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國産劇翻拍經典的環節,一向讓人心裏七上八下。
難得,去年《人世間》,今年《三體》,均以守望年初的姿态開了好頭。
最近,以路遙成名作《人生》爲藍本的電視劇《人生之路》正式上線,卻再次掀起軒然大波。
主演,陳曉 + 李沁,代表作多以偶像劇見長。
前者,說一句古裝天花闆不過分,這次塑造農村小夥高加林算是拓寬事業邊界。
後者,出演過《白鹿原》的田小娥,但年代背景與人物屬性同《人生之路》裏的劉巧珍大相徑庭。
毀譽參半的選角,隻是決定劇作品相的一個環扣。
要問,整部劇水準如何?十點君還得細說——
單看主創班底,就是卯足勁要得獎的配置。
導演閻建鋼,拿過飛天、金鷹,多次提名白玉蘭。
編劇之一,楊筱豔,既參與了《山海情》的創作,也是《喬家的兒女》的原著作者及編劇。
配角之中,戲骨占據半壁江山。
林永健、劉威、李光複、何賽飛、周野芒、郭凱敏、黃梅瑩 ……
主打正劇、話劇,跻身《人生之路》駕輕就熟。
首先,聊聊最直接的觀感。
故事背景,選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陝北高家村。
老演員不止穿着樸素,還集體說一口地道的方言。
但同爲村民,高加林(陳曉 飾)與劉巧珍(李沁 飾)全程操着一口普通話,難免實格格不入。
對白風格未能統一,直接導緻兩輩人在交流時,深一腳淺一腳地出戲。
這次,路遙經典作品《人生》被搬上熒幕,各處表述存在分歧:
有說《人生之路》是改編,也有說是部分取材,但無論如何都要從原著溯源。
目前來看,陳曉的外型是貼合的。
" 高鼻梁,大花眼,兩道劍眉特别耐看。"
但李沁的妝造有些矯枉過正,與原書南轅北轍。
" 劉巧珍看起來根本不像個農村姑娘,漂亮不必說,裝束既不土氣,也不俗氣。"
宣傳照有濾鏡加持,觀感尚可。
轉而看向劇中,李沁爲塑造角色,改頭換面地塗黑皮膚,态度倒是值得肯定。但,這也在無形中加重了亮白牙貼面的突兀。此處,不是說陝北老百姓的牙齒不可以白,而是觀衆能一眼辨别出這是脫離角色的白。
接下來,再看看原作的意義與改編後的問題。小說撷取主人公高加林往返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圓夢碎夢的一段人生經曆,沉澱出深刻的人生況味。原載于巴金、靳以創立的大型文學雙月刊《收獲》,榮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後在 2018 年,入選"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
具體有多大影響力?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說:
" 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 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導演賈樟柯說:
"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上中學的孩子。這麽多年,我看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影響,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豆瓣顯示《人生之路》共計 37 集,是原著中篇小說無法支撐的體量,無疑要做情節上的延伸與擴充。
但就如此鞭辟入裏的傳世名篇來講,改編每個細節都應當仔細斟酌。
既要尊重作者的創作初衷,也要同步平衡書粉和劇粉的體驗。
所以很難理解,編劇團隊爲什麽有勇氣将它改得面目全非。
原著中的困境是,男主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職位,被大隊書記高明樓通過 " 走後門 " 的方式換給了自己的兒子高三星,使得高加林被迫回歸土地。
這種設定,與後期轉折形成一個帶有嘲谑意味的呼應:高加林自己也吃到了 " 走後門 " 的甜頭,卻因爲一個關鍵選擇被打回原形。
現在反觀劇中,高加林遭受的挫折變成了表面上的高考落榜、實際上的被偷走人生。
村支書高明樓悄悄截下了的高加林的錄取通知書,并讓自己的兒子高雙星冒名頂替。
這直接導緻,目前擁有正向人設的高加林,很難完成經曆的閉環,即冒名頂替别人。
前兩集進行大篇幅渲染,高加林積極備戰高考,并在預考中奪得第一。
緻力于強化高加林的優秀屬性,編劇特爲接下來的高考設置諸多極端前提,以至降低結果的合理性。
教育局教育股股長憤怒地控訴,整個縣連續五年高考錄取率爲零。
縣長特别接見今年預考前十名同學,再次對高加林的表現給予肯定。
正式高考時,數學考題難度遠超預期,造成一種罕見的局面。
最後,遠近馳名的高考狀元高加林 " 落榜 ";與之報考同校、預考第二十五名的高雙星卻 " 被錄取 "。
作爲整個縣破天荒的頭等大事,即便沒人幫高加林過問成績出入,也沒人想看高雙星的錄取通知書?
