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盛極一時,再到轉瞬至衰需要多長時間?OpenAI 也許爲我們給出了答案。
日前,資本市場已重新調整對 OpenAI 的看法。雖然這家公司創立之初備受熱捧,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投資者對 OpenAI 的看法也在不斷變化。
目前,一些投資者對 OpenAI 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表示擔憂。盡管 OpenAI 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該公司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态,而且未來盈利的前景也不明朗。
在 2023 年已進入最後幾個月,這家爆火的公司是否還能延續奇迹?
初生即 " 炸裂 "
不可否認的是,OpenAI 的誕生引起了 AI 領域的巨大反響,它的貢獻斐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GPT 系列大型語言模型等,這些成果在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OpenAI 也與微軟合作,共同推出了一系列工具和應用程序,以幫助開發者更好地使用 AI 技術。
OpenAI 的火爆造就了一個客觀結果:矽谷和中國公司開始出現 AIGC 熱潮。大量的創業公司開始湧入這個領域,試圖抓住這一波 AI 技術的機會。
據市場調研公司 PitchBook 的最新數據,僅 2023 年一季度,AIGC 初創企業就宣布或完成了規模逾 120 億美元的風投交易,這個數字是去年全年的 2.7 倍。這一數據可見投資者對 AIGC 領域的熱情之高。
在矽谷,投資者們對 AIGC 的狂熱并不難理解。在這個領域,有許多初創公司正在開發各種可能的應用和産品,從大型語言模型到圖像生成工具,再到智能客服系統等。這些應用和産品的市場潛力巨大,一旦成功,将會帶來巨額的回報。
同時,AIGC 領域的門檻相對較高,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背景和專業知識才能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這也使得投資者們更加看好這個領域,認爲這是一個值得投資的黃金賽道。
這種對未來的期待反應在了該公司的估值上。根據公開信息,OpenAI 的估值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2015 年,OpenAI 首席執行官阿爾特曼,與埃隆 · 馬斯克等人宣布出資 10 億美元,創立了非營利性研究機構 OpenAI,當時的估值爲 10 億美元。
2022 年,OpenAI 宣布與微軟合作,後者追加投資 177 億美元,該輪投後估值達到 290 億美元。2023 年,OpenAI 進行了一輪未披露融資的金額,但據傳該輪估值爲 500 億美元左右。
一時間,AI 的熱情到達極盛。
風頭正盛,卻立即遇到困難
2023 年 1 月,OpenAI 的 ChatGPT 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 1 億,成爲曆史上用戶增長最快的消費應用。相比之下,達到 1 億月活躍用戶數,TikTok 花了約 9 個月的時間,Instagram 則花了兩年半。
ChatGPT 創造性地使用了人工反饋的強化學習技術,這種方法可以大規模地把數據模型叠代起來。基于打分再訓練一個打分器,通過打分器自動評價模型的好壞,然後用強化學習開始叠代,這種方法可以迅速提升叠代和規模。
但好景不長,它立即遇到了諸多挑戰。
2023 年的某個時間點,ChatGPT 出現了訪問量的大幅下滑。當時,這款産品全球訪問量環比降幅達到了 9.7%,獨立訪客數量環比下滑 5.7%。這是自 ChatGPT 在 2022 年 11 月推出以來的首次下滑。
在各個國家中,美國的訪問量下滑最爲明顯,環比降幅達到了 10.3%。此外,用戶對于使用 ChatGPT 的時長也有所下降,5 月的每次訪問時長下降了 8.5%,雖然 6 月的時長數據尚未出爐,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一數據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
另外,OpenAI 也遇到了營收問題。雖然 OpenAI 的 ChatGPT 非常受歡迎,但是它仍然是一家虧損中的創業公司。
OpenAI 在獲得微軟的投資後,面臨着從 ChatGPT 等産品中獲利的壓力。據知情者透露,OpenAI 預計其 2023 年營收爲 2 億美元,2024 年營收爲 10 億美元,但并未透露盈利時間。相比之下,2022 年 OpenAI 的收入僅有 2800 萬美元,主要來自向應用程序開發商出售其人工智能軟件的訪問權限。
由于去年開發 ChatGPT 并從谷歌招聘關鍵員工,OpenAI 的虧損大約翻了一番,達 5.4 億美元左右。同時,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分析報告稱,ChatGPT 的一次回複成本大約是谷歌搜索查詢平均成本的 6 倍 -28 倍。
