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淩敏、核子可樂
谷歌近期的裁員事件引發全球廣泛關注。谷歌表示,将在其多個部門裁掉約上千員工,此舉旨在減少開支,同時公司将重心轉移到人工智能領域。
據悉,谷歌的這次裁員來得非常突然,這些員工突然無法訪問谷歌的系統,随後就收到了職位被取消的通知。美國媒體獲取的文件顯示,谷歌對部分員工表示:" 我們不得不就繼續雇用一些谷歌員工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您的職位即将被取消。"
01 " 在谷歌工作 20 年,通過一封電子郵件得知自己被解雇 "
1 月 21 日,一位前谷歌軟件工程師在一條推文中表達了自己對該谷歌裁員的失望之情。目前,該推文已獲得 4 萬多個點贊和 630 多萬次浏覽。
這名軟件工程師名叫 Jeremy Joslin,是谷歌 6 級軟件工程師(谷歌軟件工程師共有 L3 至 L8 6 個級别)。2003 年 3 月,Jeremy Joslin 正式加入谷歌,截至離職前,Jeremy Joslin 擔任 Android 開發的技術主管,同時也是 Google Play Games for PC 項目的創始成員。
Joslin 提到,他爲其團隊的 Android 工作設定了最初的方向,并監督了大部分的開發工作,在創建專門用于在 Windows 虛拟機上運行 Android 遊戲的定制 Android 映像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除了修改 Android 核心代碼,Joslin 還執行和維護定制的 Android 應用,并将其與 Play Store 等關鍵第一方應用整合在一起。
Joslin 在推文中寫道:" 我很難相信,在谷歌工作 20 年後,我意外地通過電子郵件得知了我的最後一天。真是打臉啊。我希望我能面對面地和每個人說再見。"
Joslin 的遭遇并不是個例。推特用戶 Jina Anne 表示,她是在收到電話服務将終止的通知後才知道裁員消息的:" 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爲我醒來時發現手機向我發送了一條通知,稱我的電話服務即将關閉。我所有的公司賬戶信息都被鎖定了。後來才看到這封電子郵件。"
Joslin 回複道:" 是的,我也看到了該通知,但認爲這隻是一個錯誤。在我看到電子郵件後,我明白了。"
據 CNBC 報道,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 · 皮查伊在上周五的一份備忘錄中宣布了裁員計劃。
皮查伊在備忘錄中表示:"(裁員)意味着我們要告别一些我們努力雇用并喜歡與之共事的非常有才華的人。" " 我對此深表歉意。這些變化将影響谷歌員工的生活,這一事實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對導緻我們走到這一步的決定承擔全部責任。"
02 谷歌元老集體吐槽:谷歌的企業文化已經 " 變味 " 了
1)" 谷歌不再将員工視爲重中之重 "
谷歌本次大裁員涉及到不少元老,除了前文提到在谷歌工作了 20 年的軟件工程師 Jeremy Joslin,還有在谷歌工作了 18 年的前谷歌芝加哥辦事處的工程現場總監 Ben Collins-Sussman。
在十八年前加入谷歌時,Ben 是芝加哥首批兩名工程師之一。他将 Subversion 移植到谷歌可擴展 Bigtable 技術中,然後幫助編寫并啓動了 Google Code 上的項目托管,該項目截至 2016 年托管了數十萬個開源項目。在管理 Google Code 後,Ben 管理了兩個不同的展示廣告團隊,然後管理了搜索服務團隊團隊負責谷歌搜索的整體延遲 / 速度,然後組建了一個研究工程生産力的研究團隊。
被無情裁員後,Ben 寫了一篇簡單的博客向大家說明了自己的心情。Ben 在博客中提到:
随着去年第一波大規模裁員,谷歌的企業文化發生了重大轉變,我也早有心理預期。最近幾個月來,我一直在爲這個越來越不可避免的時刻做準備——包括用充足的時間調整情緒、接受現實。如果一定要說,那我對被裁其實懷着一種複雜的情緒:
幾十年來,我參與了芝加哥工程技術辦公室的建立,在開發者、廣告和搜索部門都做出過貢獻,也深深爲此自豪;
非常感激有機會與世界上最聰明、最具創造力的人們攜手工作;
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其實谷歌之内的 " 壓力文化 " 和 " 高薪牢籠 " 沖突已經讓我難以承受了。
