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康已經一個月,老李還是全身不舒服。
持續性的脖子痛、肩膀痛、腰痛、腳底痛,折騰得他坐立不安。
老李懷疑自己得了骨病,頸椎、肩周、腰椎、關節肯定有問題,但是去醫院做檢查,醫生卻在 CT、核磁之後判斷,老李的骨頭、肌肉都沒事。
出問題的,可能是筋膜。
筋膜是什麽?
筋膜,其實就是包裹在肌肉、内髒表面的一層薄薄的膜,這層結締組織對人體的正常活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謂是人體的第二防禦系統。
筋膜由膠原纖維構成,排布規則且緊密,遍布全身,抗拉性能強勁。
在肌肉表面時,筋膜可以收緊肌纖維,使其更穩定,同時賦予肌肉延展性,保證肌肉收縮自如;
在肌肉中間時,筋膜可以保護肌肉免受摩擦,約束肌肉活動,并分隔肌群和間肌,使其順暢滑行、運動;
在内髒表面時,筋膜同樣可以賦予内髒延展性,比如心髒搏動時大小、形狀改變,表面的筋膜就在發揮作用。
牛肉也有筋膜
看起來不起眼的筋膜,其實就好像包裹在身體上的一張保護網,拉動網上的任何地方的一根線,都會引起離此處較遠地方的變形。而這張網一旦出現異常,也會引發一系列症狀,例如開頭老李的渾身疼痛,可能就是筋膜炎引起的。
好好的筋膜,怎麽會發炎?
筋膜的整體質地雖然比較堅韌,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也可能會出現破損。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筋膜炎可能和長期的肌肉勞損有關,也可能與寒冷、潮濕的環境因素、免疫因素和血管炎症等有關。此外,長期不正确的坐姿也有可能引發筋膜炎。
外力損傷
外力損傷是筋膜炎最常見的原因,不過一般的外力不會造成筋膜損傷,隻有當外力超出筋膜的承受能力,而又不能代償時,筋膜才會真正受損。
這種損傷可以分爲急性和慢性兩種,很多人發生扭傷、擦傷時,都不太注意,以爲是小問題,一旦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極易留下隐患,可能暴發急性筋膜炎,如果長期不愈,還可能變成慢性筋膜炎。
此外,暴走、爬山等過量運動,也會讓筋膜 " 過勞 " 引起急性筋膜炎,不好好治療,後期也可能導緻慢性筋膜炎。
姿勢不當
長期采用不恰當的姿勢久坐或久站,都會造成筋膜的慢性損傷。這種情況相當于讓筋膜長期處在高壓狀态,容易出現慢性勞損。
寒冷潮濕
一些研究表明,筋膜炎還和寒冷、潮濕等環境因素相關,其症狀會在天氣寒冷、早晨、傍晚等溫度較低的時候,以及下雨天有所加重。
其他疾病
骨質增生、脊柱畸形、感染、高尿酸、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容易患筋膜炎。
如何區别筋膜炎和其他骨病?
不少人身體一旦出現疼痛,特别是肩頸、腰部、關節、腳底疼痛,就自我診斷是骨病,動辄貼 " 膏藥 ",往往有可能混淆了疾病,其實筋膜炎和其他疾病可以通過自我判斷進行區分。
如果伴有關節疼痛,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而稍加活動後疼痛減輕,活動過多時疼痛加重,氣溫下降時疼痛加劇,熱敷後疼痛緩解,基本可以判斷是筋膜炎。
此外,筋膜炎疼痛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局部肌肉痛:
慢性持續性酸脹痛或鈍痛,疼痛呈緊束感或重物壓迫感。
缺血性疼痛:
局部受涼或全身疲勞、天氣變冷會誘發疼痛,深夜睡眠中會痛醒、晨起僵硬疼痛。
固定壓痛點:
一側或局部肌肉緊張、痙攣、隆起、攣縮或僵硬。
筋膜炎如何進行治療、預防?
筋膜炎的治療,可以分爲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臨床中比較常用的是非手術治療,如果這種方式的效果不佳,才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可以分爲藥物治療、物理療法、運動療法、封閉療法等。
藥物治療首選非甾體抗炎藥,内服外用皆可,如布洛芬、亮克等,可以緩解疼痛症狀,減輕局部炎症。
物理手段通常有熱療、微波治療、紅外線治療、體外超聲治療等。
運動療法通過對筋膜炎部位進行鍛煉,以達到緩解筋膜受壓情況,減輕疼痛症狀。
封閉療法适用于疼痛症狀十分嚴重的患者,方式是向筋膜炎的發病部位注射配置好的局麻藥、激素類藥物。局麻藥可以對患部産生局部麻醉的作用,快速緩解疼痛,激素類藥物可以緩解炎症,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不過,大多數筋膜炎都可以通過物理 + 運動療法搭配治療。
如果普通人長期感覺這裏痛那裏痛,又查不出具體病症,可以試試用泡沫滾軸、筋膜球、筋膜槍來松解筋膜、刺激肌肉,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筋膜炎症狀。
不起眼的筋膜,也需要認真呵護,注意保養。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避免久坐久站、過度勞累、過度運動,經常做做拉伸,不要長期呆在陰冷潮濕的環境中,對筋膜都有好處。
參考文獻:
[ 1 ] 盧園園 , 占恭豪 , 李軍 , 等 . 射頻熱凝與痛點阻滞治療肌筋膜炎臨床療效比較 [ J ] . 實用醫學雜志 , 2009, 25 ( 3 ) :2.
[ 2 ] 白文博 , 魯麗蓉 , 鹿軍 , 梁曉軍 , 趙宏謀 , 張言 , 化昊天 . 跖筋膜炎的診療進展 [ J ] . 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 ,2021,14 ( 09 ) :805-810.
[ 3 ] Zhang Lei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aneal Spur Type and Plantar Fasciitis in Chinese Population. [ J ] .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0, 2020 : 567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