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國産愛情劇火了,豆瓣 8.3,幾乎全網都在誇。
有人大贊:接地氣、不尴尬,是愛情本來的樣子。
還有人說:居然有媽媽能對女兒說出 " 别談戀愛,别結婚,别要孩子 " 這種話,這劇就可以被吹爆了!
因爲這劇還上了央視,于是又有人說,這是央視暗示姐姐們:老男人不行,去撲弟弟吧。
烏鴉慕名前往觀看,我想說點不一樣的:
《愛情而已》
《愛情而已》的故事并不複雜,它講的是一對姐弟戀。
32 歲的梁友安,是某運動品牌公司總裁特助。
每天處理各種瑣碎雜事、突發情況,應付上司的各種要求,24 小時待命,又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成長,梁永安早就想轉崗了,偏偏上司不放人 …
22 歲的宋三川,是一名羽毛球運動員。
碰巧梁友安的公司要找一個羽壇新人,培養成品牌代言人,就選中了宋三川所在的羽毛球隊。
當然了,公司選中的代言人,并不是宋三川,而是隊裏成績最好的選手,金翌。
但說宋三川不如金翌,也不公道。
宋三川是天賦型選手,一度是隊裏最強的,但不知道從哪天開始,每次打到 18 平,他就敗下陣來 …
遭遇職場瓶頸的梁友安,碰上了坐冷闆凳的宋三川 …
從此,兩個人開啓了職業生涯的全新探索,共同打造一個職業俱樂部。
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獲了愛情 …
國産劇《愛情而已》拿下豆瓣 8.3 分,不完全是粉絲無腦吹。
相較于大量國産言情劇裏的廉價工業糖,這部劇确實相當程度地考慮了觀衆的感受。
比起隔壁《轉角遇到愛》那種不管觀衆死活的油膩,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
沒有莫名其妙的一見鍾情,沒有一言不合就親到一起,沒有霸總壁咚,也沒有冷面女總裁,更沒有全員年薪百萬,住大别墅,開豪華遊艇 …
特别是打工人陷入職場困境的部分,非常寫實。
正如網友所說,梁友安飾演者周雨彤,是國産劇女演員當中,爲數不多的,像是正經上過班的。
然而,說它質量有多高,倒也未必,還是那句,全靠同行襯托。
廣大國産劇嚴重拉低了行業标準,這部劇隻是做得好一些,沒有踩到觀衆的雷區罷了。
但要誇它呈現了 " 愛情本來的樣子 ",那是誤會大了 …
在烏鴉看來,這部劇職場部分的細節比較真實,反而更加凸顯了愛情部分的不真實。
最大的問題是,梁友安這樣的女生,我們身邊見得多了,但宋三川這樣的男生,現實中幾乎不存在。
長得帥,身材好,業務能力杠杠的。
一開始因爲一些心理創傷,無法投入訓練。但在梁友安的幫助下,輕易就克服了(個人認爲,這是爲愛情線做的鋪墊),然後就一路開挂 …
22 歲從羽毛球選手轉成網球選手,苦練三個月,就能破發前職業球員的發球局 …
練網球和練羽毛球的,都沉默了 …
我不懂網球,這要不是劇情有 bug,那就是宋三川是天生奇才。
天才也罷了,天才還又善良,沒事就去跑馬拉松,賺的錢,都捐給了素不相識的癌症病人。
天才還天真,有少年感,能陪你玩跷跷闆;
天才還細心耐心,能夠當你的私人健身教練;
天才還有個更要命的加持:小奶狗。
姐姐被油膩男同事糾纏,他能幫着怼:這讨人嫌的長相,我躲着點長;
姐姐不吃香菜,他每次都主動幫她把香菜從碗裏摘出來;
姐姐離職,他及時趕到,義正言辭罵領導 " 無情無義 ";
姐姐失業遛狗,都能被他在公園遇到,陪着遛狗;
姐姐大晚上說肚子餓了,他立刻送外賣上門 …
就問現實中哪來這麽多偶遇?又哪來那麽多及時出現,拔刀相助?
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整天隻圍着一個人轉?
或許有觀衆要說:就是因爲現實中沒有這樣的男主,所以才要看劇裏的夢一夢。
那問題是,擁有這樣一個戀人,真的是美夢嗎?
确實,宋三川不像那些讓你多喝熱水的直男,他溫柔體貼、情緒穩定,把姐姐寵到生活無需自理的地步。
甚至後來兩人酒後亂性,姐姐不敢面對這段感情,強調隻是 " 一時沖動 ",宋三川竟隻是自我消化了一段時間,繼續不離不棄。
宋三川口口聲聲說:我希望我們的關系是平等的。
可事實就是,不平等啊!
