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Tech 星球,作者 | 林京
在成爲療愈師的三年時間裏,來找劉倩咨詢的客戶,面臨着晉升失敗、被裁員優化、失戀、親子關系緊張等各種職場、生活問題。年輕人無法自洽的情緒,在療愈師的幫助下得到緩解,也帶火了從冥想、正念,到頌缽音療、芳療、繪畫療愈,再到禅修、旅修等一系列新興療愈經濟。
一時間,關注人的身體、心理、精神健康與個人成長的身心靈産業再度受到關注。但由于尚且缺乏平台和規範化監管,眼下的療愈行業火爆與野蠻生長并存。
一方面,療愈行業的應用場景在不斷拓寬,包含各類療愈主題的課程,成爲旅遊、酒店、民宿、瑜伽館等場景中的配套增值服務,甚至于,去年還在做圍爐煮茶的小院,今年已經變成在小院抄經喝茶的冥想、療愈主題。
另一方面,魚龍混雜的培訓機構将療愈行業描述爲新風口,諸如 " 身心靈賽道做好了,年入 7 位數 " 宣傳字眼鋪滿網絡,它們售賣着八千到上萬元的課程,聲稱用三天到一周時間便能培養出一位療愈師。
當人們越來越願意爲情緒付費,爆火的療愈經濟究,竟先吹鼓了誰的錢包?
爆火的療愈, 新風口還是舊瓶裝新酒?
該如何定義療愈師的職業?是劉倩總在思考的問題。與心理咨詢師需要治療心理疾病不同,療愈本質上是緩解人們的負面情緒和壓力,也被網友稱爲 " 心靈按摩 "。
過往瑜伽、按摩、汗蒸 SPA 等一系列活動,都曾是人們緩解壓力的方式,繪畫、音樂、舞蹈等形式也常被用在各種心理咨詢中。有時候,劉倩會覺得,眼下火爆的頌缽療愈等方式,其實殊途同歸,無非是 " 舊瓶裝新酒 ",大家都是在這個新賽道摸索前進," 廣場舞,也是一種自我療愈方式,不是嗎?"
現在,療愈也不一定是緩解負面情緒,還可能隻是進行負面情緒的 " 預防 ",劉倩介紹,像她的很多長期客戶其實并沒有太多的經濟、生活壓力,可能就像做美容護膚一樣,他們會定期來做一個 " 心靈保養 "。
随着療愈行業的迅速發展,一些療愈師也産生了擔憂,他們開始提醒用戶仔細甄别,以防誤入各種披着 " 療愈 " 概念的陷阱之中。
從業者陳晨認爲,現在療愈行業準入門檻太低," 仿佛看了幾本書、學了幾天課程,就可以在網絡上化身爲療愈師,他們可能特别擅長流量運營,甚至通過主動制造焦慮,獲得不匪收入。可能你入行十年,不如那些剛剛入行的博主、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更具備運營思維。"
療愈行業的課程内容和收費也沒有統一市場标準,完全取決于個人。Tech 星球咨詢的一節 60 分鍾的線下頌缽私教課程,收費近 700 元,而一些線上平台上主,一節 "1V1 個案 " 課程收費在 888 元到上千元不等,目标是幫助用戶實現 " 信念轉換 " 和 " 能量清理 "。
而且,目前國内尚且沒有一個可以專業認證爲療愈師的資格證書,從業者多是依托于一些培訓機構課程,獲得一個療愈師的稱号。Tech 星球從北京一家線下療愈工作室看到,購買 8800 元課程,僅用三天就可以成爲一名療愈師。另一家線下療愈師培訓機構,爲期五天的課程售價爲 19800 元。
療愈師 " 含金量 " 究竟幾何,用戶很難分辨。也因此,現在市面上很多療愈師多會增添一系列簡介,他們一般會用心理咨詢師、生命教練等各種可以權威認證的身份進行背書。
在陳晨看來,目前療愈行業的另一挑戰在于,它本質是一個服務行業,且課程都是非标品,在療愈交付環節也沒有什麽評價标準和體系,全憑個人感受," 用戶覺得緩解壓力了,那就是有用,他覺得沒用,那就是不行。"
一位線下培訓機構負責人在 " 推銷 " 課程時,也宣稱 " 療愈師證書不重要,隻要上完課對用戶有幫助,就是好療愈師。"
年入 7000 萬、井噴的療愈生意,誰先賺到了錢?
