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瀾發起的《發光吧,大女生》抖音直播漫談裏,有嘉賓說:" 好想看看楊瀾姐抓狂的樣子,她好像永遠都是一切盡在掌控。"
直播中,楊瀾由于發揮得過于穩定,而屢屢被網友質疑是錄播,隻能一次次無奈地聲明 " 這真的是直播 "。
的确,在人們眼中,楊瀾有時像一個符号:優雅、有力、神采奕奕、接近完美。
在她已經走過的 55 年人生中,似乎跨過了每一個窠臼。沒有大起大落的事業,沒有歇斯底裏的婚姻,即使有過失利時刻也不過是一個淡色的背景,她隻是完成了她自己。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拓寬了女性故事的河床,解構一些陳詞濫調,打破一些偏見和 " 從來如此 "。
很多年前,楊瀾曾與著名時尚雜志《Cosmopolitan》主編海倫 · 布朗有過一次見面。
紐約的辦公室裏,紅色沙發靠墊上印着 " 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 " 的字樣。這句話流行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楊瀾出生的時代,倘若以此标準來定義好與壞,那楊瀾走過的路,就是一段 " 成爲壞女孩 " 的曆程。
《發光吧,大女生》第 2 期的話題是 " 女生可以不守規矩嗎?"。作爲話題發起人,楊瀾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外婆的,另一個是自己的。
楊瀾的外婆出生于 1911 年辛亥革命時期,那個年代的女人必須纏足。爲了防止女孩們扯掉裹腳布,家人甚至用針線把布條和腳上的皮肉縫在一起。因爲疼痛,外婆徹夜哀号,終于讓有了一些新觀念的外婆的父親無法忍受了。他說:" 現在已經是民國了,大城市的女孩不再纏足,我看就算了吧。"
就這樣,外婆的纏足被終止,她有了一雙半大不小的 " 解放腳 "。而就是這雙半大不小的解放腳,讓她能夠在 17 歲那年,爲了逃離包辦婚姻,半夜出逃,一路風餐露宿來到上海,進入一家手帕工廠做工養活自己。
70 年後,這個家族裏的另一個少女喜歡爬樹。楊瀾小時候常常到樹上摘果子,粘知了,身上沾一身土,被鄰居阿姨們說 " 不像女孩子該有的樣子 "。
幼年時的楊瀾
" 楊瀾幼時爬樹 " 的故事在節目之前就廣爲流傳,很多人借此讨論 " 那女孩子應該是什麽樣?" 楊瀾卻說:" 一個女孩經常爬樹并不是要證明什麽,隻是她碰巧愛爬樹而已。"
楊瀾的父母沒有阻止她爬樹,而爬上樹冠的女孩也因此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1990 年,楊瀾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那一年,中央電視合台《正大綜藝》的制片人辛少英到北外去招主持人,這也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央電視台第一次在社會上招聘主持人,而且不以播音和傳媒專業爲限。
辛少英當時談到《正大綜藝》需要找一個很純情的女主持人,要善解人意的那種。22 歲的楊瀾反問她:爲什麽在電視上女主持人總是一個從屬的地位?爲什麽她就一定是清純、可愛、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夠更多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呢?