試想如果性轉一下,一大堆人要站出來罵 " 渣男 ",說女的是 " 戀愛腦 "。
女性獨立是好事,和弟弟談戀愛也沒問題,但談出了另一種不平等,就大可不必了。
女性主義所追求的,從來不是騎到男人頭上搶奪權力,而是倡導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想要一個小奶狗無條件地寵你舔你,說句不好聽的,跟 " 東八區的哥哥們 " 的油膩意淫,沒有太大的區别。
而更關鍵的是,宋三川不隻是小奶狗這麽簡單,他不僅在生活中噓寒問暖,還能幫姐姐解決人生中的很多難題。
姐姐被欺負了,他幫姐姐出頭,姐姐工作累了,喪了,他提供情緒價值。
姐姐要盤活公司的網球俱樂部,沒人又沒錢,團隊也沒人肯聽她的。
但宋三川憑借開挂的實力,把自己卷成了俱樂部的頭牌,成爲了姐姐創業的底氣。
公司年會上,總裁讓大家玩搶凳子遊戲,誰赢了就能提要求。知道梁友安想要公司批經費,宋三川自告奮勇上場,最後險勝。
總裁問他想要什麽,他穿過人群,跑到梁友安面前,把話筒遞給了她 …
這一幕看得我腳趾摳地,這不就是改頭換面的英雄救美嗎?
敢情所謂的女性獨立自主,一個人可以解決問題,最後還是得靠男人啊,這哪裏有什麽成長?
沒有天降神人宋三川,梁友安什麽也搞不定呀。
我們都知道,真實的職場,真實的人生,從來都無法靠愛情來搭救。
而真實的親密關系,也不會有一個現成的理想對象在等着你。
愛情很難,兩個來自完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有着不同想法的個體,要在一起生活,怎麽可能容易?
而愛情珍貴的地方也在這裏:因爲我們不同,所以彼此角力,分寸必争,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加理解彼此,也願意爲對方着想,做出改變。
正如上野千鶴子所說:戀愛是談了比不談好。戀愛是追求與他人深度磨合的關系,是對他人感興趣的一種關切。
或許有人說:我看劇就是拿它來下飯的,圖個男女賞心悅目,不油膩,不會當真的。
但不可否認,影視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有一個現象是:看偶像劇太多的女生,不太容易談戀愛,因爲電視劇裏的情節跟現實差異太大。
我們大多數人都渴望親密關系,但在這個時代,似乎誰也不想做先付出的,付出更多的那一個,最方便的是,在影視劇裏,代一段甜甜的愛情。
過去流行的霸總,他無論多帥多有錢,還是會隻愛我一個 …
現在流行的小奶狗,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永遠都在默默守護 …
熒幕形象雖然不同,但都是源自相似的心理需求。
但現實是,霸總擁有更多的性資源,可能私生活亂得驚人,小奶狗也可能很幼稚,能力差,甚至還油膩,這年頭,年紀輕輕就油的,大有人在啊。
《愛情而已》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男女主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在鼓勵這段戀情,特别是女主閨蜜、男主後爸,簡直是神助攻。
這要是擱現實中,在中國,這種相差 10 歲的姐弟戀的阻力有多大?
不妨反向理解一下,電視劇裏所有的助攻,可能通通都是阻力:
雙方親友不理解,外界異樣的眼光,兩人可能存在認知的差異,可能成長無法同步 …
編劇明明可以就 " 姐弟戀 " 這一特殊的親密關系,展開一些更深層的探讨,卻選擇避重就輕(" 男主父母雙亡梗 " 真的好用),淺嘗辄止。
如果說以上這些,隻是編劇能力不夠,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硬傷,那還可以原諒,但烏鴉最擔心的是,他們就是故意要這樣編。
目的是刻意讨好女性觀衆,把女性主義當成流量密碼。
他們根本不在意真實的女性困境,隻是披着獨立女性的外衣,精打細算地去踩女性的痛點和爽點。
畢竟,比起真正關心姐弟戀面臨的現實問題,直接拍成一帆風順的爽劇甜劇,更容易讓人嗑到 CP。
比起認真描繪女主閨蜜這個單親媽媽的養娃艱辛,不如直接喊出一些金句,方便你截圖曬到網上,促進二次傳播。
比起塑造一個有血有肉,有弧光的人物,不如多打造一些有看點的小片段,方便起标題。
大家都是做媒體的,你們咋想的,我能不知道嗎?
我聽說現在國産編劇都有 KPI,但标準不是劇情是否合理,人物是否豐滿,而是能不能上熱搜,一集上幾個熱搜。
隻要會營銷,不怕沒有流量,大數據讓片方嘗到了甜頭。
所以看吧,這樣的模式如果一而再再而三成功,以後的國産劇裏,可能再也看不到複雜的人性,隻剩下政治正确的紙片人,因爲安全又讨好。
可能再也看不到讓人驚喜的創意,意料之外的表達,因爲那都要冒風險,剩下的全是套路,全是算計。
最後吃虧的,就是我們這些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