近日,Ben 基于自己在谷歌 18 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曆,又寫了一篇博客,批評谷歌的企業文化。Ben 認爲,谷歌的企業文化已經 " 變味 " 了。
Ben 表示,自己初見谷歌的體驗可以說是 " 無與倫比 ",他曾在 18 年前特意寫下一篇《" 我在谷歌的第一周 "》博客,并将博客保存了 18 年,等的就是自己離開公司的那一天。Ben 稱:" 這将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動人比較,而且我所關注的絕不是免費美食那些最淺表的差異因素。可以想見,真正吸引谷歌員工的并不是這些,我要聊的是那些更深層、更本質的文化問題。"
Ben 認爲,谷歌早期文化中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由衷贊歎的,就是将員工看得比什麽都重要。這樣的積極文化至少在谷歌持續了十年之久。
在一般的企業中,随着業務優先級的變化,一般會有相應的項目被 " 收縮 "(甚至取消),再把騰出的資金投入到其他更重要的項目當中。而整個執行過程往往是先解雇前一個項目的人手,再爲第二個項目重新雇用一批員工。這樣操作明顯更簡單、也更符合管理者的直觀思維。
但谷歌的辦法截然不同:他們選擇拉高招聘門檻,尋求那些才華橫溢、能夠在多種職位上發光發熱的人才。這當然對申請人和面試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導緻整個招聘流程往往需要持續數月。但谷歌認爲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爲這樣才能雇用到最優秀、最聰明、最靈活的員工。
因此當業務優先級有所變動時,谷歌并不會解雇員工,而是謹慎地将他們調往其他項目。其中蘊含的文化原則就是:" 産品和項目來了又去,但我們的員工才是最寶貴的财富 …… 所以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好他們,他們才是谷歌的核心資源。"
多年來,随着個人的職級晉升,Ben 也越來越多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在早期作爲個人貢獻者時,Ben 就直接經曆過重組并被 " 重新安置 " 到新項目中。而在擔任領導之後,Ben 開始在重組期間幫助團隊成員尋找新的歸屬。最終,Ben 爲公司其他董事編寫了一本内部手冊,介紹如何優雅地執行重組。
但一切美好總有終時。
入職谷歌的第一個月,Ben 記得一位同事曾輕聲提醒:" 谷歌收入不再迅速增長之日,就是一切發生改變之時。" 這種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漸進的,但新冠疫情的爆發加快了一切。随着收入放緩和疫情結束,谷歌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裁員潮。技術創始人們相繼離去,如今大部分領導職位都由前華爾街高管接掌。也正像當初那位同事所說,收入放緩很快帶來了意料之中的動蕩:谷歌突然就從 " 随意探索文化 " 轉爲典型的 " 有限資源文化 "。這既是朝着 " 常規 " 企業的轉型,也是一種可以預見的明顯倒退。
所謂 " 有限資源文化 " 是什麽意思?就是說谷歌的高管們也需要像其他企業那樣考慮财務效率。首先就是砍掉那些最淺表的福利待遇:減少精美的食物、控制差旅預算、取消各種小禮品、壓縮内部聚會和活動,也不再随時提供幹洗或者孩子日托服務。不過這些并不是谷歌員工選擇這家公司的真正原因,所以影響還不大。
但之後整個招聘和晉升流程也開始出現傳統化、保守化傾向,旨在進一步削減成本。招聘流程從費時費力的全球覆蓋轉爲内部内的本地形式,借此嚴格控制勞動力成本。與此同時,内部晉升流程也從 " 與自己競争 " 變成 " 與同事争奪有限的崗位 "。在當初的谷歌,頭銜因人的存在而有意義,如今頭銜則與職能角色牢牢綁定,削減角色數量即可節約成本。
最後一步,則是圍繞新的優先級次序(例如 AI)對項目進行大規模重組。但當初那種重視員工價值、慎重安排去向的習慣已經不複存在。相反,大家看到一波又一波一刀切式的裁員浪潮,再爲重要的新項目做重新招聘。換句話說:現在的谷歌太過常規,常規得不像谷歌。
那麽谷歌是在作惡嗎?當然不是。Ben 認爲谷歌并不是統一的個體。而且無論大家怎麽想,谷歌的領導層都是在爲财務負責并努力提高效率,任何一家上市企業面對有限的資源都隻有這條路可走。
