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紅無恥,但黑紅有用。
這不,一向在此發力的吳彤,又成功複制《我就是演員》《導演請指教》的黑紅模式,讓新節目《無限超越班》炸翻了内娛。
不但節目連續17天霸榜全網熱度第一。
圖源 | 酷雲
一衆香港資深藝人獻祭聲名的"精彩"片段,更是拯救了無數視頻号的年底KPI。
就"薛凱琪四十歲依舊少女感"展開論戰
可說是紅到發紫,但也紅到發臭。
尤為諷刺的是,這檔節目号稱以TVB模式整頓内娛,結果卻是自掘墳墓。
不但節目上上下下被罵個通透,惡評甚至波及到TVB乃至整個香港流行文化。
幾十年前TVB的表演方式有什麼可學的
拜托 我們的童年根本沒有這些人
在内地賣什麼情懷啊
港娛都已經沒落了,還有不開眼捧臭腳的
一個無可争辯的事實是:如今港星北上不好賺了。
别說九十年代,哪怕在十年前,也無法想象觀衆會如此不待見這些港星,把香港流行文化貶為"臭腳"。
誠然時代變幻許多,港娛式微,内娛也不再是那個内娛。
但我總覺得,根本原因不在于此。
即便港星北上已有近半個世紀曆史,内地香港間文化流動卻并不暢通,彼此并未深度交融。
甚少有港星真正融入内娛,内娛也幾乎不懂如何用對這些港星。
過去,北上對港星而言,是一條頂好的生财門路。
好賺之餘,頗受内地人追捧重視。
畢竟當香港流行文化在八九十年代風靡世界,内地才剛迎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娛樂業不過初露雛形。
起初北上那批香港人,帶來的正是内地當時亟需的人才和先進經驗。
内娛從起步到成熟,不少受香港流行文化陶染。
緣起,要追溯到1979年。
彼時八部樣闆戲才剛退場,香港導演鮑方執導的恐怖片《畫皮》(1966),作為首批引進港片之一在内地公映,轟動一時。
傳聞一位老太太在電影院被當場吓死。
男主被女鬼挖心的橋段,堪稱幾代人的影院陰影
即便該片後被封禁,仍成功開啟香港流行文化吹拂内地的第一扇窗,催生了内地後來的聊齋影視熱潮。
像1980年《胭脂》、1985年《鬼妹》,都是在它啟蒙下拍成。
這第一扇窗,同時還為内地輸送來第一批香港導演和演員。
如華語電影史上第一個蜚聲中外的導演李翰祥,率先在八十年代初北上,與北影廠合拍《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李翰祥曾憑《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連續三年角逐戛納金棕榈
擔綱這兩部片男主的,正是TVB第十期藝員訓練班學員梁家輝。
憑借《垂簾聽政》鹹豐皇帝一角,梁家輝成為金像獎史上最年輕影帝。
但由于台資打壓(當時台資在港娛有相當話語權),李翰祥遭到封殺、沉寂數年,梁家輝也有三年時間無戲可拍。
被封殺期間梁家輝曾靠街邊擺攤維生,圖源|《最佳男主角》
加上當時香港尚未回歸,這批吃螃蟹的人并未引發港星北上熱潮。
第一波熱潮,是在九十年代。
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全盛時期。
電影、電視、綜藝、唱片,無一不是蓬勃生長,形成了一套由選秀、唱歌、拍戲到宣傳環環相扣的成熟造星模式。
在93年港星彙聚人民大會堂義演之前,内地的街頭巷尾早已被港片、粵語歌席卷。
四大天王表演民族風串燒
據說這次義演累計創下10億收視。
此後,港娛幕前幕後陸續北上,直接參與推動内娛形成體系,走向工業化。
95年為央視版《水浒傳》做動作指導的袁和平及袁家班,至今仍是華語動作片的中堅力量。
張藝謀那部票房2.5億、開啟國産大片時代的《英雄》,從制片、攝影、剪輯、動作到主演,重要環節上均有港人身影。
圖源|新浪娛樂
許多内地綜藝在起步之初,也都借鑒參考了九十年代的港台綜藝。
譬如《快樂大本營》,就是龍丹妮在觀看大量港台綜藝後,做出創下高收視的《幸運3721》而啟發促成。