楊瀾當時是想用這樣一個問題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沒想到這個問題給辛少英留下了印象。經曆 7 輪面試後,她走上《正大綜藝》的舞合,此後每個周末,都對時代說着那句 "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
楊瀾主持《正大綜藝》
她在主持《正大綜藝》時,不滿足背下别人提前準備好的串詞,她自己寫台本。在主持之餘,還學習電視編導。一切看似順風順水,但她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 " 這個女孩好有野心 "" 做主持人還嫌不夠風光嗎?"。
" 野心 " 是個中性詞,但楊瀾聽出了其中的傾斜," 女性有自己的理想,常常被評價爲有野心 "。
" 當你遭受非議的時候,往往是你正在突破規矩的時候。"33 年後,55 歲的楊瀾再度談起 22 歲的自己,後來的故事給出答案,一切的問題不在于外界給她什麽樣的評價,最重要的是她自己想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走到今天,楊瀾常常需要處理一種 " 崇拜 "。比如在《發光吧,大女生》中,有彈幕說楊瀾是自己的榜樣,她馬上回應:" 我不做榜樣,我隻做楊瀾。"
" 如果你被别人的印象左右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就是舍本求末了,因爲公衆的眼光和判斷是不斷變化的,你永遠趕不上别人的眼光。"
1994 年,是楊瀾在《正大綜藝》的第四個年頭,已然成爲國民偶像。然而,一個被認爲不安本分的女性,更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而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樣子。在 1993 年參與中國第一次申奧後,她看到了自己的 " 匮乏 " 和 " 淺薄 ",決定辭職赴美讀書。
" 人活這一輩子,我不想隻做一個喉舌,還是希望對這個世界能有些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楊瀾說。
1996 年,楊瀾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
在哥倫比亞大學讀讀研時。楊瀾選修了社會學。彼時她每天上課都準時到,作業按時完成,老師囑咐看的參考書都看了,論文也寫得還不錯。可是到期末發現,其他課都是 A 以上,唯獨這門課得了 B。
她去找社會學教授理論,問她你是不是搞錯了。教授說:" 的确,你的作業都交了,完成得也不錯,但是我要給你一個懲罰,因爲你上課從來不問問題。〞
雖然當時因爲楊瀾的據理力争 " 由于剛來美國不久,有時組織語言的速度稍慢,往往剛想說就被其他同學搶了先 ",老師心軟将 B 改成了 B+,但後來的數十年裏,她都沒有忘記去做一個 " 提問者 ",無數次嘗試打破刻闆印象爲其塑造的外殼,以盡可能豐富的面貌去生長,盡管,有時會陷入複雜、遭遇局限。
1996 年是楊瀾最有成就感的一年,這一年她拿了一個學位,生了一個孩子,做了一套節目。這些在别人看來需要思前想後、來回取舍的大手筆,都讓楊瀾同時給做了,而且做得一氣呵成。
楊瀾當時做的節目名爲《楊瀾視線》,是她在學校裏利用課餘時間完成的。也是因爲這檔節目,1996 年 3 月 18 日,即将學成歸國的楊瀾登上《紐約時報》财經版的頭條:
Ar27, a Talk Sar Sets Oue To Transform Chinese TY ( 27 歲的脫口秀主持人将改變中國電視 )
楊瀾确實改變了中國電視。有人說,千禧年是中國媒體格局出現改變的劃分點,那一年,楊瀾從鳳凰衛視辭職,創立了陽光衛視,緻力于打造理想中的電視專業化頻道。
同一時間,楊瀾正孕育着自己的第二個孩子。生育時鍾和職場上升時鍾相沖是許多女性面臨的困境,但就像楊瀾在《發光吧,大女生》中說的:
" 無論是‘先成家後立業’還是‘先立業後成家’,線性人生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有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平均會有 40 次變動,過好自己的人生,成爲那個想要的自己才是獨一無二的。"
