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全球上映第二天,
豆瓣開分 8.8,
爛番茄新鮮度 90%,
從衆人嫌被罵芭比粉熒光綠 " 辣眼睛 ",
到現在觀衆給院線打電話要求增加排片,
《芭比》僅用一場首映讓口碑逆轉!
其實不意外,
《芭比》的導演是《小婦人》
《伯德小姐》的導演格蕾塔 · 葛韋格。
但!是!吃驚吧?
一個慣于展現獨立甚至是反叛女性的導演,
該如何呈現芭比這個貼滿各異标簽的商業 IP?
印象裏的芭比娃娃幾乎是性感女性形象模版,
上圍傲人、蜂腰翹臀,身材絕佳、面容姣好,
永遠腳踩高跟、身着華服,
(1959 年在紐約玩具展上亮相的第一隻芭比娃娃就是泳裝形象)
她和導演以往犀利直給的風格可以說是毫無關聯,
(放一段《小婦人》經典台詞,感受一下導演以前是拍啥的)
不過也因此碰撞感十足,
讓人不得不好奇格蕾塔會怎麽拍《芭比》。
女主是瑪格特 · 羅比,
挑不出缺點的五官,笑容明朗氣質大方,
駕馭這些一比一複原的芭比造型不在話下,
也不枉費團隊在整個宣傳期請了幾十家大牌爲她定制多達 40 套的芭比套裝
" 高司令 "Ryan Gosling 扮演的芭比男友肯,
雖然造型 " 不忍直視 ",
但又确實高度貼合玩具原型設定
回到故事本身,其實叙事很簡單。
就是原本在芭比樂園過着完美生活的芭比,
突然發現自己身邊接連出現不完美事件,
比如熱水不熱了,雖說她是個假娃娃她本來感受不出溫度的;
她開始思考 " 死亡 ",但她本身是個永生娃娃她不會死;
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芭比發現自己的腳後跟落地了,
玩過芭比娃娃的家人們應該都知道,
爲了方便換鞋,芭比娃娃的腳一直都是這種非人的緊繃狀态
而且她還長了橘皮組織(脂肪堆積形成的正常生理現象)
身爲塑料娃娃的芭比突然開始變得像個活人了,
意識到危機的她決定前往現實世界探尋真相,
男友肯也要跟着她一起出發。
結果問題沒解決,
肯反而在現實社會學會了父權制和一系列大男子主義做派,
回到芭比世界後,給其他芭比們 " 洗腦 ",
原來的芭比總統變爲肯總統,芭比夢幻屋變成了肯的王國。
沒有了獨立工作、熱愛事業的物理學家 / 醫生芭比,
隻有在一旁心甘情願爲肯做足療、開啤酒的賢妻芭比。
肯們把握媒體(連電台放什麽歌都由肯說了算)、修改法律,
開始構建自己的 " 父權社會 ",
(肯 " 鸠占鵲巢 ",改造芭比夢幻屋)
而發現這一變化後的芭比(女主)先是崩潰,
她打算躺倒不幹,
等着美泰公司生産一個有領導力的芭比來改變這一切,
但又在朋友的鼓勵下解決了芭比世界的危機,
順帶也影響了現實生活 ……
這個因 " 不完美 " 而生發的故事,
本就是想要撕裂芭比一直以來完美的面具。
這個胸大腰細的完美娃娃長期以來,
确實爲女性設定了一個 " 不可能達到的美麗标準 ",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不合理不現實的身材比例讓她美麗動人,
也因此被投射了太多太複雜的女性标簽。
她最初的形象來自于一款情趣玩偶 " 莉莉 ",
所以在身材設計上充滿了男性凝視色彩。
但在上世紀,專爲女童設計的玩具種類極其單調且匮乏,
女孩玩的娃娃不是紙糊的就是仿照秀蘭鄧波兒的模樣做成寶寶形象,
(比如孩子們手裏拿的嬰兒形象的娃娃)
于是 " 芭比之母 " 露思 · 漢德勒執意把 " 莉莉 " 開發爲專爲女孩設計的玩偶,
希望女孩子能有一款成人形象的娃娃。
起初,芭比凹凸有緻的身體特征讓媽媽們極度排斥,
但又因爲漂亮整潔幾乎完美的形象成爲女孩們的 "WannaBe",
孩子們期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爲擁有完美曲線、多變妝容、美麗時裝的 " 芭比 "。
可要成爲這個永遠挂着精緻笑容的 " 塑料娃娃 " 何嘗容易?
