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和 " 姐姐 ",到底誰需要誰?
文|龍承菲
編輯|周亞波
《乘風 2023》才出第二期,流程已經快進到播完第一次公演,并通過霸榜熱搜,再一次證明了這檔金牌綜藝 IP 的底氣。
觀衆仍然熱愛讨論這檔綜藝:燈塔專業版顯示,《乘風 2023》(以下簡稱 " 浪姐 4")登頂上周輿情熱度周榜,大大小小的熱搜話題覆蓋了龔琳娜美依禮芽的《花海》舞台、徐懷钰劃水以及謝娜組票數争議,甚至你能在熱搜上看到完整的故事線,從發生再到投票觀衆的解釋,都可以登上熱搜。
觀感上,今年的《浪姐 4》也看上去比上一季富裕許多,鄭秀妍去年要 16 個伴舞都要跟舞台總監談判,第四季的《Problem》直接上幾十個伴舞,看得上一季粉絲豔羨連連。
" 浪姐 " 就這樣走到了第四個年頭,然而這次,從首播結束後的當天就一直有唱衰的聲音:畢竟與去年相比,第四季并沒能捧出下一個國民級的 " 王心淩 ",Ella 和徐懷钰的初舞台情懷沒能拼過二次元的神曲《極樂淨土》,品如艾莉《回家的誘惑》帶來的話題,似乎也止于開播首周。
所幸節目依然紅了,龔琳娜和美依禮芽在 B 站不會聯合投稿,《花海》舞台視頻被嚴重分流,還是雙雙擠入了全站排行榜 TOP3。秋瓷炫也火了,隻是火的不是複仇大女主的童年回憶,而是工地芭蕾直拍和 " 我對你一輩子好 "。
一檔基本模式不變的節目,能夠做到連續四季引爆網絡話題,必然擁有它的制勝法則。
但對于生命力會減退的綜藝來說,難免會讓觀衆和市場擔憂它的未來:《浪姐》需要 " 姐姐 " 們的話題," 姐姐 " 們也要通過《浪姐》赢來新的機遇,隻是,《浪姐》給 " 姐姐 " 們帶來紅利的機會,還有多少次?
芒果,又押錯了?
這一季《浪姐》從名單傳出的時候,就在主打 " 國際化 "。
競演綜藝到了第四季就開始變 " 漢語橋 ",這個思路在内娛 101 選秀裏見過,在《這!就是街舞》也見過:到了第四年,不論是愛奇藝、騰訊視頻面臨的内地練習生的儲備問題,還是優酷想要進一步拔高街舞的格局,三大平台的招牌節目,無一例外都在引進 " 外國人 "。
好處顯而易見,他們不僅有實力,還能展現 " 文化交流 " 風貌。到了第四季,芒果 TV 也開始做相似的動作,大批外籍選手的引入是開播前的重要噱頭。
傳得煞有介事的艾薇兒沒來,那就請來幾乎是 " 中國觀衆好感度最高的韓國女星 " 秋瓷炫,和越南國民流量女星芝芙,前者觀衆已經幫她設計好了淘汰之後點顆痣再複活的環節,後者在越南本土知名度極高,黑粉追來微博和小紅書科普她的 " 黑料 "。
秋瓷炫 芝芙
" 漢語橋 " 在第一期如期而至,秋瓷炫、Amber 和唐伯虎中文還算流利,龔琳娜給美依禮芽吃折耳根、蔡少芬教芝芙中文的畫面,兼顧文化交流和笑點。
國際化的文化交流主題之外,《浪姐 4》在選手名單布置上,也相當 " 聽勸 ":上一季哪些姐姐們紅,這一季就依樣畫葫蘆地請類似的選手。
這一點前幾季就有體現,金巧巧在接受娛樂資本論采訪時透露,去《浪姐 2》之前就被節目組問過:" 覺得自己最像第一季裏的誰?"
