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 2》盤活了電影院,也讓沉默許久的中國觀衆,終于有機會探讨電影了。
在此起彼伏的咳嗽聲裡,坐滿了為了卡梅隆奮不顧身的觀衆。
" 提心吊膽地來看這等了十三年的《阿凡達 2》,要是陽了就變成真正的電影發燒友了。"
但是這一次,卡梅隆用将近 3 個小時的長度,換來的是中國觀衆褒貶不一的評價。
好看嗎?好看。
你大可放心,在《阿凡達 2》中看到的視覺效果,已經代表了人類電影工業的頂峰水平。
但從劇情上講,好看嗎?未必。
已經有無數觀影人談及第一感受,都隻用了兩個字:老套。
甚至影片進行到第三幕,讓人有一種《泰坦尼克号》之潘多拉番外篇的錯覺。
" 第一個小時:我們來講講《阿凡達 2》的故事;第二個小時:給你們看看我的新技術;第三個小時:我曾經拍過一部片叫《泰坦尼克号》。"
全世界觀衆等待了 13 年的作品,曆經了各種修改重啟的波折,最後到底該如何評價?
一位豆瓣網友發出一句十分真誠的感歎:如此老套,卻又如此好看,真神奇。
《阿凡達 2》的技術有多目眩神迷,它的叙事就有多四平八穩。
即便如此,這些依然不影響《阿凡達 2》是一部老套但值得一看的好萊塢優秀大片。
3D、4K、48 幀。
許多人都是在這次《阿凡達 2》的購票過程中,第一次自學了如此詳細的電影參數。
畢竟兩百塊錢都花出去了,自然要花到刀刃上。
13 年前,2009 年,中國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 3D 這項電影技術,就是因為一部《阿凡達》。
當時我走出影院,身邊一位阿姨感歎,逼真的特效讓她 " 差點把心髒病吓出來 "。傑克騎着魅影從懸崖俯沖下去時,多少人第一次在電影院裡感受到了坐過山車的快感。
《阿凡達 1》的特效技術,至今拿出來也足以稱之為教科書。
13 年之間,3D 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讓人耳目一新的西洋鏡。技術的濫用與堕落,反而讓一副 3D 眼鏡變成了累贅。在《沙丘》上映時,許多影迷觀衆購票時會特地避開 3D,選擇 IMAX 2D。
這也很好理解。這些年來的 " 中國特供 3D" 大片,讓觀衆對這項技術逐漸失去耐心。甚至許多電影的 3D 版本 " 暗 " 得影響觀看,讓人中途不得不摘掉眼鏡才能看得下去。
但 3D 開創者卡梅隆的《阿凡達 2》,足以打碎所有關于 3D 的質疑——适合這部電影的最佳播放形式,就是 "3D、48 幀、激光 IMAX 銀幕 " 套餐。
如果你也明智地選擇了激光 IMAX 版本,那麼《阿凡達 2》一開場,奈特莉的巨臉與雙眼凝視,會帶來近乎于巨物恐懼症的清晰感,仿佛她手中的箭已經輕輕地戳在了第一排觀衆的腦門上。這是令人窒息的壯觀。
48 幀的參數,讓畫面清晰得過于 " 鋒利 ",甚至讓人一度産生暈眩坐不穩的感覺,再一次把人拉回了 13 年前《阿凡達 1》帶來的疾速體驗中,人類的雙眼已經無法承載如此絢麗的畫面。
在科技高度飽和,去趟遊樂場就能随時體驗沉浸式 4D 的當下,能讓人在電影中目眩神迷,也确實隻有卡梅隆的特效王國可以做到。
其他電影人使用 3D 作為一項工具,而卡梅隆将 3D 變成了《阿凡達》的一部分。我們佩戴 3D 眼鏡并非為了 " 觀看 " 一個異國,而是為了 " 體驗 " 一個世界。
《阿凡達 2》的第一幕是我們熟悉的潘多拉叢林,而第二幕才是技術的華彩之筆:海洋。
絲滑清透的水感,是視覺技術最難呈現的部分。但《阿凡達 2》還原了水的質感,并且呈現了 " 藍色的一萬種層次 "。
演員們水中戲的拍攝,拍攝于卡梅隆在曼哈頓的海灘攝影棚。幕後團隊搭出了一個巨大的水箱,水箱裡容納了足以複刻真實世界海洋環境的水量。
