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下一個十年,也許也會與中國汽車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史高度重合。
撰文:南哥
在一片内卷之勢中,2023 年的中國車市也到了年中總結的時候了,車企們也紛紛公布了自己的 " 期中考 " 成績單。而作爲" 車市學霸 "的比亞迪也毫無懸念地奪得了這場期中考的頭名。
根據比亞迪官方公布的數據,比亞迪在六月份共賣出新車 253046 輛,月銷量首次突破 25 萬輛,同比去年六月份增長了高達 88.2%。
而在今年的 1-6 月,包含乘用車闆塊的情況下,比亞迪的累計銷量達到了 1255637 輛,以絕對優勢穩坐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且大幅領先于賣出了 88.9 萬輛新車的特斯拉。這對于中國汽車而言,也是值得驕傲的時刻。
按照此前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公開表示的 300 萬輛銷量目标計算,比亞迪目前已經完成了全年目标的 41.85%,按照以往的慣例,汽車的消費熱潮往往在下半年才到來,按照目前的趨勢比亞迪完成今年的銷售目标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了,甚至還有很大的幾率沖擊 " 年銷量翻倍 " ——即 360 萬輛的大關。在今年車市普遍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比亞迪依舊逆市強勢上漲,既反映了比亞迪本身的産品實力,也證明在宏觀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消費者更願意選擇比亞迪這樣有保證的品牌。
成功背後的 " 必然 "
有不少人會将比亞迪的成功,歸功于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崛起,甚至把國家主導新能源的政策視作比亞迪成功的捷徑。抱着這種想法的人,往往都隻看到了表面而忽略了許多更深層次的因素,比亞迪的崛起之路固然有新能源戰略作爲推手,但是其成功以及經曆對于其它還處于摸索階段的中國品牌而言其實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在我看來,比亞迪的成功離不開三大領域的同步發力:一是技術積累,二是産品布局,三則是品牌提升。
其中,技術積累是銷量爆發的前提。
通過上一個十年在電池、電驅、電控 " 三電領域 " 的技術積累,比亞迪在迎來了一輪又一輪的技術井噴。先是 DM-i 超級混動橫空出世,第一次讓消費者用更低的成本體驗到中國品牌在混動技術方面實力。刀片電池則是重新定義了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并将磷酸鐵锂電池的潛力拓展到全新的維度。
而在這兩項技術獲得了市場普遍認可以後,比亞迪也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在後續更是發布了面向更高端領域的易四方技術平台,以及雲辇底盤控制技術,不僅再次向世人展示了比亞迪強大的技術儲備與研發能力,也爲品牌的沖高作了最強的技術背書。也正是種種技術上的亮點與突破,讓比亞迪成爲了目前消費者選擇新能源車時首要考慮的對象,也讓成功中國品牌摘掉了 " 技術貧瘠 " 的舊帽子。
有了技術的支撐以後,還需要足夠優秀的産品來承載,而這又不得不提比亞迪教科書般的産品布局。
針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比亞迪極具針對性地布局了涵蓋各種價位的車型,從最入門的海鷗到旗艦級别的漢、唐系列都精準地切中了各自目标消費群的痛點,秦 PLUS、宋 PLUS 等熱銷車型在上市以來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車市的銷量紀錄。用更低的價格爲消費者提供越級用車體驗,似乎已經成爲了比亞迪的造車 " 宗旨 "。這種從入門、主流再到高端車型的全覆蓋,且多維度具備領先産品力的車型布局,也是其它任何品牌都難以企及的地方。
在産品足夠誘人、有了足夠強大的群衆基礎以後,品牌形象的提升則是成爲了銷量稱霸的最後一道隐形天花闆。
而提升品牌形象的途徑不外乎三種:拓寬網絡、提升口碑、發力高端,在銷量剛開始指數性爆發的時候,比亞迪便迅速布局王朝系列與海洋系列的分網銷售,進一步拓寬品牌的銷售渠道并對兩大網絡的車型作細微區分來盡可能地爲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産品,從而實現 1+1>2 的效果。
此外,在保有原有豐富經銷商體系的前提之下,比亞迪也更多地參與進了門店的運營之中,通過直營 + 經銷不僅能充分地發揮渠道優勢以及管理效率,更貼近于客戶也有助于品牌聆聽來自于一線的反饋,從而在産品以及服務質量方面更好地進步,并最終實現品牌形象與口碑的雙重提升。
當然,提升品牌形象更直接的方法還是加推高端品牌。在現有的騰勢品牌之外,目前仰望品牌以及新近發布的方程豹品牌都瞄準着不同的細分領域,而這些高端品牌的終極目标還是助力整個比亞迪形象的高端化,打消掉消費者購買比亞迪車型的最後一層顧慮。
最讓人驚訝的是,比亞迪在這短短的三年裏完成了上面這三大領域的布局,這也體現了他們極強執行力以及決心。而比亞迪的崛起之路也爲其他中國品牌 " 打了個樣 ",隻要堅持技術爲王、創新爲本,再輔以成功的經營手段,即可獲得市場的認可。
目标不隻是中國市場
顯然,比亞迪并不滿足僅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取得成功,在國内市場趨于穩定以後,他們早已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場上,而不同于以往通過商用車打開市場的做法,積攢了足夠經驗與信心的比亞迪已經有了與海外品牌 " 客場作戰 " 的資本。
單單在剛剛過去的六月份,比亞迪就成功出口了 10536 輛新車到海外市場,今年累計出口量也達到了 7.43 萬輛,其足迹遍布歐洲、東南亞以及美洲。尤其是以泰國爲首的東盟市場以及以巴西爲首的南美市場,前者已經正式成爲了比亞迪首個海外乘用車生産基地的落戶國,後者也在近期宣布将與比亞迪合作設立一個由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産基地綜合體,并最快将于明年下半年投産,以加速比亞迪在巴西乃至是南美地區的布局。
針對更難打入的歐洲市場,比亞迪也開始在挪威、丹麥等對新能源車接受程度更高的國家開始着手,并通過漢 EV、唐 EV 以及 ATTO3(元 PLUS)等車型提升自己在歐洲市場的影響力,随着歐洲 " 禁燃 " 呼聲愈發高漲,未來以比亞迪爲首的一衆中國品牌也将迎來一個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能否打破汽車世界百年以來的 " 壁壘 ",就看中國品牌能否捉住這一波難得的浪潮了。
當下,中國市場正面臨着價格戰帶來的一系列危機,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都是人人自危,而集合了傳統車企豐富造車經驗和成熟的上下遊産業鏈,同時又具備新造車品牌的活力與果敢,也成爲了比亞迪在當前複雜市場形勢下的最大優勢。比亞迪的體量能确保他們在風浪中平穩前行,這也意味着他們将肩負着比其他品牌更重要的使命,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比亞迪的下一個十年,也許也會與中國汽車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史高度重合。
今日話題
你認爲比亞迪能在海外市場大賣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