" 二代團 " 出品的業務水平可靠,去年有鄭秀妍,今年就請已經上過《創造營》當導師的 Amber(劉逸雲),Amber 自己帶出的 INTO1 前不久剛解散,現在就要自己去 " 乘風破浪 "。上一季的唐詩逸和朱潔靜拔高了舞台的舞蹈水準,也有不小話題度,今年也請來《舞蹈風暴 2》的冠軍謝欣。
更重要的是情懷類選手。《浪姐》已經不是第一次啓用 " 情懷殺 ",去年又迎來王心淩引發的全網《愛你》熱潮,今年更沒忘記下足功夫:演員組有賈靜雯的趙敏、被喊 " 娘娘 " 的蔡少芬,秋瓷炫和李彩桦在那個大圓桌邊再會,特意安排了兩人對《回家的誘惑》劇組的回憶鏡頭;Ella 的 S.H.E 和徐懷钰的金曲,都是像去年王心淩一樣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話題組也有吳倩和張嘉倪,直指 " 離婚搞事業 " 的經典叙事。
但芒果這次似乎又猜錯了。去年王心淩第一期除了初舞台就沒什麽鏡頭,結果《愛你》全網走紅;今年前文提及的種種都在熱搜上短暫停留,最終走紅的卻是引來二次元的美依禮芽(MARiA)《極樂淨土》。
這首七年前的中毒神曲曾經引爆過二次元圈層,被當時紅極一時的手遊《陰陽師》買來當宣傳曲,B 站的 MMD 和舞蹈區視頻幾乎全部被極具特色的 " 蝴蝶步 " 占據。
像去年的王心淩一樣,美依禮芽引發了二次元受衆的集體回憶,直接把她投到榜單斷層第一,《極樂淨土》又火一把,京東和蜜雪冰城都讓自家的吉祥物在 B 站蹭起了熱度。
同時,因爲美依禮芽的唱跳水平突出,但《極樂淨土》甚至沒在評委評分那裏排到前五,也有不少觀衆鳴不平。
這種情緒在第一次公演進一步發酵:芒果顯然看到了她的熱度,把她和龔琳娜的二人組舞台播出順序放到第二期(上),還在 APP 内成爲了節目的封面,俨然成爲 " 主推 "。
《花海》舞台水平高到趙兆發微博稱贊,但最後卻惜敗于盧靖姗劉惜君的二人組舞台《吻别》,考慮到《吻别》舞台質量也不低,觀衆就将矛頭對準了謝娜組的《龍拳》,認爲這個舞台效果不如《花海》,但票數高出許多,相關争吵不斷。甚至出現了罕見的吵完之後現場投票觀衆現身說法,結果又是新一輪的争吵。
本就比選秀 " 難押 "
從節目組 " 押寶 " 的角度看,101 選秀的結果無疑比《浪姐》更容易預測。
男團女團的偶像選秀自有一套标準的評價體系,從年齡、顔值、性格、業務能力到對粉絲是否真誠、是否有黑曆史和绯聞,還有背後經紀公司能否具備運作出道選手的能力——大公司出身,有海外訓練經曆(最好是韓娛 " 三大 " 練習生),長相秀氣、業務能力突出且沒有戀愛傳聞的,都是出道位待選。
大熱門選手往往從亮相的機場開始就被人關注,被有經驗的選秀粉和站姐 " 入股 ",從選手報名表直通決賽夜的出道席位。
比較典型的有《青春有你 2》的孔雪兒和《創造營 2021》的周柯宇,都是賽前被看好的熱門選手,即使選秀過程中被曝出過黑料,也最終成功成團出道,受到的影響可能隻是名次比秀粉最初預測的要低。
孔雪兒 周柯宇
兩者的受衆圈層也有較大差異。101 選秀的節目邏輯是,能出圈爆紅最好,但即使節目沒能走向大衆,也有穩定的秀粉群體投入熱情和金錢。
但《浪姐》從第一季開始,節目的邏輯就與選秀不同。" 三十而骊,青春歸位 " 的口号讓節目不單單局限在一個 " 選秀 ",還有女性成長與突破困境的大衆意義。節目的選手也不是籍籍無名的練習生,而是在行業裏奮鬥多年、有一定大衆認知度的姐姐們,受衆群體一開始就比單純的偶像選秀更廣,節目也更出圈。
如果把浪姐和選秀放在同一維度的 " 舞台競演 ",那差不多可以肯定的是,越是走向大衆,此類節目走向就更容易 " 失控 "。
" 秀粉 " 本就是年年看選秀、熟知選秀潛規則的群體,他們本身就熟悉并接受了選秀的這套規則,也更容易選出這套體系之下的 " 标準 " 練習生。
反過來,誰能打破這套邏輯,誰就能和節目一起出圈:不夠白、不夠瘦、不夠符合女團固有審美标準的王菊在《創造 101》走紅,就是人和節目共同出圈的好例子。
而在更大衆的 " 浪姐 " 身上,大衆潮流和話題風向本就難以預測,想要在綜藝裏提前預判未來的大衆流行,自然要比圈層内部的風向要難以預測。
另一方面,《浪姐》的選手,"30+ 女性 " 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多元的概念。
偶像選秀的練習生們年齡相近,進入行業後受到的培訓内容、練習生活也相差無幾,又是剛進入行業、要在生存戰裏努力走下去的新人,看着往屆的成功模闆,性格和面孔都難免趨同。
但 " 姐姐 " 們的生活和形象面孔,要更加多姿多彩。張嘉倪清新甜美得像現役女團,朱珠是完全相反的成熟風韻,不妨礙觀衆 " 兩個都愛 "。甯靜喜歡各類誇張眼妝,熱愛美黑的瞿穎這次在《Problem》舞台中心走出來的氣場,對于曆來偏愛白瘦美人的觀衆來說也是一種沖擊。
" 姐姐 " 們的人生經曆也各有差異。四季至今的選手裏,有從小出道打拼的歌手和演員,和名校畢業、邊上班邊組樂隊的劉戀,甚至還有也徐夢桃、趙麗娜這樣初涉娛樂圈的運動員。未婚未育的姐姐們,和已經育有子女的姐姐們,人生經曆和在節目中談起的話題,也會大相徑庭。
競演類真人秀的節目亮點,終究是 " 人 " 的魅力。"30+ 女性 " 的多元,沒有固定的審美标準可以評判,節目自然無法提前預測觀衆會愛上哪一款——而這種多元本身,或許也是《浪姐》的魅力所在。
雙向需求,都在變弱?