為了讓動作捕捉技術在水下運作,水質必須清澈透明。卡梅隆原本想讓攝影團隊穿着水肺潛水服拍攝演員的表演,卻發現呼吸裝置會對水體造成擾動。最後的解決方法是,所有人在水下憋氣作業。
為了培訓演員憋氣,劇組甚至請來了海豹突擊隊的潛水教練,73 歲高齡的西格妮 · 韋弗(《異形》系列女主)在電影中扮演了小女兒绮莉,憋氣時間長達 6 分鐘以上;扮演島礁族女祭司的凱特 · 溫斯萊特甚至超過了 7 分 20 秒,一度以為自己休克了。
卡梅隆的鏡頭并非高高在上的審視海洋,而是帶着所有演員和觀衆一起跳海。這也是《阿凡達 2》不同于其他奇幻電影的原因:不是為了展示奇觀,而是為了讓每個人都參與奇觀,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當納威人一頭紮進汪洋之中盡情浮潛,許多觀衆都會不自覺地和他們一起憋氣。加上每個人臉上戴着的 3D 眼鏡和 N95 口罩,沒有什麼比《阿凡達 2》的觀影體驗更沉浸的了——人還在座位上,但感官已經在馬爾代夫上了一個小時潛水課。
《阿凡達 2》對細節的把控是可怕的。
兩台高清攝影機對準演員的面部表情,幾乎捕捉了所有能捕捉到的細微之處。
你可以随便搜索一張高清劇照,就能發現演員除了膚色與表情的展現,甚至連毛孔的瑕疵、皮膚的顆粒感、毛發上的水珠都粒粒分明。
這是《阿凡達 2》在技術上達到的天花闆:卡梅隆自己戰勝了自己。他在技術方面又一次将整個好萊塢電影工業提升到了新的維度,每一幀都在燃燒大把的美金。
那麼特效滿溢、眼花缭亂甚至讓人暈眩的《阿凡達 2》,問題出在哪?
(以下内容涉及劇透)
很簡單,文本叙事與視覺技術的天平,倒了。
《阿凡達 2》用全世界最精尖的視覺效果,包裹了一個放在 90 年代好萊塢都常見的美國合家歡故事。
在豆瓣評論中,比較激烈的吐槽,基本上都是關于劇情的無趣、以及整部電影文本節奏的冗長。
整個故事其實很簡單,采用了經典的三幕式結構。
傑克成為納威人首領之後,與奈特莉過上了幸福的美國中産家庭生活,養育了 5 個孩子。
其中包括了聽話懂事的大兒子奈特亞、叛逆愛冒險的二兒子洛阿克、小女兒圖克,以及領養了上一部中格蕾絲懷孕生下來的女兒绮莉、反派邁爾斯上校的人類兒子蜘蛛。
據說卡梅隆設計這個家庭配置也有一定的隐喻成分,比如戲份較重的二兒子洛阿克身上,總能看到《教父》中邁克 · 科裡昂的影子。事實上也确實如此,洛阿克最後成為繼承父親衣缽的孩子。
邁爾斯上校在上一部的結尾死亡之後,邪惡的人類又制作了他的克隆體阿凡達,于是反派邁爾斯上校開始追殺傑克一家人,公報私仇啟動了。
傑克為了一家人的安危,禅讓了首領之位,帶着妻小跑路來到了南方的島礁族。這裡的納威人與叢林版納威人的構造不同,他們擅長潛水遊泳,坐騎是能夠下水的 " 伊魯 ",有海豚的性格,與叢林坐騎 " 伊卡蘭 " 呼應。
在島礁族學習了一系列水上技能、度過了短暫的和平時間後,第三幕大決戰打響。
人類部隊再一次在潘多拉充當醜惡的反派,追捕傑克一家的同時,破壞島礁族的家園,獵殺靈長類動物圖鲲(靈感來自中國的鲲,形象類似于鲸魚),用自以為是的高科技踐踏侮辱大自然。
最後的結局,當然是正義的傑克又一次戰勝了反派邁爾斯,高貴的大自然又一次戰勝了愚蠢的人類。
但即使是如此簡單的故事,依舊無法讨好所有觀衆。
許多人拿出第一部宏大的史詩世界觀,來批判第二部 " 格局太小 "。
回想《阿凡達 1》中關于自然、殖民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的探讨,第二部似乎并不想談論這麼深奧的議題。說來說去,都是圍繞兩個字:家庭。
甚至有網友調侃,每當傑克強調 " 家庭就是要凝聚在一起 " 時,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速度與激情》的片場聆聽範 · 迪塞爾的教誨。傑克夫婦與邁爾斯父子之間的微妙關系,放在郭靖、黃蓉與楊康、楊過身上,也絲毫不違和。