若将香港流行文化帶來的變革悉數列舉,别說幾千字文章,一本書也未必書寫得盡。
它不止發生在文娛産業,更滲透在一代甚至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圖源 | 電影《站台》
由此便不難想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北上港星的待遇都是極好甚至高于内娛一線藝人的。
劉曉慶曾爆料,當年在《垂簾聽政》劇組,内地演員吃饅頭配鹹菜,香港演員不僅雞鴨魚肉全有,還配備專享餐車。
圖源|《歌聲傳奇》
夥食如此,片酬的差距便可想而知。
九十年代初,TVB演員湯鎮宗北上拍《外來妹》,女一陳小藝拿200元片酬(單集),他卻翻了百倍,享受全組最高待遇。
圖源|《魯豫有約》,導演表示這價在北上港星裡還算很便宜
要知道,當年湯鎮宗在TVB多數給人做配,并非一線演員。
但來到内地,待遇堪比一線。
如此看來,港星北上不可不謂是待遇高,門檻還低。
過去,内地明星要奮鬥多年,才有資格站上春晚舞台。
港星來了即上春晚,就怕你不來。
千禧年春晚,謝霆鋒不過出道五年,才22歲
此等好事,從八十年代持續到十年前。
佘詩曼曾向媒體透露,她11年前後在内地拍三部戲的片酬,加起來比她過去在TVB近十年的收入還多。
王祖藍原本在香港發展不順,北上幾年後,便能回港購置千萬豪宅。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港星的好時候已經一去不複返。
曾有港媒統計,香港在05年發行的實體唱片,總銷量僅200萬張,本地銷售額下滑至7億港币。
這一數據,不到香港唱片業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港娛的氣數,大概在那時已去七成。
不承想三年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又再雪上加霜,港娛遭受重創,港星命途飄搖。
那前後幾年時間,正是港星北上的第二波熱潮。
如前文所說,那時即便在港娛墊底的明星,北上後通常也能迎來事業轉機。
譬如劉恺威。
出道曾受TVB力捧,奈何在香港一直不紅。
圖源 | 《最佳男主角》
轉戰内娛後,不僅片酬翻倍,收獲一個頂流前妻。
還與霍建華、鐘漢良齊名,被稱作言情劇的半壁江山。
更為典型的是陳偉霆。
北上之前,他在港娛可說是糊咖一枚。
參加選秀以組合Sun Boy'z出道,唱歌無人在意;單飛後跨界電影,拿到手的資源也不差,但就是甩不掉被嘲的命;
和阿Sa高調戀愛,還被港人痛罵"軟飯男"。
但他北上之後,第一部戲《古劍奇譚》便搭上楊幂迅速走紅,至今仍是内娛當紅炸子雞。
香港人瞧不上他,但他卻是香港最後一個北上成功的演員。
放到現在,這樣的翻身奇迹恐怕很難再有。
曾把令狐沖演活的呂頌賢,出道便做男主,是九十年代香港最紅小生之一。
圖源 | 《笑傲江湖》
北上後唯一出圈的角色,還是15年《烈日灼心》的配角男同David。
但并非是因觀衆認出了他,而是他在片中和鄧超有大尺度"肉搏"激情戲。
呂頌賢不止一次在采訪中透露,如今港星在内娛很難接到主角邀約,有的甚至無戲可拍。
一來市場飽和,内娛不缺人;
二來片方顧慮,讓香港演員出演内地角色,觀衆會跳戲。
翻譯得再直白一點:
随着這些年内娛崛起,主導市場的年輕觀衆也對港娛認知愈發模糊,加上某些不可言說的政治因素,港星在内娛的市場号召力已不比内地明星。
在06年《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甯浩成為内地第四位億元票房導演之前,在内地商業片中擔綱主角的,多半是港台演員。
張藝謀《英雄》、馮小剛《天下無賊》、陳凱歌《無極》
但在此之後,越來越多内地演員拿回番位。
演變至今,往日情形已徹底翻轉。
2022年影人票房榜,男女主演TOP5均無港台演員,圖源 | 貓眼
北上港星們都去哪了?
