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系 AI 生成
周一上班時,辦公室裏的閑聊突然将話題引到了上周五。才驚覺,原來上周五竟是情人節。這本該是滿大街都彌漫着浪漫氣息,社交媒體被各種甜蜜與愛意刷屏的日子,可今年卻顯得格外冷清。
小紅書和淘寶上的情人節廣告今年似乎集體 " 失聲 ",往日那些精心策劃、浪漫滿溢的宣傳攻勢如今卻難覓蹤影。朋友圈也沒有像往年那樣被情侶們的甜蜜瞬間霸屏,少了那份令人羨慕的甜蜜。
情人節如此冷清,究竟是因爲大家手頭拮據,開始對消費主義說 " 不 " 了,還是今年單身群體越來越多了呢?
鮮花不再 " 香 "
曾是情人節裏浪漫氛圍擔當的鮮花,在今年似乎 " 失寵 " 了。
浏覽朋友圈,曬出的花束寥寥無幾,情人節市場的冷清已初見端倪。而當我們走出網絡,步入現實生活,這份冷清更是顯露無遺。
以往情人節,商場總是情侶約會的熱門打卡地,熱鬧非凡。可今年,看看自己所在城市的商場顯得格外 " 低調 ",沒有了粉色氣球、愛心裝飾的浪漫裝點,和平日裏幾乎沒什麽兩樣,全然不見情人節該有的熱烈氛圍。
再看看地鐵口,曾經那些兜售單支玫瑰的攤販,如今貌似也少了許多。曾經,他們在地鐵口熱情叫賣,爲匆忙趕路的人們提供着一份浪漫的可能。可今年,這樣的場景變得稀少,偶爾有幾個攤販,也是生意慘淡,眼巴巴地望着過往行人,卻鮮有人駐足詢問。
而本應該忙的不可開交的花店,往年早已準備好紅玫瑰、粉百合、滿天星搭等配出的浪漫花束,滿載着愛意被一一送出。可今年,花店裏堆積的鮮花無人問津,老闆們望着庫存愁眉不展。
有商家反饋,直到 2 月 13 日,訂單量依舊少得可憐,由于進花成本高昂,售價不得不提高,可這一漲價,消費者一聽價格就被吓跑了。甚至社交平台有開花店的商家開玩笑的說:" 今年情人節備貨 1000 支玫瑰,結果賣了 10 支,其中有 8 支是自己買來送老婆的。"

圖片來源:小紅書 APP
這種冷清背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春節期間的低溫和雨雪天氣影響了鮮花的生長,導緻供應量減少,價格飙升。許多花店老闆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花價太高不敢進貨,即使進貨也面臨品質不佳的風險。一些花店甚至隻敢備貨去年的 3-5 成,生怕高價進的花砸在手裏。
此外,鮮花市場的亂象也讓消費者心生退意。一些供應商通過直播低價銷售鮮花,導緻零售價比批發價還低,消費者誤以爲花店在 " 割韭菜 ",實際上花店卻陷入了 " 賣不賣都虧 " 的困境。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高價鮮花的接受度也在下降。或許是經濟壓力讓人們對消費變得更加謹慎,一束動辄幾百元的鮮花,在生活成本面前,成爲了可以舍棄的 " 奢侈品 "。人們開始反思,愛情是否一定要用高價鮮花來證明,消費主義營造的浪漫是否真的是情感的必需品。
根據艾媒數據顯示今年中國消費者在情人節挑選禮物時,首要考量的是對方的喜好,同時,禮物的紀念價值也備受重視,而對實用性和價格的關注度同樣顯著。在關于情人節期望禮物的調研中,中國消費者展現出對兼具實用功能與情感價值的禮物的偏好。受到個性化趨勢的影響,玩偶、水果蔬菜以及新中式花束等創意禮品近年來大受歡迎,頻頻成爲熱點。
在實用主義消費觀的影響下,鮮花逐漸淡出年輕人的選擇範圍,取而代之的是黃金花束、積木花等創新替代品,年輕人更偏愛那些既實用又具有紀念意義的禮物。
随着 95 後和 00 後群體傾向于選擇每周一次的 " 基地直發 " 鮮花服務,替代傳統的年度玫瑰大禮盒;Z 世代則在社交媒體上熱捧自己 DIY 花束的視頻,那些依然堅守 " 節日集中營銷 " 模式的花店,顯然已難以适應當前的新消費格局,面臨着被邊緣化的風險。
年輕人們連戀愛都懶得談了?
當然,鮮花市場的冷清隻是情人節消費降溫的其中一個碎片。随着單身群體的持續擴大,情人節正在失去大量潛在消費者。
據統計,中國單身人口已超過 2 億,單身經濟的崛起正在重塑消費市場的格局。據民政部披露最新數據,2024 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爲 610.6 萬對,同比 2023 年下降了 20.5%,離婚登記數爲 262.1 萬對,同比上升約 1.1%。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的聲音顯示,年輕人不僅不想結婚了,甚至連戀愛都懶得談了。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高舉反浪漫、反消費陷阱的旗幟,讓情人節營銷越來越難做。社交媒體上,許多網友表示 " 老夫老妻 " 選擇錯峰過節,拒絕做消費主義的韭菜。
對于許多單身人士而言,情人節不再是浪漫的代名詞,而是 " 單身狗 " 自嘲或 " 自我犒賞 " 的契機。這一群體享受單身生活帶來的自由與灑脫,消費觀念也更加務實和個性化,他們更傾向于将節日預算花在自己身上,或是與朋友聚會,而非傳統的浪漫消費。買禮物可以爲自己買,沒必要在這個節日給對象買,堅決不踏入被商家營造的浪漫消費陷阱。
其實,早自去年起,網絡上就興起了 " 情人節蹲守垃圾桶撿花 " 的活動,參與者甚至有機會在撿到的鮮花中發現被遺落的戒指、項鏈等貴重物品。與此同時,一些年輕人選擇在情人節當天擺攤賣花,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将花錢轉變爲賺錢,這些行爲都成爲了年輕人對消費主義主導的浪漫經濟的一種有力解構。
種種現象背後,是消費者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内心的滿足,而非外界定義的浪漫形式。
在年輕人斷情絕愛與謹慎消費的雙重态度下,讓他們爲愛情慷慨解囊愈發艱難。随着社會觀念的變遷和消費習慣的演變,未來的情人節或許将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它可能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浪漫形式,而是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甚至演變爲一種自我表達或社交分享的契機。無論是通過創意禮物、DIY 手工,還是與朋友共度,情人節的意義正在被重新定義。未來的情人節,或許将不再是愛情的專屬節日,而是成爲每個人表達情感、連接彼此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