用 " 家庭 " 作為串聯整部電影戲劇沖突的線索,太随意草率,也過于傾向美國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
而這份傳統保守的價值觀,與過于先進的 3D 技術之間,形成了诙諧的矛盾關系。
在傑克與邁爾斯最終的對決中,竟然最後隻能以 " 你兒子換我兒子 " 這樣的手法結束搏鬥,不免讓人有些失望。甚至走出影院後,我聽到一位女生邊走邊吐槽:不生孩子,啥事沒有。
更有趣的轉變是,傑克作為《阿凡達》系列的絕對男主,在《阿凡達 2》中的悄然隐身。
這一部中的傑克,成為了典型的美國中年白人男性形象的化身。
他對自己的家庭實行軍事化管理,在家庭内部樹立了絕對的父權權威。兩個兒子不敢忤逆他的意願,甚至隻能用 "Yes, sir" 回答父親的問題。
這樣近乎反面的父權形象,與傑克的死對頭邁爾斯互為對照組——傑克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讨厭的父權符号。而這樣傳統的父權符号,在美國電影裡是常見的老熟人,比如說《獅子王》裡的木法沙。
于是,傑克與邁爾斯之間的纏鬥,也變成了正邪鏡像的互搏。
與父權符号對應的,是兩個兒子的形象,正好也在迷茫之中尋找父權的認同。
傑克的二兒子洛阿克,叛逆不懂事總是被罵,最終曆經磨練成長,獲得了傑克一句 "I see you" 的認同,功德圓滿。
邁爾斯的兒子蜘蛛,一路看着這個陌生的父親燒殺劫掠,最終還是選擇救了父親一命,也找到了關于自我身份的認同。
說白了,鬧了半天,都是為了找爹。
至于 "family stay together"、" 孩子是軟肋也是盔甲 ",這樣的台詞,不能稱得上高明,甚至普通的好萊塢編劇都能寫出這樣的台詞。
但話說回來,好萊塢不就是這樣的嗎?你難道還指望他們會講什麼新的故事。
也許在整部《阿凡達 2》裡,最戳人的演員,是那隻名叫帕亞坎的年輕圖鲲。
即便劇情如此老套,我為什麼依然選擇為卡梅隆鼓掌?
誠然,卡梅隆無法避免地陷入了經典的 " 老白男價值觀窠臼 " 之中。這不令人意外,因為他确實本身就是 " 老白男 ",有無法擺脫的階級局限性。
但正如豆瓣網友那句點評所說,《阿凡達 2》的神奇之處在于,它又老套,又好看。
即便它已經跟不上時下最流行最潮流的價值觀,還是在喋喋不休地講着那套 " 阖家團圓、邪不壓正、保護自然 " 的老故事。但就在你明知道後續劇情如何發展的時候,卡梅隆依然能輕松戳到你的肺管子。
當被圍獵的圖鲲母親,任由人類的标槍刺中自己,也不願意放棄幼崽時,我們就像看到了現實中的捕鲸船作業。人類高高在上的對一個種族進行屠殺與折磨,到頭來不過是為了那一小管液體黃金換來的利益。
當帕亞坎用圖鲲的身體和智慧,反過來懲罰圍獵圖鲲的人類時,一個沒有台詞的動物竟然造就了整部電影最澎湃的一幕。
所以,環保主義怎麼能算過時呢?
隻要你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對人類洶湧的恨意,那環保主義叙事就不算過時。
也許卡梅隆就是講好這套 " 老掉牙的美國故事 " 的最後一批人了。
我們不斷在《阿凡達 2》裡看到《指環王》、《教父》、《泰坦尼克号》的弧光和影子。而這種被年輕人厭倦的 " 老套 ",可能才是卡梅隆想要表達的東西——這就是 cinema 本身。
評論的聲音确實很複雜。
大家希望看到的仍然是一部大爽片,甚至有網友替卡梅隆感慨,他錯失了太多爽片該有的節點。
最後決戰的時候應該像《複聯 4》一樣大集結,绮麗應該使用法師技能直接召喚深海克蘇魯把所有壞人都拍死,等等,恨不得上手幫忙改劇本。
但其實,《阿凡達》本來就不是爽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