即便輝煌不再,當然還是有梯隊之分。
就像成龍在《無限超越班》的定位,如他這般有過往成就傍身的港娛前輩,雖置身幻變中,又仿若置身事外,幾乎不受波及。
而穩坐一番和做綜藝常駐嘉賓,是比他咖位低些的一線港星才有的際遇。
往下絕大多數人,就像呂頌賢,事業重心已轉至網大、經商和帶貨直播間。
且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如今的網大和直播間,還真是港星雲集,宛如港娛全盛時期的一道小小縮影。
苑瓊丹在《唐伯虎點秋香2019》複現石榴姐;
羅家英在《孫悟空大戰盤絲洞》再做唐僧;
錢小豪更甚,近兩年不是在這鬥法,就是在那驅魔,出演網大多達10部以上。
但最早進軍網大的另有其人,是"虛竹"樊少皇、"段譽"陳浩民和"六師弟"林子聰。
17年《鬥戰勝佛》
這些老牌港星随港娛式微而沒落,北上後出路也不多,兜兜轉轉,都被擠進了邊緣賽道。
阿嬌近年也接演多部擦邊球題材,成為網大專業戶之一,圖源|《封神:妲己》
但似乎他們也很難靠此安身。
有商家斥資51萬請陳小春和某網紅帶貨,4場直播僅賣出5000元。
李國麟換上鸠摩智戲服賣茶葉,吆喝八小時,最終隻有200元交易額。
加上近年受衆地域口味分化,港星北上非但不好賺,還極易兩邊不讨好。
一方面,内地觀衆對港星遠比從前嚴苛。
先不看港星業務能力,關鍵得背景幹淨、立場堅定。
若是說不來一口順溜普通話,還分分鐘可能被批态度有問題(不知是否有人記得,曾幾何時,港普還是内娛一大流量密碼)。
另一方面,北上港星多數會在原來的圈子人氣下滑。
過去,楊千嬅在港開唱幾乎一票難求。
近年轉戰内娛後,2022年底的兩場香港演唱會到開唱前一周仍未售罄。
Supper Moment曾兩次奪得叱咤樂壇組合金獎(播放數據);
連續四年拿下該頒獎禮"我最喜愛的組合"大獎(觀衆票選,蟬聯次數僅次Beyond),一度是10年代香港最當紅樂隊之一。
但北上巡演後,被港人罵"搖滾叛徒",已連續四年從"我最喜愛"入圍名單消失。
Supper Moment曾拍片回應"指控"
如今對港星而言,北上更像一條單行道。
風險,比機遇更多。
一旦出發,可能被香港市場唾棄;但前方,也未必會是康莊大道。
他們的出路,究竟在哪?
對港星而言,北上莫不過是擴充市場,求得多一條生路。
既然隻為生計,他們更多隻當自己是異鄉人,人雖在這活動,根卻紮在來處。
反過來,内娛同樣隻當他們是外來客。
雙方共同訴求唯有一個:互相成就與增值。
這就像外來務工人員和原住民的關系,合常理,可理解。
但由此帶來的積疾是,雙方關系純粹由利益驅使,很難談得上深度交融。
且既然意圖是功利的,手段自然讨巧,過程自然求快。
而讓港星在内娛就業最為低成本的方式是什麼?
仰仗内地人的香港情結,炒冷飯、賣情懷。
别說無奈被擠進網大和直播間的港星們,幾乎每一個自第二波熱潮後北上的港星,都逃不過演繹舊角色、重唱舊經典。
李若彤在抖音重現小龍女
13年《我是歌手》,黃貫中首唱曲目《海闊天空》。
第二期翻唱,選曲仍是九十年代經典《吻别》。
來到《歌手2019》,狀況甚至更糟。
許靖韻半程踢館,總共上台表演三次,但兩次選曲都是老歌:《獻世》《夢伴》。
她甚至沒唱一首自己的歌。
乍眼看來,賣情懷的确能在最短時間内與觀衆産生共鳴。
但值得懷疑的是:
在内地觀衆已經更新叠代,多數人因信息不暢通、語言文化差異而對香港流行文化已經不了解的情況下,它還能在多大程度上奏效?
