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Cphoto)
當前,虛假網絡投資理财類詐騙案件頻發,損害消費者權益,擾亂金融市場秩序。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費者權益保護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高度警惕此類詐騙,謹防财産損失。
詐騙 " 三步走 "
虛假網絡投資理财類詐騙,通常通過三種途徑實施。
第一道步驟,是不法分子以 " 保本高息 " 虛假宣傳吸引消費者。具體來說,不法分子假借債券投資、股票投資、貴金屬投資、期貨投資、P2P 投資、外币投資等概念,推出所謂 " 投資理财神器 ",在網絡平台發布消息宣稱 " 穩賺不賠 ",以高返利、按月返利、保持現金流等噱頭吸引消費者關注。
第二步,則是以 " 專家内幕 " 虛假消息誘導投資。不法分子通過社交軟件添加消費者好友,将其拉入 " 投資 " 群聊,然後冒充投資導師、理财專家,以 " 投資暴富案例 "" 直播課 " 騙取消費者信任,或通過婚戀交友平台與消費者确定婚戀關系,再以有 " 内部消息 "" 會員渠道 "" 特殊資源 " 等誘騙消費者參與投資。
繼而以 " 投資返利 " 虛假平台轉移資金。不法分子通過僞造或仿冒投資平台,向消費者發送虛假鏈接,引導消費者下載 APP 進行投資,并以小額投資返利作爲誘餌,不斷引導消費者加大資金投入。不法分子随後迅速轉移資金,甚至利用消費者急于提現的心理,以 " 登錄異常 "" 服務器維護 "" 銀行賬戶凍結 " 等名義,收取所謂 " 保證金 "" 解凍金 " 等,進一步擴大消費者資金損失。
此類詐騙造成的損失金額巨大,受騙人群衆多。
不輕信 " 小道消息 "、不貪 " 一時便宜 "
面對重重騙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對消費者做出提示,首先,并不存在 " 保本高息 " 理财産品。
根據 2022 年 1 月 1 日正式實施的《關于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金融機構開展資産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 " 保本保收益 "。消費者應認清銀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貨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着高風險," 保本高息 "" 專家保證 " 等均是虛假網絡投資理财類詐騙的常見套路,應提高警惕。
同時,注意不輕信來路不明 " 小道消息 "。消費者進行投資理财時應首選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并頒發許可證的金融機構,不輕信通過網絡論壇、微信群、QQ 群等傳播的 " 小道消息 " 以及無合法資質的機構或人員。如對金融業務存在疑問,可通過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官方網站、熱線等咨詢核實。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同時提醒消費者,不可貪圖 " 一時便宜 " 因小失大。" 消費者要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理财觀念,切忌僥幸心理、賭博心态。對陌生來電、郵件推銷等非正規網絡途徑誘導投資行爲保持警惕,不随意點擊不明鏈接或掃描二維碼,不輕易授權非官方 APP 使用協議;拒絕與陌生人共享實時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洩露造成經濟損失。"
總之,消費者應培養正确的投資理念,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因個人信息洩露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如不慎被騙或遇到可疑情形,應及時保留聊天記錄、轉賬記錄、銀行賬号等關鍵信息,第一時間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依法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