因此,OpenAI 需要找到一種可行的盈利模式,以便在未來的發展中保持财務穩定。
在産品上,它的競争力也大不如前。
其中一個競争對手是 Stability AI,該公司開發了一個名爲 Stable Diffusion 的模型,可以生成高質量的圖像和文本。另一個競争對手是大型語言模型公司 Hugging Face,該公司開發了一種名爲 Transform 的大型語言模型,可以處理多輪對話并生成高質量的文本。
此外,OpenAI 的 ChatGPT 聊天機器人也面臨着許多競争對手的挑戰,如谷歌的 LaMDA、DeepMind 的 Gato 和 Facebook 的 Blender 等等。一些初創公司如 A21 Labs 和 Cohere 等也在大型語言模型領域中展開探索,并已經獲得了一些進展。并且,以上競争對手都在不斷優化自己的模型,以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服務。
在投資方面,軟銀集團确實考慮對 OpenAI 進行投資。OpenAI 是一家非盈利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由伊隆 · 馬斯克、Sam Altman 等人與 2015 年聯合創辦。自成立以來,OpenAI 已經成爲了人工智能領域的一股強大力量,其開發的 GPT 系列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
但是,軟銀并沒有将所有的賭注都押在 OpenAI 身上。爲了在人工智能領域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軟銀正在尋找 OpenAI 的一系列替代方案。其中一種可能的替代方案是投資 OpenAI 的直接競争對手。人工智能領域的競争異常激烈,許多公司都在争相開發更先進的算法和模型。如果軟銀能夠找到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對其進行投資可能會帶來更爲可觀的投資回報。
OpenAI 的未來發展之路
在谷歌、Meta 等大公司都在密集地推出自己的大模型背景下,OpenAI 的優勢已不再明顯。
這是因爲 OpenAI 并不是唯一一家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進展的公司,而且其他公司也在不斷地投入資源和研發力量來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它的競争對手們非常強大。以 Facebook 的現公司爲例,早在 2013 年,Meta 的首席執行官馬克 · 紮克伯格就提出了要使 Meta 成爲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的公司使命。爲了實現這一目标,Meta 聘請了數百名頂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其中就包括了 Yann LeCun 等知名專家。此外,Meta 還在構建人工智能系統所需的龐大計算能力上投入了數億美元。
近十年來,Meta 已經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來研發打造新型人工智能。不過,盡管 Meta 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巨大,但目前該公司在生成式 AI 技術領域似乎被排除在外,而該領域是目前矽谷最熱門的技術趨勢之一。
另外,谷歌爲了推進自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也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人力。
它投資約 1 億美元于 Runway 用于融資的一部分。獲得新資金後,Runway 的估值能夠達到 15 億美元,并将選擇谷歌雲作爲其首選雲提供商。此外,谷歌還開始向 AI 初創公司提供資金或谷歌雲積分 ( Google Cloud credits ) ,以換取股權。今年 2 月,谷歌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 Anthropic 投資約 3 億美元,并獲得該公司 10% 股份。
林林總總,谷歌正在成爲矽谷相關行業的最大買家。在如此大規模的資本狂轟下,OpenAI 有些獨木難支。更爲重要的是,OpenAI 的競争對手遠遠不止大公司,一些資本也在不斷地湧入人工智能領域,爲一些初創公司提供資金和支持。這些初創公司在某些特定領域可能擁有比 OpenAI 更先進的技術和創新能力,也對 OpenAI 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在資本圈,認爲 OpenAI 似乎還有一戰的可能性,隻不過它不得不像其他公司一樣需要不斷地投入研發資源和創新力量,以保持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但目前以其創始人 " 閑雲野鶴 " 般經營公司的态度,隻怕逆天改命 OpenAI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