畢竟沒有人真的長得像芭比。
女孩們逐漸意識到 " 成爲芭比 " 背後的陷阱,
(美泰公司曾經推出過芭比 " 睡衣派對 " 組合玩具,其中有一本關于如何減肥的書背面寫着 "Don ’ t eat!",這個小玩意兒讓不少人認爲芭比其實是促使一部分人患上厭食症的工具)
芭比也一度成爲 " 胸大無腦、隻知打扮 " 的代名詞。
對于芭比本身攜帶的争議,
電影并沒有回避,
很明顯,羅比本人出演的也正是經典款(暢銷款,咱們國内小孩見得最多的那款)芭比。
劇本本身也毫不掩飾地展現了,
不僅有人喜歡芭比,也有大把大把的人讨厭芭比,
認爲芭比塑造的完美女性身材、刻闆印象戕害了衆多女性
(電影裏年輕一代很早就不再玩芭比娃娃,甚至對芭比有着很深的 " 厭惡 " 情緒)
但在這個故事裏,羅比的身材尚且不是重點,
更多的是聚焦群體性的矛盾。
在她的芭比世界裏,
生活着各種膚色、各種身材、從事着各行各業的芭比,
有醫生、律師、作家以及總統。
當然了,
這裏還有很多肯,
作爲芭比的男友,
肯深愛着芭比,
隻是連芭比也不知道,
肯除了當男朋友還會做什麽 ……
基本可以粗略地理解爲,
芭比世界裏男女地位和現實世界完全不同。
芭比世界裏,是芭比做總統、做醫生、做律師、拿諾貝爾獎,
芭比的話語權更大,聲量也更有力,
而肯存在的意義隻是被芭比多看一眼 ……
也印證了海報上那句 "芭比可以做任何事,而肯隻是肯",
以至于芭比和肯來到現實世界後,處處都覺得新奇,
也處處被 " 沖擊 "。
最典型的一幕,他倆在現實中首次亮相就是穿緊身衣滑輪滑,
長期生活在芭比世界的芭比從未遭遇過性化的審視與不懷好意的調戲,
結果慘遭鹹豬手。
她還擊了性騷擾者卻因爲暴力被逮捕
她以爲午後的建築工地是女性氣質最強的地方,
結果來到現實發現工地幹活兒的都是男人 ……
而肯則因爲來到了現實世界,
有人和他問時間就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 ……
畢竟他在芭比世界裏隻是芭比的男友,
是促銷時才能賣出去幾個的 " 男芭比 "。
他發現現實世界和芭比世界的巨大差異,
看到到處都是西裝革履的男人、男建築工人、男老闆、男總統,
他以爲在這裏自己隻要是男的,就可以做任何事。
(比如他以爲自己可以憑借性别直接上崗醫生 ……)
這些因爲身份倒置而鬧出的誤會,
荒誕、滑稽,細想起來又有些難過,
芭比以爲自己是女性力量的代表,
但是年輕女孩們認爲她是 " 女性枷鎖 " 的象征,
男性卻隻把她當作穿緊身衣的性感小妞。
影片裏也不乏拿一些社會怪象 " 開涮 ",
比如制作芭比娃娃的美泰公司,
高層卻清一水全部都是男性;
還有一被問到敏感問題就急得跳腳搬出 " 政治正确 " 言論來搪塞别人的領導,
芭比問他這裏有沒有女性管理人員,
他絞盡腦汁用 " 從 19 世紀至今,公司出過兩個女高管 " 來證明公司尊重女性,
甚至用 " 公司有超多無性别廁所 "" 我是一個母親的兒子 " 來表達自己的性别意識 ……
當肯問出 " 這裏現在抛棄父權制了麽 " 時,
男領導微妙地回答
還有在街上朝美女吹口哨甚至摸别人屁股的男人、
明明穿得夠多但因爲 " 穿得多想象空間更大 " 而被性騷擾的 " 芭比 ",
與其說是獨特辛辣的誇大與諷刺,
不如說是對社會現狀的濃縮與再現 ……
也正因此,才讓觀衆覺得《芭比》不是花架子,
而是确确實實地對性别主義進行了新的解構與诠釋,
又或者說是對權利失衡下的社會體系的一次無差别冒犯,
是對平權的一種溫和呼籲。
芭比之所以一開始受到年輕一代的抨擊,
很明顯是因爲,無論是否出于直接目的,
她确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和 " 服美役 "" 女性枷鎖 " 有着很深的聯系。
芭比世界裏那套 " 我是芭比,我就可以成爲諾貝爾獎獲得者 / 醫生 / 物理學家 ……" 的邏輯,
也是不堪一擊的。
(不然的話,肯也可以直接成爲醫生)
所以電影結尾的處理也頗有深意。
難道說,讓肯們回歸芭比的背景闆,
芭比重新獲得芭比世界的主動權,
就能假裝矛盾不存在了麽?
