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電車通
豐田中國銷量同比下滑 51%、日産汽車銷量下滑 25%、本田中國銷量下滑 26%,剛剛過去的三月,本應是國内市場汽車銷量随着溫度回暖的一個月,日系車三大品牌卻仍未走出寒冬。面對艱難的局面,豐田率先做出反應,是時候 " 抱大腿 " 了。
據騰訊汽車報道,豐田汽車将與華爲合作,全球智駕車型均采用 " 豐田 + 華爲 +Momenta" 三方聯合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該合作中,華爲的主要作用是爲豐田汽車提供智駕硬件,Momenta 提供軟件。
華爲 ADS 2.0 是目前國内唯一實現全國範圍不區分城市、不依賴高精度地圖、可用路段高達 99% 的智駕方案。如今豐田與華爲合作開發智駕技術,卻隻要華爲的智駕硬件,不免令人心生疑惑,豐田是不是丢了西瓜撿芝麻?
豐田,要抱華爲大腿
智駕硬件領域,有 NVIDIA、地平線等芯片企業,也有禾賽科技、北醒光子的激光雷達企業,豐田隻選擇華爲 MDC 智駕硬件平台,放棄更關鍵的軟件算法,小通認爲核心原因可能在于該智駕解決方案面向全球。
一些國家存在對華爲不和諧的聲音,若使用華爲全套智駕解決方案,在某些國家可能會受到一些限制。隻使用華爲 MDC 智駕硬件平台,搭配 Momenta 的軟件算法,能夠規避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Momenta 早在 2020 年已與豐田達成合作,2021 年豐田又參與了該公司的 C 輪融資,成爲其股東。比亞迪、上汽、通用等車企,也是 Momenta 的合作夥伴,可見其智駕技術得到了車企的廣泛認可。至于三家企業的合作,能否發揮出華爲 MDC 智駕平台多少潛力,還需要時間驗證。
另外,豐田暫時放棄華爲智駕算法, 不代表未來不會用,Momenta 的軟件算法有可能隻是過渡方案。待到華爲的處境好轉,豐田有可能全面切換至華爲全套智駕解決方案,現階段使用 MDC 硬件智駕平台,日後切換方案也會方便一些。
短時間内,擁有華爲 MDC 智駕平台的豐田,一方面可以加速高階智駕上車商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華爲的名氣營銷,提升産品銷量。
今年第一季度,問界汽車力壓衆多車企,成爲造車新勢力銷量第一,智界 S7 交付雖然不多,但訂單數量證明了華爲的帶貨、沖高能力。接下來,華爲還要與江淮、北汽合作的車型,而且要向百萬級市場發起沖擊。
如今的汽車行業,品牌形象、智能生态、智駕,以及産品硬實力與價格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買車欲望,而華爲恰好在這些領域都有一定的優勢。日系車銷量逐年下滑,豐田的品牌價值也不如往昔,與華爲合作可以借助華爲的名氣,幫助自己營銷産品,挽回銷量頹勢。
然而,僅僅是借助華爲智駕硬件與品牌,對于豐田汽車銷量能起到多少推動作用,現在還要打個問号。
華爲,難帶動豐田沖銷量
正如上文所說,品牌隻是影響消費者購車的因素之一,豐田未在軟件層面與華爲合作,意味着放棄了華爲最大優勢——智能生态。至于智駕,有網友表示,昊鉑、哪吒都是基于華爲硬件自行研發技術,結果表現比較一般。
豐田将智駕軟件交給 Momenta,研發智駕技術難免需要華爲與 Momenta 協同工作,難度肯定不小,究竟能取得多少成果,目前仍難以判斷。
最後就是豐田汽車的硬實力與價格,其實豐田的定位與比亞迪類似,主要依靠低價車型走量,比亞迪是秦、宋、海鷗、海豚,豐田則是雷淩、卡羅拉。
燃油車時代,消費者普遍認爲國内車企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件與合資車企有差距,再加上合資車長期營造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因而普遍存在遠超國産車的溢價。日系車慣有 " 加價王 " 名号,甚至卡羅拉這種面向大衆的低端車型,也出現過加錢才能提車的情況。
進入新能源時代後,日系車企普遍轉型緩慢,國内車企則轉型迅猛,尤其是混動技術的發展,令日系車的省油優勢也不複存在,國産車全面崛起。同時,國内車企并沒有依靠領先的新能源技術溢價盈利,而是持續降價打價格戰。春節剛剛過去,比亞迪就拿出了 7.98 萬元起的秦 PLUS DM-i 榮耀版,以及一堆榮耀版車型,把價格戰推向高潮。
在國内車企的帶動下,近幾年合資車降價也非常明顯,上到 BBA,下到朗逸、卡羅拉、軒逸,降價成爲常态。可是合資車企的降價卻讓消費者明白,過去合資車的溢價太高了,現在肯定還有降價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合資車企的新能源車型降價後與自主品牌相比,仍無太多競争力,燃油車雖然也有降價,如軒逸一度降價至 6.98 萬元起,但結合配置與購置稅,性價比仍輸國内車企一籌。
僅依靠華爲帶來的智駕硬件與品牌價值,對于豐田銷量的提升非常有限。要知道,海豹、宋、漢等 B 級、C 級新能源汽車,如今價格都來到了十六七萬元起。凱美瑞、榮放雖然出色,可性價比還是不如國産車。
另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 年 ~2022 年國内購車群體中,30 歲以内的消費者占比已達 27%,購車群體年輕化非常明顯。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成長伴随着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與中國制造的崛起,受到日系車的品牌影響較小,買車時更看重硬實力。
當然,豐田至少得到了華爲的品牌與智駕硬件加持,對于其銷量或多或少能夠起到促進作用,本田、日産兩家日系車企,已經給人一種開始 " 擺爛 " 的感覺了。
本田、日産,要步三菱後塵?
