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leitech
「有線太麻煩了,限制行動不說,甚至還夾頭發。」志明向雷科技抱怨道,年後爲了獎勵自己,他購買了雷鳥 Air 1s AR 眼鏡,看中就是廠商們宣傳輕便和 AR 觀影體驗,但也感受到了好多年前有線耳機和鼠标的使用體驗。
2022 年,國内廠商發布了一系列輕量型 AR 眼鏡,主打輕量化和觀影體驗,包括華爲也推出了 Vision Glass 智能觀影眼鏡。在年底的時候,Nreal Air 宣布成爲全球首個消費級 AR 眼鏡突破 10 萬台量産的品牌。
但落到實際體驗,AR 眼鏡依然存在大量的問題,尤其是在佩戴上,雖然産品采用輕量化的設計,卻還拖着一條「臍帶」。
公允地說,現階段輕量型 AR 眼鏡需要外接數據線,一方面是出于續航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數據傳輸和性能限制——輕量化的 AR 眼鏡沒有足夠的空間塞下芯片等一系列硬件,解決不了發熱和功耗等問題,也無法實現低延遲的無線數據傳輸,導緻 AR 眼鏡在現階段隻能通過有線連接手機的方式獲得強大的計算能力。
還是需要芯片廠商和終端廠商聯發産業上下遊一起發力才行。
2 月 27 日,小米在 MWC 大會上正式發布了小米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重量爲 126g,此外最大的亮點就是「無線」設計。雷軍公衆号的發文中寫道:「依靠自研低延遲通信鏈路及高通骁龍 Spaces,手機與眼鏡通信延遲低于 3ms,全鏈路延遲低至 50ms,媲美有線方案。」
小米沒有透露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搭載的芯片,但合理猜測可能就是高通去年年底推出的骁龍 AR2 Gen 1,其中主打的一大亮點是支持 WiFi 7 無線超低延遲,高通聲稱能讓 AR 眼鏡和智能手機或主機設備之間的延遲少于 2ms。
于此同時,高通第二天也在 MWC 上宣布,将基于骁龍 Spaces XR 開發者平台,與包括中國移動在内的全球 7 大電信運營商合作,布局下一代 AR 眼鏡。作爲 Meta Quest、字節 Pico 背後的代工廠,歌爾股份也發布了搭載骁龍 AR2 Gen 1 的量産化輕量型 AR 眼鏡參考設計,此前歌爾已經與高通聯合發布了連續兩代 AR 眼鏡參考設計。
看起來,從電信運營商到芯片、從代工廠到終端廠商,無線化的輕量型 AR 眼鏡已經快準備好了。
下一代無線 AR 眼鏡
2022 年 11 月,高通骁龍峰會。全球知名 AR 遊戲《Pok é mon Go》的開發商 Niantic 展示了一段視頻:用戶戴上無線 AR 眼鏡就,手持控制器走在戶外。
頭戴式 VR 的一體化發展趨勢已經強而有力地證明了,無線才是王道,繁瑣的線纜是用戶體驗的一大門檻。對于偏向室内遊玩的頭戴式 VR 尚且如此,作爲移動設備的 AR 眼鏡更是注定了「無線化」的必然。
志明也向雷科技談到:「果然,無線才是王道。」
那場峰會上,高通推出了骁龍 AR2 Gen 1,采用多芯片架構,由 AR 處理器、AR 協處理器和無線連接模塊組成,分布在 AR 設備的不同位置。對比骁龍 XR2 Gen 1,骁龍 AR2 Gen 1 的 PCB 占用空間減少了 40%,AI 性能提升 2.5 倍,功耗還降低了 50%。
在盡量縮小占用空間和功耗的同時,骁龍 AR2 Gen 1 的無線連接模塊 FastConnect 7800,利用 WiFi 7 連接 AR 眼鏡與智能手機或其他主機設備,眼鏡端收集的數據和感知結果—— 6DoF、眼球和手勢追蹤等——将傳輸到主機端,由主機端上的芯片進行畫面渲染,再經由編碼器及壓縮,最終傳輸回眼鏡端顯示。