Ben 表示,回顧自己在谷歌度過的第一個十年,那真的是員工價值高于一切,或者說美好得令人不敢相信。這顯然是種隻在資源無限的随意探索狀态下才可能存在的狀态,而且還要求公司體量不能太大。Ben 猜測現在難以做針對性重組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爲現在的谷歌已經是擁有 17 萬餘員工的龐然大物了。
Ben 認爲,我們都應該從年輕的谷歌身上學習優點。隻要能讓員工們感到自己受重視,他們就會生出心理安全感、高昂的士氣和無與倫比的生産力與創造力。早期員工經常會用 " 快速失敗 " 來激勵彼此、推動創新,可面對失敗即被裁的新現實,這一切都成了夢幻泡影。Ben 在最後提醒大家:如果您正打算建立一家公司,不妨試試這種以人爲本的經營理念,看看能不能帶來如當初谷歌般的驚人投資回報。
2)" 谷歌的大部分問題都源自掌門人桑達爾 · 皮查伊 "
Ben 在博客中還提到,去年秋季,另一位老員工 Ian Hickson 在離開谷歌時撰寫了一篇博文,讨論搜索巨頭的決策轉變。Ben 基本同意 Ian 的觀點。
Ian 是 2005 年 10 月加入谷歌的,截至離開,lan 也在谷歌工作了 18 年。
lan 覺得自己很幸運,經曆了初上市後的谷歌發展期。跟大多數企業不同,也與外界的傳聞相反,從初級工程師到最高管理層,谷歌确實是個好人占主體的地方。大家都想把事做好、把事做對,而現在已經淪爲笑柄的 " 不作惡 " 口号當初确實是谷歌的指導原則(這主要是針對微軟等同時代公司的種種行徑,即将運營收益置于遠高于客戶乃至全人類的優先級上)。
Ian 曾多次看到谷歌一片真心造福社會,最後卻因此受到批評,比如以 Google Books 爲例。至于涉及 Chrome 和搜索服務的大部分批評,特别是所謂發布廣告軟文的說法,其實都毫無依據(隻是這些服務使用量較大,總會有些巧合和錯誤被發現,然後解讀爲惡意行爲)。Ian 還經常看到隐私倡導者反對谷歌提議,認爲對用戶不利。其中不少沖突對整個世界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說現在我們必須面對煩人的 cookie 警告,再用 " 全部同意 " 的方式讓它變得毫無意義。而且更令人沮喪的是,團隊本來想以合法的方式積極探索對世界有益的路線,但這種放棄谷歌短期利益的行爲反而遭到公共輿論的冷嘲熱諷。
早期的谷歌也不愧爲理想的工作選擇。高管們每周都會坦率公布想法,或者直言哪些事情還做不到(比如出于法律原因,或者是因太過敏感而無法廣泛讨論)。Eric Schmidt 會定期組織全體員工參與董事會讨論。各種産品的成功和失敗也以基本客觀的方式向大家展現,或者爲之喝彩,或者帶着批判的眼光審視不足、吸取教訓。至于相互推诿甩鍋,幾乎不存在。那時候的谷歌擁有明确的發展願景,也願意對看似偏離願景的行爲做出解釋。相較于五年之前在網景的實習經曆,Ian 眼中谷歌團結員工的能力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在谷歌的前九個年頭裏,Ian 緻力于 HTML 和相關标準的研究。他的工作就是讓 Web 變得越來越好,因爲一切有益于 Web 世界的東西也都有利于谷歌(領導還明确表示,不用考慮公司的利益)。Ian 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爲這延續了他在 Opera Software 期間的工作習慣。谷歌則是凝聚這一切的絕對核心。Ian 的團隊名義上屬于谷歌開源部門,但日常工作完全自主,他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是在園區内漂亮景觀旁的桌子上完成的,靠的就是手頭一部筆記本電腦。幾年過去,Ian 幾乎沒用過公司分配給他的固定辦公位。
但随着時間推移,谷歌的文化優勢逐漸有所衰退。
Ian 表示雖然自己個人非常認可 Vic Gundotra 的工作熱情(包括他對 Google+ 的初步願景。這種願景同樣定義明确,雖然不一定受到廣泛贊同,但至少可以操作),但總覺得他好像不善于給出确切的答案。最終,事情走向了難以控制的一面。他還開始在谷歌内建立起職能孤島(比如指定某些大樓僅限 Google+ 團隊使用),這跟早期谷歌強調内部完全透明的作法截然相悖。另一個例子是 Android 團隊(最初是被收購而來),他們一直沒能真正适應谷歌的文化。Android 的工作 - 生活平衡做得很差,團隊透明度也不如谷歌的其他老部門。他們顯然更注重建立競争優勢,而不是幫助用戶解決實際問題。
接下來的九年時間,Ian 都是在 Flutter 項目上度過的。Ian 在谷歌最美好的回憶集中在這段時光的初期。
