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題:《時代落幕,中産不必「隻争朝夕」》,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不知道是不是日本經濟這幾十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的緣故,日本的影視劇總是傾向于推崇人們去過那種 " 安穩 " 的小日子,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别想太多。
與此同時,努力讀書考上一所好大學,畢業進入北上廣金融或者互聯網大廠,然後竭盡全力地工作和 "996",繼而在這座城市買房紮根……是國内過去三十年,一個 " 小鎮青年 " 一躍成爲 " 新中産 " 的典型緻富樣本。
而最近幾年,随着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這些實現階級躍遷的新中産,他們的生活也在悄然發生着改變。
對于他們而言,關于未來的 " 希望 " 或許是抽象的,但當下生活裏的 " 壓力 " 卻很具體。
我也愈發喜歡在假期裏找一些日本的生活影片來看,從中尋求些許平靜和放松,偶爾也能在不經意間從中窺見幾分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得到一些關于工作、關于生活、關于人生的思考與啓發。
一、" 卷 " 工作不如 " 卷 " 自己
2017 年的冬天,《四重奏》是最爲熱門的一部日劇,劇中有這樣一句讓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台詞:
據說人生有三條道,上坡道、下坡道,以及 " 沒想到 "。
對于新中産而言,在那個房地産、互聯網、國家基建都欣欣向榮的時代裏,職業生涯一路都是高歌猛進的 " 上坡道 "。
那時候找工作并不流行 "35 歲門檻 " 的說法,多數人也 " 沒想到 " 之後的職業生涯要走 " 下坡道 ",因爲相信薪資會一直漲,所以敢貸款撬高杠杆買好房。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見證了太多互聯網人從工作了多年的公司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原因歸結起來無他,就都是公司在走 " 下坡道 "。
這個行業的增長可能真的進入到了一個瓶頸,2019 年之後,即便是被稱爲 " 超級 APP 工廠 " 的字節,也再無爆款産品神話。
我自己在做業務時也有一種感受,就是那些乍一聽覺得很 " 新 " 的思路,實際上都并不夠 " 新 "。說直白點,就都是 " 前輩們 " 玩兒剩下的,所以隻能想方設法地把業務做 " 深 ",也就是做好 " 存量 "。
在一個下行的電梯裏,沒有人可以兀自上行。因此對于中産而言,面對工作這件事,過去那套 " 搭順風車 " 的策略如今未必還能繼續行得通,或許需要适當地進行一些調整。
首先,從業務的角度來看,不好高骛遠是老生常談,外面那些各方面都很好的機會,很多時候是需要靠一點運氣才能碰上的。
我身邊那些曾經在業務上做得很優秀的人,現如今爲了履曆不斷檔,很多都迫不得已接受了降薪或者降職去到新環境,要說沒有一點心有不甘多半是假的,但目前的形勢确實給不了太多的選擇,我們要認清現實。
當下,無論是在一個新環境還是在老東家,想要穩住工作,都應該恪守 " 本分 ",要以結果爲導向,别離一線業務太遠。
做業務隻談目标戰略,不談具體的戰術打法,一張嘴除了 " 高大上 " 就是 " 假大空 ",這很容易遭人反感,多數老闆都不傻,任何時候,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其次,從自身的角度來看,要不斷地去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效率,沒必要搞 " 内卷 ",因爲現階段 90% 以上的業務都已經很成熟了,壓根兒 " 卷 " 不出來結果。但你要說是給老闆的情緒價值,那另當别論,隻要老闆樂意爲之買單即可。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時間投入到了工作的 " 内卷 " 上,勢必沒有時間去做其他。
然而在互聯網打工,又很難打一輩子,所以人真正需要 " 卷 " 的是自己。
卷身體(比如跟賈玲一樣去減肥)、卷副業(比如寫小說、拍短視頻)、卷興趣愛好(比如寫作、咖啡、茶道)、卷技能(比如考在職研、考公)統統都行,但就是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身成長這件事上。
還有一點,就是想做什麽,千萬别等,立馬去做。因爲很多事情的進度,比你想象得要慢,而很多積累,需要的時間也都遠比你想象的要長。
當你真正需要的時候,說不定就會後悔,當時要是早點開始就好了。
二、生活 " 日日是好日 "
