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呂雅甯
編輯 | 蘇建勳
發明了「快時尚」概念的歐洲,現正向「慢時尚」360 度大轉彎。
5 月 26 日,巴黎、都柏林、斯特拉斯堡等歐洲 30 多個城市的市長和代表簽署名爲「ChangeNow」的慢時尚宣言,旨在減少快時尚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
該宣言中,各方承諾提高公衆對快時尚環境影響的認知,通過降低租金、贈款和貸款等模式爲慢時尚企業家提供财政支持等,使時尚産業更加尊重環境,還要創造更多本地就業機會。
"快時尚和環保根本毫不沾邊。" 這是被很多環保人士诟病的一個點。
有些快時尚品牌甚至可以在每一年内分成 52 個 " 微季 ",每周都有新款式上市,讓顧客盡快買到更多的衣服,這也意味着産品不僅材料、工藝方面的管理會更粗放,積壓的産品庫存也會被大量廢棄,産生垃圾污染。
據外媒報道,英國快時尚品牌 Topshop 甚至每周在其網站上發布近 400 種新款樣式。
快時尚品牌 Zara 曾宣布在 2025 年實現全面采用可持續面料,然而卻受到尖銳質疑:一個每年生産 4.5 億件單品、創造大量廢棄衣物垃圾的品牌,轉型後又能有什麽不同?
H&M 曾推出環保系列 "Conscious Exclusive",因未能提供詳細的環境影響信息,涉嫌誤導性宣傳,被荷蘭市場監管機構調查。
快時尚品牌用不斷出新的流行款式和誘人折扣吸引消費者,以至于消費者幾乎沒有時間思考,這種消費速度是否會對地球造成負面影響。
智利沙漠,大量快時尚品牌的廢棄衣物堆積成山。圖源:Insider
更嚴格的批評也蔓延到整個時尚行業。
在今年巴黎時裝周的某場走秀上,甚至有氣候活動家沖上秀場,用橫幅尖銳地打出 "過度消費 = 滅絕" 的口号,譴責時尚行業對于環境的影響。
當快時尚産品頻頻受到批評和抵制,消費品領域開始掀起一陣環保風,「可持續時尚」正在成爲一種新趨勢。依托新材料的開發應用,制造工藝的叠代升級,消費品企業開始在可持續領域中探索更多空間。
從天然環保的有機面料、環保粘纖材質、可回收和生物基材料等方面轉型,是時尚品牌的常見綠色轉型路徑。
36 碳發現,盡管時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共識,但可持續時尚仍是小衆市場。新材料、新技術的推廣程度、産品綠色溢價、消費者接受程度仍是衆多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當品牌向上溯源新材料
材料可持續 + 技術可支持,是消費産品實現可持續轉型的關鍵。
特别對于鞋服品牌,常常因爲産品制造環節的高額排放,被指責不夠環保。
據悉,鞋服行業是僅次于石油化工的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預測顯示,2030 年世界人口增長到 85 億時,鞋服行業将超過石油化工業而成爲世界最大的污染源。
但是鞋服作爲國民剛需性産業,消費受衆覆蓋到社會中的每個人,這也就使得市場需求和環境問題的矛盾尤爲突出。
據麥肯錫《2022 時尚行業白皮書》統計,服裝行業占我國主要消費品行業碳排放量的 1/4,能源消耗占我國主要消費品行業的 40%,而其中 70% 的排放來自能源消耗密集的産業鏈上遊,尤其是在面料生産、制備和加工環節。
全球鞋服行業的上遊碳排放占其價值鏈的 71%。圖源:麥肯錫
因此,當可持續之風刮向鞋服産業,從新材料、新技術端實現轉型也成爲必經之舉。
例如,海藻、玉米、蘑菇……這些常常在餐桌上見到的食材,正搖身變爲衣服和鞋子。在食用價值之外,還能被制成生物基材料。
以海藻爲例,從海藻中提取的海藻酸鈉可以制成海藻纖維。如今已經成爲可以替代傳統塑料的新型材料,可以被廣泛應用于衛生護理、服裝紡織品等行業。
5 月 19 日,内衣品牌愛慕股份與青島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源海新材 ")建立戰略合作,利用海藻纖維爲原料,研發具有天然抑菌、防螨、舒适、健康、環保等多種功能爲一體的國際高端海洋内衣。
源海新材董事王海甯向 36 碳表示,種植海藻不僅不需要農藥,生長速度快,而且在同等面積的養殖場地上,海藻纖維的産量也比普通棉花更高,1 畝海域養殖海帶所産出的纖維,大約相當于 5-7 畝棉田的纖維産量,大大節省耕地面積。
" 海藻纖維的纖維強度達到 2.6cN/dtex(重量比強度)以上,這意味着已經超過棉纖維強度,可混紡制備織物。現在服裝産業競争激烈,都在拼産品性能、環保優勢,海藻纖維算是一個不錯的添加材料。" 他談到。
生物基材料的市場空間想象力是無限的,可以說所有傳統石油基材料的應用場景,都可以被生物基材料所替代。
源海新材研發的紡織服裝用海藻纖維。圖源:企業官網
從終端品牌企業來看,各家大企業也開始向綠色生産工藝轉型。
