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曾思怡
"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是唐代詩人孟郊金榜題名後在都城長安寫下的詩句,用來形容現在的西安再貼切不過。
連日來," 新能源汽車産量第一 "" 副省級城市 GDP 增速第一 "" 副省級城市規上工業增長率第一 " 成爲這座千年古都的新頭銜,過去幾十年被诟病 " 不大不強 " 的西安工業迎來了高光時刻。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産量 101.55 萬輛,超越第二名上海的 99 萬輛,成爲我國新能源産量第一的城市。
與此同時,2022 年西安全年地區生産總值 11486.51 億元、增長 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13.9%,兩項增速均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
多項 " 第一 " 讓西安聚焦了所有目光。這些年,西安究竟做了什麽?
西安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新能源賽道黑馬
2003 年,還在賣電池的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廠,獲得車輛生産牌照,西安埋下 " 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 的種子。
" 一方面當時秦川汽車的價格比較合适,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在政策層面也做好了配套。"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分析,當時比亞迪跨界造車是爲了多元化發展,而作爲鎳鉻電池和锂聚合電池的龍頭企業,對其後着手新能源汽車也有先天優勢。
落戶西安不久,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就提出," 比亞迪要在 2015 年成爲中國第一的汽車生産企業,在 2025 年成爲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産企業 "。彼時,業界更多地将其視爲一種營銷手段。
不到 20 年時間,比亞迪收獲了一些成績:2022 年 6 月,比亞迪 A 股市值首次突破萬億,成爲首家跻身萬億俱樂部的國産汽車品牌,在全球上市車企中排名第三,僅次于特斯拉與豐田。
乘着頭部車企的東風,西安汽車産業強勢崛起。
從數據來看,2022 年西安汽車産量達到 125.55 萬輛,同比增長 96.48%,産業産值爲 2173.12 億元。新能源汽車産量 101.55 萬輛,同比增長 277.5%,占全國份額的 14.38%,排名全國第一。
其中,西安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産量 99.5 萬輛,整車産值 1362.1 億元,可謂憑一己之力推動當地汽車産業跨過 2000 億元大關。
此前,比亞迪西安地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西安擁有比亞迪最大生産基地,且新項目也正在投産中," 随着比亞迪三期新項目的投産,一分鍾就可以造出兩輛整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西安新能源汽車産量以 3 萬輛的差距險赢上海,但從汽車産業産值來看,由于本地汽車産業集群不強、配套率底等問題,西安汽車産業産值依舊明顯弱于上海、合肥等地,延鏈、補鏈、強鏈成爲當前重點。
古都煥新顔
憑 " 新 " 出圈以前,西安向來以 " 古 " 揚名。
作爲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西安名勝古迹頗多、曆史氛圍濃厚,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 名勝古迹數量多、規模大,走在城中,分分鍾讓人恍如回到千百年前。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爲 " 世界第八大奇迹 " 圖源:圖蟲創意
結合自身古都氣質,西安近年建設了全國唯一一個以盛唐文化爲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築群步行街——大唐不夜城,其中 " 霓裳羽衣 "" 不倒翁小姐姐 "" 與李白對詩送肉夾馍 " 等項目讓西安頻頻出圈,一度被冠以 " 網紅城市 " 的稱号。
如今随着汽車産業的強勢崛起," 又古又新 " 成爲這座城市的新标簽。
需要強調的是,西安的 " 新 ",不止是新能源汽車。
公開資料顯示,2022 年西安全年地區生産總值 11486.51 億元、增長 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13.19%,兩項增速均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
過去一年,電子信息制造、汽車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西安六大支柱産業産值達到 7652.81 億元、增長 27.9%。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達到 62%,較上年提高 12.1 個百分點。
這不由得讓人詫異,此前一度以肉夾馍、兵馬俑、大唐不夜城等出圈的西安,實則默默發力新型産業和高端制造業多年,甚至創造了幾個 " 全球第一 "。
據西安政府工作報告,當地閃存芯片、單晶組件市場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之外,西安電子信息和太陽能光伏同樣矚目。
其中,閃存芯片全球第一主要依靠三星的西安工廠。
2013 年,三星工廠落戶西安,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外商獨資項目,并在其後多年陸續擴建工廠、擴大産能,持續吸引上下遊企業落戶西安,爲中國西北部第二産業發展帶來聚合效應。
今年初,西安發布當地突破千億産值企業名單,三星和比亞迪均在其中。這也是西安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産值破千億企業,可以說是當地工業發展的曆史性突破。
西安城景,古今建築相得益彰 圖源:圖蟲創意
" 重注 " 工業,對準萬億
事實上,西安工業在上世紀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候。
" 一五 "" 二五 " 和 " 三線建設 " 時期,西安作爲重點布局建設的工業基地,創立了黃河彩電、蝴蝶手表、中華肥皂、太陽食品等馳名行業的 " 西安制造 "。
但上世紀 90 年代後," 西安制造 " 整體遭遇了 " 滑鐵盧 "。數據顯示,從 1980 年至 2020 年,西安工業産值占 GDP 的比重在 40 年間下降了約 26 個百分點。
此前,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西部制造業發展研究所所長曾昭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工業是一個投入産出周期長、見效慢的産業,西安過去較長時間重視不夠,近年來已意識到工業的重要性。
2012 年,面對工業薄弱的困境,西安提出破解全市工業短闆、建設渭北工業區,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爲目标,重點發展汽車、航空、新材料、通用專用設備制造等工業産業。
這也是三星落戶西安的前一年。
最近幾年,西安再度加緊工業發展步伐。
2017 年初,西安明确提出要壯大實體經濟,實施 " 工業倍增計劃 "。加快有效投資,把招商引資作爲 " 一号工程 "。
其後又發布了《西安市工業補短闆實施方案》、《西安裝備制造業産業發展規劃》、《西安市促進工業有效投資若幹措施》等系列産業政策,且成效顯著。
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除了前述提到的 3 個 " 第一 ",2022 年西安在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排名躍升 8 位、位居全國第 12 名,航空産業集群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決賽優勝集群。
在 2023 年重點工作任務中,西安提出做大做強支柱産業、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做優做強生産性服務業和持續加強産業鏈招商。
其中包括大力推進隆基 100GW 單晶矽片及 50GW 高效單晶電池項目開工,突出抓好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産業基地、三一智能制造産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
今年初發布的《2023 年八個方面重點工作任務分工推進方案》提出,2023 年,西安市工業總産值力争突破萬億元大關,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醫藥等六大支柱産業規模超過 8500 億元。
明年的現在,工業 " 萬億俱樂部 " 是否會多一個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