2019 年北影節展映的第一部電影,是日本演員樹木希林的遺作《日日是好日》。影片大緻講的是一個 20 歲正在讀大學的懵懂女孩典子,因爲找不到 " 真正熱愛的工作 " 陷入了迷茫,在其母親的慫恿下誤打誤撞開始學習茶道的故事。
電影裏梅雨落下時特有的聲響,達摩眼神下的世事無常,30+ 的人生谷底不确定的前路,一期一會的生死離别,一輩子隻能用三四回的茶碗……一斟一飲,冬去春來,原來二十四年,轉瞬即逝。
我一直認爲,一個生存壓力很大、焦慮的人,是很難有心思去體會生命本身的美妙的。
所以懂得 " 量入爲出 ",做 " 未雨綢缪 " 的儲蓄,是維持财務健康的重要方法,也是新中産的人生必修課。畢竟物質獨立,精神才能不偏頗。
前幾年我時常會産生一種錯覺,就是身邊沒有 " 窮人 ",中産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子女教育都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奢侈高度。
但又因爲收入來源都是明擺着的事,一旦沒能按照預期繼續向上一步,還沒能及時意識到和進行調整,那麽接下來的日子是可想而知的艱難。
我覺得現階段無論是買房還是創業,都不存在絕對的 " 行 " 或者 " 不行 ",畢竟每個人的情況和條件不同。比如一個年近四十失了業的互聯網人,工作也不太好找,但又有現成的資源和能力,自己也有心想拼一把,這就未嘗不可以試試,畢竟現在國人平均壽命幾近八十,總不能剩下的四十年就幹躺着啥也不幹。
但這裏始終有個前提,就是任何時候,一個家庭不能做 " 孤注一擲 " 的投入,掏空六個錢包的事情放在過去或許還行,但現在絕對不能,中産一定要有安全的現金流。
沒有誰規定過房子不能由大換小,也沒有誰規定過房子不能轉賣爲租,隻是我們總是在半推半就中将自己陷入到一種被比較的境地。
世界有兩種秩序,一種是人爲設定的,給萬事萬物排出個高低貴賤,人生背負着使命和意義。
另一種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是太陽東升西落,水流從高到低,人類做着各種各樣的事情,去填滿 " 活着 " 本身這個器皿。
倘若新中産能靜下心來回想一下來時的路,就會發現自己曾經遇到過無數次掉進 " 大坑 " 的可能,好在命運及時拉了一把,才得以平安落地。
或許人一旦參透了世事無常與死亡,就不會再執着于焦慮未來的得與失,而是轉去專注當下的人和事。
三、不必執着 " 隻争朝夕 "
還記得《在京都小住》這部電影裏,女主人公佳奈在東京遭遇了職場失意,于是去京都看望舅公,在這座城市小住的這段時間裏,她對人生也有了新的理解。
與東京、大阪比起來,京都是一座并不 " 現代 " 的城市,街道幹淨,木屋低矮。
在這裏生活了多年的舅公,爲了方便佳奈初到此處的出行,給了她一份自己精心手繪的地圖,也是在舅公的 " 委派 " 下,佳奈才開啓了一場京都 "City Walk",開始用一種幾近虔誠的态度,重新去認識生活裏的一草一木、一餐一飯。
寺廟裏的山泉水、舊書店裏的雜草記、古玩店裏被修修補補的老物件、以及清酒店裏圍坐在一起閑談的街坊鄰裏,這些京都深處的風情萬種,無一不讓一個煩躁不安、緊繃着的人,忘掉那些因爲失業所帶來的困頓,得以徹底舒展開來。
這部影片裏最讓人感懷的一個情節,是兩個人在樹下的長椅上喝咖啡。佳奈和舅公聊起自己辭職的緣由,在那樣一個需要經常加班、人與人之間競争又很激烈的環境裏,她覺得自己是很 " 失敗 " 的。
舅公咂了一口咖啡,慢悠悠地說:
" 其實我也是個半吊子,我沒結婚,也沒孩子,工作換了三四回。按照你的标準來看,我的人生全是敗筆。
不過我自己倒不這麽認爲,我覺得人是不是可以活得更簡單一些呢?你說是不是,想幹什麽就幹什麽,幹着幹着,不就能發現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嗎?
就這樣越來越多,越來越多……興趣愛好不斷增加,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快樂嗎?"
這種 " 雞湯式 " 的說法,如果放在過去那個 " 黃金年代 ",顯然很難得到新中産的認可,人生自當步履不停,沒有功夫閑庭信步。
但擱到現在,情況就又大不相同。正如京東前 CEO 徐雷,月初在朋友圈裏說的那樣:
" 如果還認爲我們陷入的是經濟周期的下行周期,那就真的錯的太可怕了,應該是一個時代的落幕和一個時代的開啓,周期和時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性質。"
所謂周期,是指寒來暑往,冬去春必來。新中産的誕生,原本也是隸屬于那個偉大時代的産物。當時代落幕,大家又何必再執着于 " 隻争朝夕 "。
去過日劇主張的那種 " 安安穩穩 " 卻又 " 不失人文氣息 " 的小布爾喬亞式生活,對于那些一直被時代洪流所裹挾着的中産來說,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還記得影片中坐在河邊長椅上的舅公告訴佳奈:" 像這樣一邊呆呆地眺望鴨川,一邊喝咖啡,是我人生的一大樂事。"
我想新中産終會發現,能夠不加欲望地坐在街邊喝咖啡、看風景,這的确就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