Flutter 是早期谷歌最後推出的項目之一,也是 Larry Page 在 Alphabet 建立前不久發起的龐大實驗計劃的一部分。Ian 所在的項目組的運作模式類似于一家初創公司,強調在構建中發現、而不是強行做預先設計。Flutter 團隊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早期谷歌的文化基礎。例如,大家會優先考慮内部透明度、工作 - 生活平衡和數據驅動決策。并且在起步階段就強調開放,這也讓團隊成員們能夠輕松建立起健康的開源項目。Flutter 可以說是非常幸運,多年來一直不乏英明的領導者,包括擔任創始技術主管的 Adam Barth、擔任項目經理的 Tim Sneath,還有擔任工程經理的 Todd Volkert 等。
" 最初幾年,我們并沒有遵循工程最佳實踐。例如,我們既不編寫測試,也沒準備說明文檔。就在這塊白闆上,誕生了 Widget、RenderObject 和 dart:ui 層的最初設計。正是這種方式,讓我們有了快速行動的可能,當然也爲後續問題埋下了隐患。"lan 回憶道。
Flutter 就這樣在夢幻般的環境下成長,基本不受谷歌同時期變化的影響。但必須承認,谷歌的企業文化正受到侵蝕。
高層決策的基調從爲了用戶利益、到爲了谷歌自身的利益,再到爲了決策者的利益不斷變化。透明度不複存在。以往,Ian 會急切參加公司召開的每一場會議,了解谷歌正在朝哪個方向前進。但現在,Ian 發現自己甚至能猜到高管們說出的字句、給出的意見。現如今,Ian 不知道谷歌還有誰能解釋清楚整家企業的發展願景。員工士氣也處于曆史最低點。如果跟灣區的治療師們聊聊,他們會告訴你所有客戶都在罵谷歌。
随後谷歌就進入了大裁員時期。這波裁員純粹源自主觀錯誤,由短視行爲所導緻,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持股價繼續按季度增長。谷歌以往的戰略被徹底抛棄,優先考慮長期成功、敢于承擔短期損失(也就是「不作惡」的本質)也成了空話。裁員還帶來極其惡劣的潛在影響。以往,員工們更多關注用戶,相信做了正确的事就會有所回報,也因此願意承擔崗位之外的職責。
但在裁員之後,大家根本不相信公司會繼續支持自己,所以甯願小心謹慎也别觸碰邊界。探索精神泯滅、知識被精心包裹起來,讓自己變得更難替代成了保護自己免受裁員波及的唯一手段。Ian 現在在谷歌看到的一切,總結起來就是管理層不再以政策的形式表達對員工的信任,而員工也相應對領導乃至整個谷歌持懷疑态度。2004 年,谷歌創始人曾對整個華爾街發表過著名言論:" 谷歌不是一家傳統企業,我們也不打算成爲那種傳統企業。" 但當初那個不屈服于傳統的谷歌,顯然已經屈服了。
Ian 認爲,如今,谷歌的大部分問題都源自掌門人桑達爾 · 皮查伊缺乏遠見的領導風格,他本人也對維持早期谷歌文化不感興趣。這種現象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無能的中層管理團隊不斷擴大。
以 Jeanine Banks 爲例,她管理的部門不可思議地囊括了 Flutter、Dart、Go 和 Firebase 幾個毫不相關的項目。盡管部門名義上也有整體策略,但經過多年的交流,Ian 還是理解不了策略的實際含義。而且,她對團隊正在做什麽不能說秋毫盡察吧,也隻能說是一無所知。她常常提出一些既不相幹、也不适用的要求,還以一種特别反人類的方式把工程師看作物資,強制要求以有違技能積累的方式把人力調來調去。對于任何建設性反饋,她永遠無視。Ian 聽說其他團隊倒是學會了如何 " 冷處理 " 這位大姐——平時盡量少接觸,隻在正确的時間向她提供必要的信息。作爲親身經曆過谷歌輝煌期的老員工,他對這樣的現狀隻能是一聲歎息。
必須承認,如今的谷歌仍不乏優秀人才。Ian 表示自己有幸與 Flutter 團隊中的幾十位傑出同仁并肩多年。近年來,Ian 開始向同事們提供職業規劃建議,并由此結識了來自其他部門的更多朋友。Ian 相信從現在起解決問題、複興谷歌絕不算太晚,但這需要對公司高層進行一番整治,把權力中心從财務官辦公室轉移給那些知道該如何利用谷歌資源爲用戶創造價值、擁有清晰長期規劃的人們。Ian 也仍堅信谷歌整理全球信息、方便人人訪問的使命才是幫助公司擺脫泥潭的答案。隻有那些願意最大限度造福人類、不考慮股價短期波動的人,才能将這家公司的技術和人力儲備真正轉化爲偉大的成就,帶領谷歌迎接下一個輝煌的二十年。
不過 Ian 也承認,留給谷歌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企業文化的衰退和劣化最終将變得不可逆轉,而那些知曉如何擺脫泥潭的人們,絕不會主動走進這樣一家快速沉淪中的組織。前途命運,就在當下!