孫少軍剛爆料日系車 " 三大媽 " 中有一家要與華爲合作時,電車通就找到日産汽車内部人士溝通詢問情況。該内部人士表示,沒有得到任何消息,但希望能與華爲合作,起碼拯救一下日産的銷量。
簡短的幾句話,給小通最直觀的感受是 " 無奈 ",似乎日産已行将就木,看不到銷量增長的希望。
去年三月,廣汽發布《關于廣汽三菱重組的關聯交易公告》,宣告三菱汽車退出中國市場,廣汽三菱的資産也将由埃安汽車接手,近期三菱汽車重組完畢,徹底告别了中國市場。豐田、本田、日産若再不努力,很可能成爲下一個三菱。
長久的安逸生活,令海外頭部車企産生了一種 " 躺着也能賺錢 " 的錯覺,面對國内車企積極電動化轉型,可以說隻有大衆汽車曾想掙紮一番。2023 年,國内市場自主品牌份額首次超越合資車,達到了 52%,導緻這些變化的核心因素,說到底不過是産品力被國産車超越了。
小通認爲,豐田、本田、日産能否與華爲就智駕硬件達成合作,隻是提升銷量的微小因素,想要徹底扭轉局面,需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提升包括豪車在内的所有産品性價比。國産車的崛起不隻體現在中低端車型,20 萬元 ~50 萬元的豪車價位段,國産車同樣表現出色,尤其是問界與理想,銷量超越了除 BBA 之外的其他豪車。
在國産車卷配置的同時,某些二三十萬元的合資車還沒有無鑰匙進入、電動座椅、電動尾門、雷達。合資車扭轉局勢,首要任務便是提升汽車的配置,中控屏要夠大、雷達要加上、遠程控制功能要齊全。
第二,加速電動化轉型。中國是全球最開放的汽車市場,針對任何合資車企、獨資車企的新能源車型都有補貼政策。然而除了特斯拉,其他車企真的沒享受到多少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原因無他,自己賣得不好。
國内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也非常高,哪怕是奔馳 EQ 系列、豐田 bZ 系列等曾被稱爲 " 智商稅産品 " 的車型,都有不少人買。預計慢則 2026 年,快則 2025 年,國内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将突破 50%,合資車企必須盡快完成電動化轉型,否則未來的競争将會更加吃力。
第三,增加與國内車企的合作,去除 " 外來者 " 形象。其實豐田與比亞迪、華爲合作,大衆與小鵬合作,都說明車企已經看到了品牌的重要性。要知道,中國已經開放了外資車企獨資,但這些車企非但沒有取消與廣汽、一汽、上汽、北汽的合作,反而加深與中國車企的合作。
随着國産車的崛起,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信任中國品牌,但合資車在汽車硬件調校、質量把控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就小通的體驗而言,合資車在本地化适配、軟件生态等方面,落後國産車很多。或許合資車企可以進一步加深與國内車企的合作,豐富軟件生态,并利用 " 與中國車企合作 " 營銷,借助自主品牌的形象提升銷量。
雖說自主品牌内部競争,足夠保證中國汽車工業健康發展,但正如當初上海引入特斯拉,留一些合資、海外獨資車企在中國,對于自主品牌的發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當然,究竟是成爲下一個三菱,還是在中國市場保留一席之地,關鍵依然在于合資車企們在求變的路上夠不夠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