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這部電影從頭笑到尾,笑得肚子疼。"
" 徹頭徹尾的腦殘劇。"
明明是同一部電影,影評卻兩極分化,它就是二十年前的戰争喜劇電影——《舉起手來》。
電影背景被設定在抗日時期,卻沒有戰争年代的悲壯和陰霾。
開篇即是高能,全程節奏巧妙,有勇有謀的抗日人士和醜态百出的鬼子,就連動物演員也爲全片的笑點做出了巨大貢獻。
農民、女大學生、雞、豬、牛、驢、翻譯官、鬼子,你方唱罷我登場,小人物竟然意外譜寫出了大篇章。
這一天,爲了搶回被鬼子搶走的國寶,抗日遊擊隊與鬼子在火車上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最終成功攔截下了即将被運往日本的國寶。
随後,作爲護寶使者的老農民卻意外發現箱子中,竟然還有一個漂亮姑娘。這姑娘可不是一般人,她是個愛國女大學生。而她正因爲發現了鬼子細菌實驗的秘密被鬼子追殺。
盡管老農民隻是個再尋常不過的小人物,但在此時卻并沒有膽怯。
" 你這驢日下子,你往哪兒跑了,你這個畜 + 生,你連你哪兒生的種,你都忘了,你以爲你是啥東西呀。"
這是本片中的一大經典橋段,老農民不僅成功護送國寶和女大學生到達石橋村,還借着罵驢的機會将漢奸翻譯官罵了個酣暢淋漓。
在鬼子提出要找 " 花姑娘 " 時,老農民更是直接将鬼子帶到了豬圈,指着一頭小花豬說它就叫 " 花姑娘 "。
事實上,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大多數人都因戰火的洗禮而變得迷茫和麻木。但老農民是個例外,他被塑造成了一個鮮活的、敢于反抗和表達不滿的形象。
盡管觀看影片的時候,絕大多數觀衆都會捧腹大笑。但笑過之後,總會有人想起,那駭人聽聞的 " 三光政策 ":燒過、殺光、搶光,這樣的悲劇遍布我國,抗日戰争期間幾乎每天都有國人因此喪命。
片中的主角們卻與當時的國情不同,在他們的身上看不到對侵略者的半分恐懼,有的隻是對侵略者的憎惡與不屑。
孩子會向鬼子的水壺中撒尿、女大學生會給鬼子端豬食,雞會向鬼子丢榴彈,牛也會追着鬼子使勁撞,就連驢也能因爲多吃了幾斤豆子用屁崩鬼子,順便踢暈了鬼子。
沒有槍、沒有炮,一輩子沒有拿過武器的老農民,卻能将一群無惡不作的鬼子戲弄的團團轉。不止是全民皆兵,在石橋村中,每一個生物,都是抗日的 " 兵 "。
被鬼子追到窮途末路的時候,老天爺會用雷劈鬼子,被鬼子抓住後,小孩會挖地道救老農民。鬼子會被自己踩到的鋤頭砸暈,也會一刀砍在藏着雷的西瓜上,親手送自己上路,算不上精巧的機關卻偏偏每每命中作惡多端的鬼子。
一環扣一環,勝利永遠屬于老農民一方,老太太倒出的黃豆能讓鬼子人仰馬翻,就連一個石磨也能陰差陽錯的幫忙,将鬼子追趕得狼狽至極 ......
而這些,正是這部影片上映後被大罵 " 腦殘 " 的原因。
那些鋪天蓋地的惡評無一不在強調一件事情——這部影片将 " 抗日 " 這般肅穆的題材拍的沒有了半分莊重。
但事實上,這部電影又何嘗不是後來人對往事的美好期許?
戰争永遠殘酷又血腥,但誰又能說,隻有在炮火中沖鋒的才配稱英雄?又是誰說的,小人物就不能做出壯舉?
一旦打破這些世俗觀念,這部影片的核心就不難理解了。
抗日戰争的勝利,從來不隻是前線戰士們與敵人拼刺刀的勝利,正是因爲在全國各地都有着像本片中 " 老農民 " 一樣的小人物,用他們爲數不多的智慧和勇氣在後方支持,才有了前線戰士們奮勇拼殺的底氣。
同時,這部全程充滿荒誕色彩的喜劇,細節之處卻處處都是當年殘酷的悲劇。
從鬼子進村到最後鬼子舉起手來,那些一開始被鬼子抓起來的村民再也沒出現過。那些村民哪去了?很顯然,他們已經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之下。
練肌肉的鬼子不斷進出一個破屋,出來時變得大汗淋漓。他在做什麽呢?很顯然,那破屋裏有無法反抗的姑娘。
那些鬼子不是沒有作惡,隻是鏡頭将這些細節隐去了。鬼子是侵略者,他們是天理難容的,他們理應葬身這片土地上,給所有受難者一個交代。
所以,劇中出現了老農民,出現了一樁樁荒誕的巧合。
這些并不是爲了搞笑而存在,而是爲了證明,無論何種逆境,總有人會站在光裏奮起反擊。哪怕主角隻是個小人物,也會寫出最終的勝利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