而影視、綜藝等載體,乃至港星本人,作為文化流動的一扇重要窗口,該做的不應是帶來新風、減少信息壁壘、連接彼此嗎?
唱自己的歌,演新一代的精神面貌。
而不是一味揪着情意結消費榨取,把過往美好的回憶打成死結。
可看看如今現狀,内地觀衆吃到的還是同一碗冷飯。
去年《聲生不息》,一檔專為粵語歌打造的音綜,定位卻是經典傳唱。
即便有香港新生代歌手加入,唱的仍是十年乃至三十年前的經典曲目。
從節目第一期出圈的新人曾比特,曾憑《我不如》在香港拿下叱咤生力軍銅獎,但節目12期錄下來,他都未能演唱自己這首成名曲。
觀衆隻記得翻唱經典的曾比特,而不知他有什麼作品。
翻唱林志美84年作品《初戀》
當他幾個月後出現在《披哥》,已經沒多少人在意,走紅如同昙花一現。
而在《無限超越班》大賣港劇情懷之前,去年中《開播!情景喜劇》就請來TVB演員扮發哥、重演《上海灘》。
末了,一群人集體賣慘,淚訴自己多麼敬業與不易。
作為一個被香港流行文化滋養長大,始終對港娛動向保持關注的老港迷,如上畫面真是讓飄三分痛心、七分無語凝噎。
而我最不願見到的,是《無限超越班》這類缺德綜藝。
相比以往隻會拿港星炒冷飯,它提出以TVB老戲骨扶持内娛新演員,算是一次融合新嘗試。
但它放着核心問題不答——
為什麼内娛要靠TVB?這套模式優勢在哪,又該如何本土化?
——反倒搞些幺蛾子操作,玩拉踩引戰,以實現黑紅。
節目态度和設置都有很大毛病。
譬如面試要求說粵語,港星薛凱琪卻不必說,隻拍内地學員出醜被導師笑話。
加上導師們一個個青面獠牙的嘴臉:
爾冬升黑面;
吳鎮宇嘲諷新人;
惠英紅暴怒。
而當學員演技拙劣,他們又未給出實質性建議,隻在一旁打雞血和感情牌。
甚至找了個空檔給許紹雄頒獎,不斷重提港片輝煌舊事。
最為離譜的是,選人環節張可頤無論如何都不要趙櫻子,硬選韓雪(非學員),她的理由是:
我是從一個精彩的表演去出發
說好的扶持新人呢?
可還記得節目的初衷?
以上種種,給人觀感便更像是港娛前輩抱團打壓内娛後輩。
鑒于節目主要受衆為内地觀衆,帶來的無疑是被冒犯的不适感。
節目把流量賺得盆滿缽滿,播完拍拍屁股就走人,它所消費的香港流行文化可就無端遭了殃。
說到底,如果出路有朝一日被堵死。
環境誠然是重要原因,但也是這些北上港星和内娛合力糟踐的結果。
你看把小衆文化帶出圈層、讓圈内人成功"再就業"的《樂隊的夏天》《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從來都是低姿态,懂得"搞區别化隻會畫地為牢,向外尋求共鳴才能開路"的道理。
這次唯一憑《無限超越班》圈粉的導師車保羅,不就如此嗎?
選人環節沒人願去他那組,他便把《鹿鼎記》的故事和優勢一一為年輕人介紹。
毫不擺譜端架子。
推廣自身文化的态度和方式,得像這才對。
更遑論,如今港娛式微已是無可争辯的事實。
并非是它産出的作品大不如前。
而是,分衆時代決定了市場土壤不再适合盛産巨星,更适合多元發展。
但就像前文所說,由于信息差等種種原因,港娛現狀并不被内地觀衆了解。
内娛也未有一個平台打破壁壘,反倒是一堆影視綜在炒冷飯、惡性消費,不斷加劇溝壑和矛盾。
這也意味着,如今處在主動地位的不再是港星,而是觀衆。
北上港星要想在新世界尋出路,必先解開過往的咒結。
别再躺在思維舒适區内想當然。
同樣,這也是内娛該補的課,必修的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