耐克曆時 5 年研發出創新平台 Nike Forward,與傳統的針織或梭織工藝不同,Nike Forward 以針刺工藝取代了過往繁複的紡紗、編織、切割、縫制等制作流程,将纖維直接變成織物,簡化了将生産原料轉化爲服裝面料的過程。
更精簡的工藝步驟意味着更少的能源消耗,在材料密度方面,Nike Forward 較于傳統針織絨布更輕,其碳排放量會大幅少于傳統起絨面料。
有 " 時尚之母 "" 西太後 " 之稱的英國服裝設計師 Vivienne Westwood 曾提出:"Buy less, buy better and make it last.(少買、買更好的、用持久點)"。
特别在後疫情時代,以年輕人爲代表的新一代消費者更加關注健康、環境議題,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強烈責任感。疊加各類創新技術的應用,更多的消費品牌開始走上商業增長與綠色可持續共生之路。
仍小衆的市場,更嚴格的消費者
盡管綠色轉型方法論衆多,但對于消費品牌來講仍然知易行難。
首先,技術創新帶來的成本上升就是擺在眼前的第一道坎。
例如服裝生産商在采用新材料時需要新建産線,原料、工藝、供應鏈等很多環節都要改變,企業出于成本考慮往往不會大規模替換傳統材料。
談及海藻纖維新材料在推廣中的痛點,源海新材董事王海甯表示:" 以海藻纖維爲例,目前處于産業化初期,大家對來自海洋的多功能材料認識不足,當前産量還不夠大,價格還比較高,特别是在競争激烈、價格敏感的服裝行業,很多服裝品牌會較爲謹慎,比如爲了提高産品抑菌、防黴舒适功能選擇添加 10% 左右的海藻纖維成分,成本增加不大,屬于服裝企業的接受範圍内。
爲了提高産品性能,我們希望能夠将這一比例提升至 15%-20%,随着應用越來越廣泛和規模化生産,海藻纖維的産能釋放指日可待。"
耐克曾向 36 碳表示,從商業角度來講,新技術的應用永遠涉及規模化與成本的問題,這需要行業頭部公司,利用資源優勢先将這件事做到規模化,實現成本可控,才能真正從環保和商業角度都實現可持續性。
耐克推出一體化鞋盒,将鞋盒與快遞箱合二爲一,直接減少 50% 紙質材料使用。圖源:耐克
企業綠色轉型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當下已然進入一個拼産品性能的時期。
例如曾經因爲産品性能太低而備受質疑的紙吸管,雖然起到了代替塑料吸管的作用,但因爲某些紙吸管質地不夠堅固、容易破裂等問題,不少産品已被市場淘汰。
另外,創新成本上升帶來的溢價大多會體現在産品價格中,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也是必須要納入考量的因素。
36 碳發現,市面上很多标有 " 綠色、天然、環境友好 " 等标簽的産品,都在價格維度上存在溢價,即業内常常提到的「綠色溢價」現象,并非所有消費者都能接受。
蘭精纖維中國區市場負責人李琦談到:"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消費者是願意爲可持續産品買單 10%-20% 的溢價。但是對于大部分的消費者而言,可能還需要價值觀上的改變,需要更具透明度的供應鏈産品信息,讓他們了解到所接觸的消費品是否真正屬于綠色商品。"
環境友好型理念可以打動新一代消費者,但消費者也在變得更加理智。
MSC 咨詢創始人譚亞幸向 36 碳表示:" 綠色溢價的關鍵在于能否真的驅動技術變革與理念提升。消費者會因爲綜合性因素而買單,而非單純概念層面的綠色産品。對于功能性不足,甚至涉嫌漂綠的綠色概念産品,則有價無市。"
今年 3 月,歐盟就推出打擊漂綠廣告和标簽的新草案,企業如果無法提供證據來支持其環保聲明,就會受到 " 勸阻性 " 制裁。
" 很多人都見過用塑料瓶做的 T 恤,這很棒。不幸的是,通常隻有 1% 甚至更少的材料是由回收瓶制成的。我們在歐洲市場上看到的大部分說法都是不充分的、誤導性的,甚至毫無根據。" 歐盟委員會環境專員曾表示。
業内人士認爲,這類案例的最終目的都是引導新的消費行爲。相比讓廢棄塑料瓶重新制成原始塑料,或者重新罐裝循環使用,生産新衣所帶來的碳排放甚至更大。
對于所有主打全生命周期的循環使用綠色産品,如果産品最終沒有進入回收系統,仍然被廢棄,這件事依舊無法完成閉環,而回收則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
"綠色并非是否命題,而是程度問題,綠色産品會更 " 卷 ",消費者也會更嚴格。" 譚亞幸談到。
當新材料的技術路徑已然明确後,如何保證産品全生命周期的環保屬性,以及如何面向更理智的消費者做好溝通,同樣需要被關注。
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企業自身,而是成爲政策制定方、消費者、産業鏈上下遊等多方共同發力的方向,是一條前景廣闊但仍舊道阻且長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