3)" 如今的谷歌領導者毫無前瞻性 "
另一位在谷歌工作了 8 年的元老 Diane Hirsh Theriault 也于近日抨擊了谷歌的管理問題。Diane 是谷歌資深軟件工程師,于 Ben 和 lan 不同的是,Diane 目前并未被解雇。
Diane 認爲,如今的谷歌領導者毫無前瞻性。而且不是某個部門不行,而是從高管團隊到高級副總裁、再到中層領導,人人目光呆滞、腦袋空空。
Diane 表示,谷歌已經有很多年沒推出過任何一款自上而下推動的成功産品了。有時候,副總裁們會嘗試頒布政策,要求 " 開發一款新的聊天應用或者基于 AI 的 I/O 演示 "。行吧,這種模糊的要求不僅會帶來毫無意義的艱辛工作,最終半生不熟的成果還會遭到他們劈頭蓋臉的呵斥和嘲笑。如果半年之内吸引不到 1 億用戶,産品就會被他們果斷放棄并徹底關停。
谷歌的高管原本隻扮演稱職的裁判。Diane 說不上來具體是誰,但在谷歌工作的整整 8 年時間裏,這種感覺越來越深切。他們隻是指出個大緻的方向,剩下的發揮空間都交給下屬。員工們則聚在一起交換意見,很多讓人上瘾且非常酷炫的功能就這樣出現了。
但現在,這幫目光呆滞、腦袋空空的家夥在指出模糊方向(顯然就是 AI)的同時,又不給員工們發揮空間。由于他們自己沒有清晰的願景,所以一切亮點都得由下屬們自行構思。與此同時,過去這半年到一年,整個公司都在滾動裁員,沖擊範圍涵蓋工程、銷售、支持、用戶體驗、産品、數據科學和 SRE 站點可靠性工程等。這種不負責任的草率裁員隻會摧毀知識體系、破壞職能協作。
當然,可能領導心裏自有計劃,但卻一直不願跟普通員工說明個中理由。無論怎麽詢問,他們的回答隻有一句 " 我們是爲了把資源集中在優先級最高的事務上 "。Diane 表示自己壓根不信他們有什麽優先級計劃,至少沒有穩定推進的計劃。他們隻是大手一揮,之後就等着下屬們提出具體建議。與此同時,所有中層管理者都在揣摩副總裁的喜好,想要用迎合的方式保全自己的團隊。而一旦猜錯了方向,那不好意思,你和你的團隊很快就得滾蛋。
這導緻虛無主義情緒在谷歌内部蔓延。" 行吧,有活就先幹着,反正不知哪天就會被炒 " 成了公司裏的常态。人人都像戴了副金手铐,工資是要繼續賺的,但已經沒人願意爲未來打算、願意長時間加班了。下午四點半,辦公大樓已經空了一半。Diane 認識很多人,包括曾經的自己,都樂意在晚上和周末加班做功能演示,甚至經常是無償的。可現在,早就不可能了。
就在不久之前,谷歌還是個能創造奇迹的地方。但出于某種原因,高管們真的開始把員工當作純粹的人力資本。在這種彌漫着恐怖氛圍的環境下,還有誰能發揮開辟新時代的創造力?Diane 表示,面對這樣殘酷的現狀,自己真的很難過,而且自己實在不擅長 " 猜度上意 ",沒辦法對接副總裁那玄學般的戰略方針。所以就繼續混口飯吃吧,直到裁員的大刀落到自己的腦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