高明樓父子偷天換日過于順利,讓十點君存疑。
爲了安撫高加林,高明樓特别安排他做了民辦教師。
看起來與原著殊途同歸,但兩種境遇下的心理預期卻截然不同。
書裏的高加林,舍不得教師身份,更多是将它視作人生進階的跳闆。
雖然這幾年當民辦教師,但這個職業對他來說還是充滿希望的。幾年以後,通過考試,他或許會轉爲正式的國家教師。到那時,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認爲更好的工作。
這種心理,也爲他後來放棄與村花劉巧珍的愛情、選擇與城裏姑娘黃亞萍牽手,埋下伏筆。
但看回劇裏,高加林承接教師職務,滿心将教書育人作爲己任,甚至關注貧困兒童的上學問題。
人性的閃光點多了,故事的味道也就變了。
編劇有意将高加林與高雙星設置成一支對照組。
前者蟄伏在高家村,繼續以不屈的意志走好每一步路;
後者遠在上海浦江學院,依然要時時應對 " 正版高加林 " 對他造成的生活震蕩。
劇作保留了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慕,同時爲高雙星安排了不經推敲的邂逅。
同學們席間熱烈辯論、順勢逃單;萍水相逢的原創角色陳秀禮(郭曉婷 飾)主動幫忙結賬。
伴随着高加林名頭的加持,高雙星獲得了陳秀禮的欽慕與敬仰。
但這種知交關系,本身根植于兩種人生的錯位、一個不可挽回的謬誤。
本劇官博對人物後續的行爲解讀,也讓十點君陷入深深困惑。
高雙星在工地改回本名,是因爲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而返回上海浦江學院,他縱然在陳秀禮的鞭策下順利出版文章,也依然過着原本屬于高加林的人生。
更奇怪的是,高雙星與陳秀禮的悲劇邂逅,被描述爲 " 相識于意外,相知于理想 "。
十點君以爲,陳秀禮對高雙星生發的所有情感都來源于一個巨大的騙局,這并不值得鼓勵。
對比原著,劇中人物及其經曆已重作解構,精神内核也完全翻新。
故事隻保留了人名與基本人物關系,内容經過大量加工,幾乎看不出原書的影子。
十點君有些擔心,這所謂人生之路,是高加林與高雙星紮實走好當下每一步、是高加林在實現自我價值之後與過去和解。
那便真的是對經典的曲解和亵渎了。
文字與影像存在距離,适當改編是有必要,但要拿捏好改編的度。
導演吳天明曾在 1984 年翻拍過電影版《人生》,正契合原著體量,也幾乎做到了一比一還原。
片中有一個細節,相較原著做出更戳心的改動。
目不識丁的劉巧珍,悄悄拜托正在上學的妹妹劉巧玲教自己認字。
她那麽愛高加林,盡管吃了沒文化的虧,也總歸想要通過努力拉近彼此的距離。
但此時,高加林正要與劉巧珍分手。
這種服從故事前提、契合人物動機的細小調整,可以深化劉巧珍的細膩、高加林的薄情。
反觀電視劇版大刀闊斧的改編力道,俨然在創作一部原創故事。
那些左右爲難的選擇、幡然醒悟的懊悔,截至已播内容,還沒看出切口。
那些經過粉飾和修正的角色,也丢失了書中人物的複雜與鮮活。
著名作家柳青,曾在長篇巨著《創業史》中提到一句話,剛好響應了高加林人生中幾個關鍵轉折。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别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而今,那最能凸顯道路轉折、人生起落的緊要的幾步,還能走得沉重且令人動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