回應一公舞台 " 劃水 " 的熱搜,徐懷钰的經紀人表示,很重要的原因是《浪姐》的錄制受到了早就定好的演唱會的影響,來回奔波影響體力。
她不是唯一一個在《浪姐》錄制過程中還有其他行程的 " 姐姐 "。秋瓷炫唱不好《孤單芭蕾》的韓語 rap,特意飛回韓國找老師練習。美依禮芽所在的團體 GARNiDELiA,5 月 7 日在日本神奈川開始巡演,也需要從錄制間隙抽出時間。
《浪姐 1》在疫情中的 2020 年播出,當時的文娛行業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劇組、綜藝項目舉步維艱,對于一些并非正當紅的女藝人來說,參加《浪姐》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這也客觀上給節目的 " 封閉性錄制 " 帶來了便利。連續三季的節目錄制過程中,選手往來或多或少都因爲疫情影響有所不便,聚集在長沙的排練和生活時間更多,豐富了真人秀部分和選手 vlog 的素材,也更容易鋪墊姐姐們彼此之間的感情。
對于《浪姐》這樣同時注重舞台和真人秀的節目來說,這兩者的呈現幾乎缺一不可。第二期播出當天,《龍拳》組就被诟病真人秀部分太過單薄。
今年疫情放開之後,雖然也更方便外籍姐姐錄制,但勢必更需要協調各位姐姐們的日程,集中錄制的時間減少。無論是像徐懷钰這樣因爲演唱會 " 分心 " 影響舞台效果,還是分組真人秀部分沒有故事線,都會影響最終在節目的曝光和收益。
誠然,《浪姐》還是一檔足夠有國民度和熱度的節目。根據雲合數據的 2022 年網絡綜藝有效播放年榜,《乘風破浪第三季》以 6.6 億的正片有效播放和 4.3% 的市占率拿下年冠。品牌投放數據也在綜藝贊助大盤持續低迷的現狀下相當可觀,這一季除了獨家冠名的金典以外,還有 5 個合作夥伴和 4 個行業指定。
《浪姐》和 " 姐姐 " 們是雙向需求的關系:姐姐們需要依靠這檔節目獲得曝光,幸運的能夠再度翻紅;《浪姐》也需要姐姐們的國民度喚起一波童年回憶的情懷,真人秀的看點本就有嘉賓之間的關系,姐姐們的知名度讓原本可能出現的矛盾更容易成爲熱搜話題。
隻是節目走到第四季,這種互相需要的 " 強綁定關系 ",正在被消解。
本身《浪姐》第一季播出時,抓住的話題就是女性藝人的職場困境,需要一個舞台讓她們獲得市場的關注,在當時最流行的 " 成團 " 叙事下,突破原有的自我。
隻是,作爲一檔綜藝節目,《浪姐》肯定需要考慮話題和熱度,選手的知名度和粉絲量本身就是一道門檻,比較讓觀衆熟知的就有劉美含的兩次落選,然而走到今年的第四季,節目當中已經出現了不到 30 歲的女藝人,節目本身也不強調年齡的 " 硬門檻 "。
而節目的唱跳舞台形式和最終決賽人選,都能看出觀衆們的取向:舞台表現突出的姐姐們還是占據最大優勢,如果是唱跳 0 基礎的演員,很容易單純變成擴大節目知名度的 " 工具人 "。
那麽對于有工作有熱度的 " 姐姐 " 來說,除了想轉型制片、需要拓展圈内人脈的,《浪姐》的性價比,其實也正在一遍遍的消磨當中打上問号。
作爲最關注當下潮流的娛樂産品之一,綜藝的内容總要随時間流變。《浪姐》已然是芒果系打造出的新一代金牌 IP,輿論場上的争吵指向的大抵還是 " 黑紅 ":隻要觀衆對姐姐們的讨論熱情仍在,那麽不論是第一季的女性話題,還是這兩季的情懷複古,就都可以足夠維持觀衆的慣性。
隻不過,和所有綜 N 代面臨的現實一樣,沒有主航道的慣性,随時都有滑向虛無的危險,對芒果系的金牌制作人們而言,居安思危的時刻或許已經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