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24 日訊(編輯 馬蘭)當地時間周四 12 點,日本東京電力公司開始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此舉引發周邊國家的強烈抗議。
周四當天,大約 50 人聚集在日本駐韓大使館外進行抗議,并有一群韓國年輕人闖入日本駐韓大使館。他們在使館内懸挂了譴責釋放福島核廢水的橫幅,其中一張橫幅上寫道 " 大海不是日本的垃圾桶 "。
随後,韓國警方逮捕了這群年輕人,據悉至少 16 人被拘留,而罪名是非法入侵。
韓國政府對此表示,認爲排放沒有科學問題,但呼籲日本政府在此過程中保持透明。韓國總理韓德洙回應稱,現在重要的是日本是否嚴格遵循科學标準,并透明地向外提供信息。
日本環境省稱将在周五上午收集排放地 400 米至 40 公裏内 11 個海域的海水,分析放射性物質的濃度,并于本周日(27 日)公布相關結果。
倒黴的鄰國
清華大學在 2021 年的一項模拟研究中指出,核污水将在排放後 240 天内達到中國沿岸海域,1200 天後達到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德國科學海洋機構則計算顯示,57 天内,福島核廢水輻射将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 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将遭受污染,10 年後,全球海域都将受到影響。而其中,中國和韓國将成爲受核污水影響最嚴重的國家。
中國台灣地區的中央氣象局則表示,核污水将随着洋流流向北美洲,但在向東的過程中,部分污水向南,将在 1 到 2 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其中氚濃度則将在 4 年後達到最大值。
中國台灣的漁業部門則提醒,民衆需要密切關注包含秋刀魚以及洄遊性魚類——鲔魚、旗魚體内的放射性含量,若氚濃度過高,食用這些海魚将增加緻癌風險。
頭豹研究院報告則指出,中國近海捕撈水産品主要來自渤海、黃海、東海與南海四大海域,皆處于日本排放地上遊,短期内影響較小。但由于大馬哈魚每年 9 月經日本海入圖門産卵,遠東拟沙丁魚、鲐魚、太平洋褶柔魚和竹莢魚系可能洄遊經過日本海,存在被污染風險。
此外,中國漁獲總量的三分之二來自于環太平洋,其中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又是重點捕撈地區,但這一地區也是最先受到核廢水影響的海域。而中國巴特柔魚與秋刀魚的主要漁場正在該處,這意味着兩種魚很可能直接受到沖擊。
漁業之外,不少研究還指出食品業、藥品保健業甚至稻米市場都可能受到波及,由核污水引發的社會問題仍在不斷擴散,這并不是日本政府簡單的 " 科學安全論 " 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