任何一個行業興起之時,總是會先吹鼓一些人的錢包,許多人也不免成爲第一批被 " 收割 " 的目标群體。
王田是一家線下培訓機構負責人,此前她主要帶着團隊在線上運營。僅在一家内容平台上,團隊便構建了一百多個矩陣賬号,目前線上有近 4 萬名學員,直播課程費用爲 1800 元,也就意味着最高年收入可達 7000 餘萬。
今年開始,王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線下培訓,爲期五天的課程收費 19800 元。課程分爲兩種培養方向,一種是是成爲企業、大型活動現場的冥想導師,一種是成爲線下工作室的療愈師。尤其是,頌缽療愈師需求非常火爆,王田說,僅在今年 10 月,團隊就組織了五場線下培訓班,價格從 888 元、3000 元到 5000 元不等,高峰期基本能實現月入百萬。
現在,很多場景需要療愈師,供不應求,王田說,團隊與很多酒店、民宿,還有瑜伽館等場所有合作,比如酒店也希望能有固定療愈師入駐,主要面向高端客戶,它們一般會與療愈師采取收益分成模式。
從招聘網站上以 " 療愈師 " 爲關鍵詞搜索可以看到,現在療愈師的月薪資基本在 1 萬~2 萬,一些企業招聘的正念冥想直播課程中的 " 助眠直播講師 " 月薪資可達 3 萬。
對衆多有焦慮情緒的年輕人而言,各類療愈師們正通過直播、短視頻、線下工作室等多種渠道與他們建立起聯系。
從事療愈行業三年的劉倩坦言,線上定價更爲混亂,很多博主的課程報價都會用 666 元、888 元等比較吉利的數字,其實沒有标準,有些療愈師價格可能今年還是 199 元,過一段可能就是 999 元。" 如果一個用戶他剛經曆斷崖式的情緒下跌,急需一個療愈師,那他願意付費多少都可以。"
療愈行業内的企業也會通過多種方式吸引用戶參與。Tech 星球從幾家企業負責人的朋友圈看到,他們基本都會發布各種與學員互動交流的截圖,這些學員案例的共同點在于,包裝痕迹較爲明顯,學員不僅通過療愈走出負面情緒,還實現工作收入增加、創業成功等高光劇情。" 我現在感受到錢在追着我跑 ",一位學員如此說道。
對很多線上博主而言,具體案例能增強用戶信任度,吸引用戶報名課程,也能增加粉絲量。劉倩說,在一些平台上,自稱爲療愈師的博主,或許他們已經事先征得用戶同意,将自己的過往的療愈案例通過語音對話形式展現,如果她的目标群體是情感焦慮的年輕人,那麽,案例故事通常就是 " 爽文大女主 " 般的逆襲劇情。
萬億療愈經濟,還能火多久?
按照全球健康研究所的報告預測,全球療愈經濟将以每年約 10% 的速度增長,到 2025 年,療愈經濟的市場規模将達到 7 萬億美元。
萬億規模市場的療愈經濟,正吸引更多參與者。不過,由于實現療愈的方式非常廣泛,用戶的喜好也瞬息萬變,比如,眼下年輕人又流行起 " 抱樹 ",這是他們的新型心理按摩方式。
作爲療愈行業的愛好者,張月告訴 Tech 星球,她嘗試過很多療愈新方式,不止是頌缽,還有赫茲音療、五音音藥、果實搖鈴、手碟等,以及充滿玄學色彩的水晶陣法療愈等,或者出于助眠需求,或者爲了增強所謂的身體 " 能量 ",但大部分都是好奇心态,涉及到付費課程和産品,購買欲望較低。比如,在很多頌缽直播間,左下角會出現缽體的購物鏈接,博主會時不時提醒、引導用戶去購買。
眼下,療愈行業仍是發展早期,從業者都是一路摸着石頭過河,行業内也尚未出現一家獨角獸規模的企業。一位消費投資人表示,療愈行業需求并不穩定,年輕人可能情緒低落時才會選擇,且人才參差不齊,商業模式可複制性也比較難,難以出現大規模的連鎖門店模式。
從目前行業内知名度比較高的 "FLOW 冥想 " 等企業的商業化路徑來看,除了直接面向用戶的冥想 APP、線下空間等,還在探索與企業端進行合作,包括提供專屬會員、定制課程、旅修團建等活動。
而且,目前入局者魚龍混雜,野蠻生長,行業需要一定時間去沉澱。從事冥想行業十餘年,李冉此前在接受新聲 Pro 采訪時曾表示,之前冥想更偏向精英圈層,2022 年,在疫情發酵下,整個社會開始有更多冥想的需求。在他看來,目前市場亂象是冥想快餐化," 我覺得這是會讓行業死亡的事情。你可以降低門檻,但你不能誇大說五分鍾不再焦慮,大家會以爲這個短平快的東西,但并不能起到效果,對這個行業産生偏見。"
對于行業亂象,劉倩還不算太擔憂,在她印象中,雖然今年明顯感覺更多人加入到這個行業,各類 " 療愈 " 概念博主不斷湧現,不過很多又迅速消失," 如果隻是想賺快錢,韭菜割不過三茬。"
文中劉倩、陳晨、王田、張月皆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