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編:肖利亞)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雅潔 中國鐵建(以下簡稱 " 中鐵建 ")法律合規部法律處處長王裕溪所在的部門有十餘人,團隊專門應對知識産權方面的法律維權問題,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打擊假央企。
中鐵建已經打擊假央企多年,通過行政、民事、刑事相結合的手段,中鐵建打掉了一些假冒 " 中國鐵建 " 名稱、字号的企業,阻止了一些與 " 中國鐵建 " 近似商标的注冊,取得企業馳名商标雙認定,但也一直未能杜絕假央企的出現。
多家央企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假央企難打,而央企能做的很有限,總體仍然是提供線索,主要仍靠監管部門。
從 2019 年開始,監管部門高度關注假央企帶來的影響,并持續加大打假力度,至今已有五年時間。一名參與打擊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表示,當時之所以開始加大力度打擊清理假央企,是因爲市場領域存在大量假冒國央企,這些企業四處惹禍讓 " 真央企 " 背鍋。
五年時間中,國務院國資委陸續公布了三批假央企名單,總計 823 家企業。但持續打假後,假央企仍難斷絕,上述曾參與打擊假央企工作的人士用 " 打不死的小強 " 來形容假央企。
假央企難打與其背後複雜隐秘的利益鏈條相關。數位相關人士表示,有些假央企能夠與 " 真央企 " 内部人士合作,以獲取地方政府的相關配套資金;甚至部分情況下,假央企本身就是在 " 真央企 " 默許下以挂靠或參股方式形成的。
上述參與打擊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認爲,假央企屢禁不止的本質原因還在于,相對于民企,國央企具有資源、聲譽等天然優勢,不法分子假冒央企,相當于直接獲得了央企信用和待遇,可以大大增加合作方的信任,從而在融資、投标、承接項目等多個領域獲取巨額好處。
" 客觀來講,隻要國企、民企之間的待遇鴻溝存在,就會有人铤而走險假冒國央企,尤其是在違法成本低甚至無需付出代價的情況下,難怪不法分子要趨之若鹜了 ",該人士表示。
多位人士均持有這樣的觀點:打擊假央企的治本之策在于通過持續不斷地市場化改革,讓不同類别的企業享有同樣的待遇。
打不死的小強
王裕溪帶領的團隊剛剛提起了四項關于假央企的訴訟,這是一支十多個人的假央企打假團隊。王裕溪說這項工作雖然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難度相當大。
建築行業是假央企的重災區,在國資委公布的三批假央企名單中,建築行業是占比最高的行業。
打擊假央企的流程大緻如下:先開展商标檢索工作,對目前國家知識産權局正申請注冊商标和已注冊商标,涉嫌侵犯中鐵建權益的進行摸排檢索,如發現明顯涉嫌侵權,中鐵建會區分性質,采取發律師函、提起異議、申請無效宣告等措施,如果侵權證據十分确鑿,構成不正當競争,中鐵建就直接起訴侵權人。
中鐵建還與多個地方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建立聯系,以發送公函、投訴舉報等方式申請當地監管部門協調處理在企業名稱中不正當使用 " 中國鐵建 "、" 鐵建 "、" 中鐵建 " 或與之近似文字的涉嫌假央企事宜。
雖然國内對商标管理比較明确,但對企業字号管理依舊存在法律和政策空白。這直接導緻了很多企業和個人鑽這個空子。所以,對企業名稱字号的保護難度非常大。多年以來,中鐵建多是以提起民訴、商标異議、無效宣告等事後救濟的方式應對假央企的問題,難以精确從源頭、事前打擊假央企。
部分央企人士認爲打擊假央企成本高、難度大,難以形成震懾效果,很多時候央企能做的隻是提供一些線索,還是要依靠政府部門發揮作用。
但政府監管部門打擊假央企也不容易。
政策層加力打擊假央企始于 2019 年年底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會議要求清理未出資、不控制卻冠以中央企業名号的 " 冒牌央企 ",清理多年處于清算狀态不納入合并報表範圍的企業。從這次會議開始,打擊假央企力度逐漸加強,并持續至今。
上述參與打擊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表示,之所以打擊清理假央企,大背景是市場領域存在大量假冒央國企,這些企業四處惹禍讓 " 真央企 " 背鍋,2018 年、2019 年多家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時都遇到假央企,如平潭發展引入中核資源、融钰集團引入中核國财等,但中核集團均否認與中核資源、中核國财存在出資關系。
打擊假央企的牽頭部委是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和公安部協同。具體流程是,央企定期自查所屬企業,發現假央企就要向市場監管機關和公安機關發函要求查處,同時發布公告并要求天眼查等企業信息公示平台作特殊标注。
但事實證明,這樣的效果不好,公安機關和市場監管機關往往需要充足證據才能查處,舉證艱難且費時費力,就算舉證成功,假央企也會迅速 " 更換馬甲 " 以逃避打擊。
隐秘鏈條
