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認爲," 虎 " 式重型坦克是納粹德國裝甲部隊的精銳武器。
這種坦克擁有厚重的裝甲、當時最出色的火炮之一,以及絕大多數同類坦克無法安裝的許多先進設備。然而,作爲一款重型坦克而言,複雜設計在某些情況下顯得不切實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懸挂系統。
" 虎 " 式重型坦克的重疊負重輪設計非常巧妙,但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四排重疊負重輪可以将坦克的重量完美分布在履帶上,提高了越野能力。
另一方面,維護這樣複雜的重疊負重輪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在戰争條件下是不可接受的。比如要更換内側的負重輪(紅色),需要拆掉大量的負重輪(黃色)。
盡管在理論上," 虎 " 式重型坦克的重疊負重輪具有越野優勢,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由于它的戰鬥全重達到 56 噸,仍然會陷入泥濘中。爲了解決 " 虎 " 式重型坦克的技術問題,先後兩次簡化了懸挂系統。
第一次是在 1944 年," 虎 E" 重型坦克采用了 " 虎王 " 的負重輪,并簡化了負重輪的排列方式,負重輪改爲三排,這樣更換内側負重輪時,操作可以簡單一些。
第二次簡化就是 " 虎王 " 重型坦克,盡管同樣采用重疊負重輪設計,但負重輪爲雙排。這樣在更換内側負重輪時,隻需要拆下兩個相鄰的外側負重輪。經過簡化後的懸挂系統,在保持機動性的前提下,讓後勤維護工作變得更加輕松。但是,前提是 " 虎王 " 能夠與 " 虎 " 式重型坦克保持相同的重量……
根據規定,在鐵路運輸時," 虎 " 式重型坦克需要更換較窄的運輸履帶,爲此,還需要拆卸兩排負重輪。抵達目的地後,坦克駛下平闆列車,再裝上負重輪,換上寬的标準履帶。
由于這個過程費時費力,前線德軍部隊并沒有嚴格遵守。通常會以 " 短途運輸 " 爲由,不更換運輸履帶就直接将 " 虎 " 式重型坦克開上列車。這張照片就反映了這種情況,可以看到坦克安裝的是标準履帶,而運輸履帶就在平闆列車上放着。
在正常情況下," 虎 " 式重型坦克的負重輪很少被拆除,因爲這會影響到機動性。但是,有作戰經驗的保障人員會拆掉 " 虎 " 式坦克第一排最外側的負重輪,因爲這個負重輪與主動輪有重疊,并且間距比較小。如果有污垢的話,在低溫環境會凍結,可能會讓這輛坦克無法行動。
在 " 虎 E" 重型坦克上,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第一排負重輪距離主動輪的距離盡可能遠。
" 虎王 " 重型坦克也沒有出現第一排負重輪與主動輪凍在一起的問題,負重輪的數量和排數的減少,确實讓整個坦克的可靠性有所提升。
盡管重疊負重輪存在不少弊端,但納粹德國的工程師勇敢地将這種設計堅持到第三帝國的末日。即便是被稱爲 " 末日戰車 " 的 E 系列中,從 E-10、E-25 坦克殲擊車,到 E-50 中型坦克(如圖),再到 E-75 重型坦克、E-100 超重型坦克,都堅持了重疊負重輪設計。
E 系列所有的設計都将采用一對重疊負重輪的平衡懸挂,負重輪通過一對短扭杆控制。整個平衡懸挂組件安裝在車體外部,可以讓車體制造更加簡單。
可以說,E 系列的平衡式懸挂是重疊負重輪設計的最終形态,由于并沒有大規模生産裝備,所以無法暴露出存在的技術問題。隻能說理論上很完美,但無法得到驗證。
總之," 虎 " 式重型坦克确實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裝甲技術,但它的懸挂系統确實是一個短闆。此後,德國工程師多次嘗試進行改進,但是由于無法徹底抛棄重疊負重輪的設計,始終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教育我們,如果技術難題難以解決,那麽最好另起爐竈。
爲了保證主号封禁期間可以接收内容,請大家同時關注以下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