不,那些不合理的強加于人的标準和标簽仍舊存在,
在經曆過一次身份颠倒後,芭比和肯們該何去何從才是重點。
一直以來以芭比男友身份生存的肯們,
也需要重新面對 " 肯是誰 " 這個問題。
現實世界中的我們,
又該以何種态度面對這一切。
《芭比》并不意圖把尖銳刺向男性,
而是柔和地發出疑問,
借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戲谑方式來告知世人,
非黑即白的争論本質上是無意義的,
肯也隻是恰巧被 " 構建 " 爲芭比的男友肯而已,
肯也可以選擇柔弱,也可以沒有領導力,
就像女性隻是生而爲女性,不應該被性别所框住。
它是在鼓勵每一個活在标簽與符号下的個體去找尋自我,
肯除了貂皮大衣、馬匹和 " 芭比男友 ",
一定有其他要追尋的東西,
他本質上也不是芭比的附庸。
芭比不再是大腦空空的性感娃娃,
更不是女暴君,
呼籲女孩子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和告訴每個女人 " 任何人都可以是芭比 " 之間不沖突。
就像芭比的玩伴——現實世界中的普通職員、母親葛羅莉亞所說的那樣,
一直以來,
錯誤的從來不是在家庭與事業之間苦苦奮鬥、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女人,
錯的是強加在女性身上的多重标準與符号,
這世上,從來也不存在完美的女性,
就像沒有人長得和芭比一樣。
或許會有人說,
《芭比》對父權的解構和諷刺遠沒有想象中深刻,
甚至過于溫吞,有點軟弱,
沒有直接批判深層次的壓迫與矛盾,
但能夠用粉紅化的方式和商業利益至上的電影工業體系開一個玩笑,
(羅比不僅僅是女主角,她還是本片的制片人)
讓所有的大男主們也給芭比們做一次配角 " 肯 ",
(高司令說他第一次見到肯這個娃娃,是發現他兩個女兒的肯臉朝下躺在泥地裏旁邊還有一個爛檸檬,于是他決定接拍肯這個角色)
做一次 " 芭比背後的男人 ",
告訴全球的觀衆确實有高矮胖瘦形态不一的 " 芭比 ",
把每一個 " 芭比 " 都曾面臨過的容貌焦慮、生育壓力、家庭期望,
以及被強加于女性的過多責任袒露于世,
本身就是一次勇敢且巧妙的嘗試。
那段全網刷屏的獨白,
之所以能獲得女性群體共鳴,能讓那麽多人落淚,
也恰恰說明了,
多數女孩都過多地承擔着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我期望的重擔,
就像上野千鶴子曾經形容過的現代女性,
我們浸潤在影視劇浪漫愛的餘香中成長,
也在社會化過程中留下父權制帶來的傷痕,
捧着女前輩們交到手中的尊嚴,還有自己決定自身價值的自由,
一樣都不舍得抛棄,最後隻得東奔西跑,手足無措。
但故事,就停在這裏了麽?
我們還有寬闊的前路要走,
在痛哭和迷茫過後,發覺做不了完美芭比是什麽大不了的事麽?
完全可以做長了橘皮組織的芭比,
做不愛穿高跟鞋的芭比,
做可以活躍在任何崗位上的芭比,
可以不用做無所不能的芭比,
但一定要做愛自己的芭比。
(當然你不喜歡芭比這個 title 也可以)
那麽芭比世界裏的她們呢,
一切回歸原有秩序,
羅比扮演的芭比卻選擇從一個永生的完美的制造快樂的娃娃,
變爲了一個普通人。
或許《芭比》想要的隻是一種講述,
對于如何做好一個普通人、普通女人這個命題,
芭比似乎也給不出所有人都滿意的完美答案,
在自我意識覺醒,
抛棄一切标簽回歸 " 芭芭拉 "(芭比之母用自己女兒芭芭拉的小名芭比給這個玩偶取的名字)後,
她所做的第一件事也隻是去看婦科醫生,
(芭比和肯,都沒有性器官,都隻是一種玩具而已)
去了解她自己,去邁向有悲有喜的現實。
這應該也是導演 " 故意爲之 ",
真正的路,
還需要每個芭比自己去找尋。
最後一句,
請欣賞韓男對《芭比》的破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