在多位參與打假的人士看來,假央企難打與其背後複雜隐秘的鏈條相關。
一家能源央企在被假央企冒充後,曾請當地政府機關招商部門的朋友,去和這家假央企交涉。這位朋友很快受到了警告,讓其不要 " 管太多 "。
一位相關人士舉例表示,在一些行業,甚至出現過 " 真央企 " 和假央企合作的情況。該人士表示,部分假央企通過下屬科技公司承擔項目,再通過投資公司進行融資,和 " 真央企 " 内部人士聯手,套用相關專業資質,以獲取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這一現象曾見于地方一些産業園的科技項目補貼中。
上述參與打擊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表示,各地方都有招商引資、發展産業的迫切需求,這也給了假央企可乘之機。假央企往往利用央企的背景增加談判優勢、快速鎖定項目,通過 " 畫大餅 " 的方式取得地方政府信任,拿到項目路條後再去忽悠施工單位、供應商乃至普通老百姓以騙取錢财。
從 2019 年至今,國務院國資委共計公布過三批假央企名單:2021 年公布過 353 家假央企,2022 年公布過 175 家假央企,2023 年公布過 295 家假央企。
長期爲央國企提供咨詢等服務的朱昌明對上述數據統計後發現:以行業分類,其中包括 238 家建設、工程類企業,145 家科技類企業,104 家能源類企業,98 家集團型企業,67 家投資、資本、融資類企業,43 家貿易、供應鏈企業;從注冊地來看,83 家在北京注冊,71 家在深圳注冊,38 家在天津注冊,23 家在上海注冊,13 家在重慶注冊。
一名建築央企人士表示,建築行業成爲 " 重災區 " 是因爲很多項目招投标時,非常看重一些隻有央企才具備的專業資質。在朱昌明看來,該領域假央企頻發,原因在于工程項目建設需要資質以及國央企的信用實力背書。
朱昌明認爲,能源、科技行業也出現衆多假冒企業的原因,在于近年新能源、科技領域發展機會很多,吸引了很多不法分子渾水摸魚;投資類集團類的企業數量也較多,一些假冒企業自稱擁有雄厚實力,往往以投資的名義到地方,迎合地方招商引資搞建設的急迫心理,在地方招搖撞騙斂财;此外,貿易類供應鏈公司也有不少假冒企業,由于貿易活動最看重企業背景和資金實力,這也是不法分子假冒國企的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爲了操作便捷,很多假央企下沉到縣區注冊,在縣區注冊的超過 500 家。朱昌明分析,從注冊的市場監督管理機關來看,絕大部分都是在區縣一級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很少有省級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企業,這也反映了區縣一級公務人員對企業注冊審核把關還是有明顯的疏忽,讓不法分子鑽了漏洞。
北京也是假央企的聚集之地。上述相關人士介紹,一種模式是,将 " 爺爺 "、" 父親 " 輩的公司注冊在北京,再以北京企業爲控股平台,去其他地方廣撒網,不斷注冊 " 兒子 "、" 孫子 " 輩的公司,到處斂财," 因爲地方一看對方是北京來的,就容易盲目信任。"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王绛認爲,假央企本質其實是市場監督失效,有假産品就會有假央企,也會有假外企,道理亦如是。
監管
上述參與打擊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表示,假央企的直接受害者并不是央企,而是相信假央企被騙上當的人,過往雖然央企打假公告頻發,但是效果很有限。對于積極打假的央企而言,客觀上存在打假成本高、鎖定主體難的問題,往往發現一批、打擊一批後,又會冒出新的假冒企業,打不勝打、防不勝防,時間長了,也挫傷央企打假的積極性。
該人士認爲,要根除假央企,需要從企業登記注冊環節來解決,市場監管機關需要優化企業注冊的 " 形式審查 " 原則,把好企業準入關。該人士表示,要管住企業登記注冊環節,市場監管機關不能隻是簡單的形式審查,而是要強化對當事人的身份核驗與實名驗證,尤其是在辦理涉及國資國企的企業登記時,最好與國有産權信息進行比對,從根本上杜絕假冒央企的漏洞;其次,執法機關要加大對假冒企業行爲或不正當行動的查處力度,嚴厲追究其假冒企業的法律責任。
經濟觀察報獲悉,爲了從根源上打假,有關部門拟修訂企業注冊審查制度,從審查方式上,遏制假央企誕生的源頭。
央企也在作出新的調整。王裕溪表示,中鐵建一方面已通過訴訟、行政雙途徑成功認定馳名商标,把企業商标以及字号保護擴大到最大程度,受保護範圍很大,不僅限于建築行業;另一方面,針對假冒侵權行爲,通過行政、民事、刑事相結合的手段,持續打擊商标、名稱侵權行爲。
多位參與打擊假央企的人士均持有這樣的觀點:打假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到這些企業趨之若鹜頂替央企名号的實質原因,是由于央企在一些行業具有的超市場的競争優勢。而要治标又治本,仍要不斷推進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提供更加公正公平的市場競争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享受到同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