楊瀾在籌備陽光衛視時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她挺着肚子到處跑,不但要制作節目,還要學習一些技術層面的東西,細緻到如何将節目送上衛星,又怎麽落地發行等等。
但當時的她低估了大環境的壓力,陽光衛視經營了四年之後,不得不出讓。這件事情對她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很多公衆并不清楚,因爲她沒有多加渲染。外界看來,像創業失敗這樣的事,對她來說好像清風過耳。她足夠強大,不是因爲她壓抑自己,而是對于生命本身,她有着更沉穩和清晰的判斷。
" 經曆的挫敗讓我認識到你不是想做什麽都能做到的,人不是全能的,人要知道自己的短闆。" 她不後悔創辦陽光衛視,20 年後,她在《發光吧,大女生》中提起《小馬過河》的故事," 水深水淺,自己蹚了才知道。
陽光衛視出讓後,核心原創内容《楊瀾訪談錄》被保留下來,也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檔用個人品牌命名的深度訪談節目。在《楊瀾訪談錄》中,楊瀾訪問了上千位人物,用上萬次提問,勾畫出這個時代的縮影,也看到了更清晰的自己。
2005 年,楊瀾又推出電視脫口秀《天下女人》,邀請 600 多位不同領域的嘉賓,探讨女性話題。那些關于女性的表達,曾在那個 " 女性覺醒 " 尚未成爲熱點話題的時代,遭受過不少非議。而現在看來,楊瀾對女性意識的關注無疑是超前的。
回顧自己的過往,楊瀾在《發光吧,大女生》中引述了詩人佛羅斯特的詩《未選擇的路》: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
我選了人迹更少的一條,
因此走出了這迥異的旅途。
楊瀾心中自始至終都有自己的方向,所以即使在不同的階段選擇了不同的路徑,不管走了多少彎路或冤枉路,甚至生生開出一條路來,都沒有停止留下自己的腳印。
在完成自己的過程中,楊瀾不僅刨除外界的期待,也和過去的自己保持了一定距離。
最近幾年,她連續兩季參與熱門綜藝《乘風破浪》,從第一季認同 " 女性應該打破年齡禁忌 ",到第二季鼓勵女性挑戰自我,她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生命狀态。
最近,人工智能無疑是最熱門的話題。然而早在 2015 年底,楊瀾就開始策劃人工智能紀錄片。那時,公衆對于這個領域的讨論還是一片寂靜,就連著名的 " 人機大戰 " 都是幾個月之後的事情。
因此質疑聲随之而來:" 你不是個文科生嗎,你不是個女的嗎?"。" 就好像你是女的、你是文科生,就跟科學沒有關系 "。
但楊瀾還是拍了,表面上她在完成一部紀錄片、進入一個新領域,實際上,這也是自我與世界關系的探讨,是人生領地的每一個邊界不斷延伸,直至無邊。
随着直播時代的到來,55 歲的楊瀾沒有被社會時鍾困住,她選擇接納全新視角和渠道。用抖音直播的方式漫談,《發光吧,大女生》無疑是楊瀾新的嘗試。
一别以往的訪談視角,在《發光吧,大女生》中,楊瀾從采訪者轉變爲話題發起人,結合自身經曆,發表獨屬于她的人生觀點。從「我是誰」、「成爲誰」、「與誰同行」出發,層層剝繭女性成長的三大課題,探讨各行各業的「她者」在各自境遇下的思考、選擇、堅持和超越。8 期節目在 4 天前收官,觀看人次達 2 億,# 發光吧大女生 抖音話題播放量 8 億。
《發光吧,大女生》中,楊瀾穿着的紮染襯衫,來源于她發起一檔文化文人節目《新生萬物》,與老友單霁翔、蔣昌建、張國立以及新銳設計師們沉浸式學習體驗非遺技藝。
楊瀾身穿非遺紮染襯衫
在《發光吧,大女生》開頭講述 " 近期發光時刻 " 時,楊瀾還提到了她正在擔當主理人,打造一個沉浸式的數字藝術空間。
這三件事,甚至更多事,都在同時進行。人們有時會惑于 " 楊瀾到底想做什麽 ",然而她說:" 人不是爲了完成某個目标而活着。"
在這個價值與流量共舞、燦爛與魔幻聯動的時代,楊瀾仍然在采訪她想采訪的人,談論她想談論的話題。那些發光的問題,映照着新一代渴望發光的心靈,讓更多人看見自己、完成自己。
不僅是楊瀾,抖音也成爲衆多名人分享生活、零距離交流觀點的主要平台。比如俞敏洪的節目「老俞閑話」、羅振宇的節目「時間的朋友」等節目,打破了空間和身份的界限,仿佛有一條紐帶,指引着人與人産生或長或短的交集。
這些節目讓觀衆看到當下的值得,也打開未來界面,當眼前的世界不再局限,腳下的路也變得寬闊,暗合了楊瀾在《發光吧,大女生》最後一期對觀衆的祝願:
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生命應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