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你肯定想不到,自主品牌的汽車這麽快就突破了 30 萬元天花闆;四年前你肯定也想不到,網友在調侃再不努力大概就隻能買 BBA 了。可是,中國車市是不是真的在鑼鼓喧天的消費升級?今天,我們就用四年來中國車市的價格結構變化,來告訴你中國車市消費獨特的 " 升降同頻 "。
說中國汽車正在進行消費升級,有一個非常清晰的佐證,那就是隻能滿足 " 有沒有 " 需求的産品變得越來越少了。反映到數據上,就是 10 萬元以下的新車消費,出現了份額腰斬,從 2020 年占新車消費超過 20%,到 2023 年隻剩下 10% 出頭。
份額有少肯定就有多,20-30 萬元和 30-40 萬元就是增長最快的兩個細分市場。前者四年複合增長率 12.5%,份額已經接近 1/4;後者四年複合增長率 14.4%,份額也突破了 10%。
這個趨勢,符合中國車市進入存量市場,從首購消費進入增換購升級消費的事實。
國内乘用車市場銷量,上一輪達到頂峰是在 2016-2018 年之間。如果按照中國私家車五六年左右的平均換車周期,一大批上一輪 10 萬元以下的首購消費者,會從 2021 年開始進入較爲集中的換車潮,預計會持續到 2025 年左右。而 20-40 萬元區間,顯然會是增換購最爲集中的區間。
同時,10 萬元以下市場的主力,也正在轉變爲代步型的小微電動車。這意味着過去解決 " 有沒有 " 需求的首購市場,已經演變爲家庭增購市場。
所以,如果所有品牌都認同 20-40 萬元區間會成爲消費集中的區域,而且又趕上新能源叠代燃油車引發的品牌認知重塑,那麽這個價格段很快就會形成無差别的品牌混戰。
而這恰恰就是消費 " 升降同頻 " 的關鍵。
自主品牌們,正在用降級的價格實現升級的體驗,去刺激存量基盤的置換需求,打破燃油車時代等級森嚴的升級規則和價格體系。
比如說,過去花 30 多萬買了一輛途昂,或者花 40 多萬買了一輛奔馳 E 級,下一步還有什麽升級的空間嗎?其實很難,因爲在傳統燃油車的體系裏,想要再進一步,花費的代價可能就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不管是奔馳 E 級升級爲奔馳 S 級,或者是大衆途昂升級爲奧迪 Q7。這個時候,汽車的消費升級其實就停止了。
但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時代,可以将車長超過 5 米 2 的全尺寸旗艦 SUV 做到 40 多萬,把零百加速低于 3 秒的轎車做到 30 萬,把能在城區實現高階智能駕駛的車做到 20 多萬。
這種把汽車從工業品變成科技品的做法,不僅給汽車創造了全新的體驗,而且把獲取高價值體驗的價格大大降低。此時,一些本可有可無的消費力被 " 勾引 " 了出來,消費行爲也因此得到了釋放。
相比過去自主品牌隻能靠堆配置來賣貴,這顯然是一種更加 " 高級 " 的性價比。
但過去在 20-40 萬元價格段占絕對優勢的主流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也在盡力對自主品牌的進攻采取防禦措施。
合資品牌這幾年在 20 萬元市場的份額被自主品牌大幅壓縮,所以合資品牌現在的策略,是保住高價值車型的規模,把資源都集中在最有優勢的市場上。從數據來看,主流合資品牌在 20-30 萬元市場和 30-40 萬元市場裏,這四年的複合增長率分别是 1.7% 和 8.8%,是僅有兩個還在增長的價格段細分市場。
豪華品牌同樣如此。這幾年,豪華品牌基本遵循着從二線豪華、到奧迪、到寶馬、再到奔馳的順序,終端優惠依次展開。很多車型都能做到終端優惠後,向下降一級别的水平。這種無差别的刀刀互捅,比的就是誰血條更厚。豪華品牌靠着多年積累的品牌力,和在燃油車時代積累的資本,用這種方式阻擊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時代試圖的颠覆。
所以,單看價格,一批曾經的入門車型正在通過增換購 " 升級 " 爲更貴的車型。但是如果看性價比,獲取高價值體驗的價格正在 " 降級 "。看起來,中國車市現在進入了一個很矛盾的時期,但也正是這種亂世,給品牌認知帶來了重塑的機會,抹平了過去多年來形成的品牌階級觀念。
中國車市的 " 消費同頻 ",就是這種品牌重塑最直接的體現。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式發展滿懷憧憬,歡迎大家到 B 站關注《童濟仁汽車情報所》,我們會在每周五與探讨一個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話題。大家有任何意見與建議,也歡迎留言與我們交流。
入駐媒體平台
商務聯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爲《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爲《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爲,侵權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