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山大學分别各添一篇 Science。
上海交通大學
12 月 9 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益平教授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在無鉛壓電陶瓷材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 "Giant electric-field-induced strain in lead-free piezoceramics" 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該研究發現,通過引入缺陷偶極子并調控相結構和鐵電疇結構,在 Sr2+ 摻雜的 ( K,Na ) NbO3(KNN)無鉛壓電陶瓷中獲得了超高的應變(1.05%)和逆壓電系數(d33*~2100 pm/V),同時該研究策略賦予壓電陶瓷具有低的驅動電場、優越的溫度穩定性和抗疲勞特性及低的滞後性,為取代商用 PZT 鉛基陶瓷鋪平了道路,在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超精密加工、集成電路制造、精密光學儀器、生物工程、醫療科學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郭益平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皇甫庚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研究工作的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許钫钫研究員、傅正錢副研究員課題組和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 Shujun Zhang 教授課題組。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的博士研究生王彬全和王傑、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羅豪甦研究員和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 Dwight Viehland 教授也參與了本項研究工作。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032012)、上海市科委重點基礎研究項目 ( 20JC1415000 ) 、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馬鞍山軌道交通聯合基金的資助。
中山大學
2022 年 12 月 8 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苗運法研究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組與中山大學黃康有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 雜志在線發表題為 "A new biologic paleoaltimetry indicating Late Miocene rapid uplift of northern Tibet Plateau" 的研究文章,該研究利用山地針葉樹 ( Tsuga、Podocarpus、Abies 和 Picea ) 的花粉記錄作為新的古高程測量方法,在 NTP 中中新世 [ ~ 1500 萬年前 ( Ma ) ] 分别在 1332 ± 189 m 和 433 ± 189 m 處構建了兩個平行的中程古高程序列。
兩個中程在晚中新世 ( ~11 Ma ) 東部迅速上升至 3685 ± 87 m,在 ~7 Ma 西部迅速上升至 3589 ± 62 m。研究估計在 15 - 7ma 期間 NTP 東部和西部的上升,以及 TP 其他地區的數據表明,晚中新世整個高原可能已經達到接近今天的高海拔,從而對大氣降水和高山生物多樣性産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