的複雜性),越來越沒有新鮮感。
作者:Timothy Ketelaar & Bruce J. El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