理論上,這一套下來将大幅縮小運動到成像時延(M2P),讓無線 AR 眼鏡更接近有線連接的體驗,高通也宣稱整個完整過程的 M2P 延遲将小于:9ms。
當然,小米還要考慮很多設計和功能實現,延遲沒有做到高通宣稱的 9ms 也在意料之内,但 50ms 的延遲标準,也足以讓日常操作和大部分遊戲的體驗,基本接近有線連接。
另外從重量上來說,AR 眼鏡告别有線連接意味着需要搭載電池了,必然會對整機重量有所影響。
根據公開信息,上一代輕量型 AR 眼鏡普遍落在 80g 左右(裸機),Nreal Air 裸機爲 79g(不含線纜和鼻托),雷鳥 Air 1S 裸機(不含線與前擋鏡片)爲 82g,華爲 Vision Glass 智能眼鏡裸機約爲 89g。如果加上線纜,華爲 Vision Glass 約爲 112g,其他裸機重量相近的産品大概也都在 100g 以上。
而從小米的官方介紹來看,小米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采用了包括鎂锂合金、碳纖維件、自研矽氧負極電池等大量輕質材料,整機重量爲 126g。但考慮到小米沒有透露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的電池容量和續航時間,還很難推測接下來量産商用的消費級輕量型,大概會有多終。
同樣的,續航和重量也會是消費者最終選購時關注的重點。與志明的對話中,我們也談到了這一點,他表示:「重量就是兩倍也能接受,但續航就有些糾結了。」
對于整個 AR 産業而言,也是糾結的。
AR 還沒有标準答案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真正的消費級 AR 眼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谷歌眼鏡、微軟 HoloLens、Magic Leap,在過去十幾年 AR 的發展曆程中已經證明了,做一款真正的消費級 AR 有多難。
輕便到能佩戴一整天、續航至少支撐日常一天、性能還要足夠強勁以支撐計算處理、近眼顯示的屏幕也要精細到視網膜級……現有的芯片、電池、屏幕和光學方案還無法支持實現。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下,AR 産業在商業化上不得不分化出兩條實現路徑:
一是從輕量型 AR 開始逐漸擴展功能、性能和場景;二是從頭戴式 MR 開始帶來比較完整的 AR 體驗,再逐步實現輕量化的類眼鏡産品形态。
以 Nreal、Rokid 和雷鳥代表的國内消費級 AR 品牌就主打輕量化體驗,大幅削減了功能實現,并讓手機等主機設備提供主要算力,集中在單一或少數場景,代表就是觀影,此外還有米家和拍照,李未可和騎行等。
一方面,除了試驗性項目,大部份 AR 初創公司在技術實力上遠遠不足以與大公司競争;另一方面,面對 AR 産業的「漫漫長路」,初創公司擁有更緊迫的生存壓力,需要更早的商業化支持企業正常運作,繼續投入 AR 眼鏡的研發,才可能同大公司在 AR 的賽道上形成競争。
與之對應的,包括蘋果、Meta 在内,基于頭戴式的産品形态,都在試圖實現并完善 MR/AR 的體驗,建立完整的開發生态。同時,承載 AR 的設備必然也要變得「日用」,否則也無法承載庫克「智能手機般」的想法。而大公司沒有短期的商業化壓力,在技術上也允許一定的研發資源持續投入。
這不是小公司具備的條件,但也不意味着「羊腸小道」就走不到最後。就像 Nreal 創始人徐馳說的,今天的 AR 眼鏡賽道,沒有人知道标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案和想法,而能夠驗證是否正确的隻有市場和消費者。
但毫無疑問的是,至少在觸手可及的未來,AR 眼鏡的全面無線化将是一種必然。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