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 所以我很害怕那種沒人要我的感覺。"
|作者:餘馳疆
根據歌手李玟的姐姐在微博發文,李玟數年前患抑郁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鬥争,于 7 月 5 日返魂乏術,與世長辭。
今年本是李玟的出道 30 周年,她的離開如此突然,如此難以置信。
2016 年,在她奪得《我是歌手》歌王的第二天,在長沙機場,人民文娛記者采訪了将要離開的李玟。她的聲音是那樣開朗,她對唱歌的熱愛是那樣堅定,她努力保護嗓子,她勤奮練舞,她希望将自己最好的樣子呈現給愛她的觀衆。她對記者說:" 因爲,我害怕被遺忘。"
· 李玟在《我是歌手》總決賽上,穿上了她曾在奧斯卡穿過的旗袍。
她就是這樣一個自律自強的歌手,但同時又是一個永遠爲别人着想的善良女孩。春晚、奧斯卡、國際巨星,即便擁有再大的光環,她也從來都是像春風一樣,體貼地照顧身邊每一個人。
她也曾承受失聲之痛,也經曆過狂風驟雨般的自我懷疑,但最後,她依然用最敬業的舞台,把她最美的樣子留在大衆心中。
謝謝 Coco,讓我們看到美麗和堅強。你永遠都不會被我們遺忘;你和你的音樂,也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永遠有一張美好的笑臉
7 年前采訪李玟時,她剛剛奪得《我是歌手》歌王,她對記者說:" 我想忍着,回到家裏,好好哭一下。"
在參加決賽的 7 位歌手裏,李玟壓力最大。她的參賽實在倉促。決賽前一天,李玟因簽證問題滞留香港,錯過了半天彩排,導緻接下來的狀态和編曲都不理想。彩排一直持續到半夜 1 點,她沒睡兩小時又起來研究曲子,反複聽、反複改,記者問她爲什麽這麽吹毛求疵,她回答了一個字——怕。
能想象嗎?這位登上過奧斯卡的華語樂壇天後說自己怕。 " 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會走到最後,我常常會想,音樂圈、觀衆是不是忘了我了?我很怕被大家遺忘,覺得我表現不好。"
2001 年,李玟在一年之内登上了奧斯卡頒獎禮與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穩坐華語女歌手的第一把交椅。2003 年,她逐漸将重心放在家庭,漸漸淡出大衆視線。然而,在所謂 " 退隐 " 的那幾年,李玟并不是沒有工作。她也出過幾張專輯,開過幾場頗有聲勢的演唱會,隻是始終覺得有些力不從心。
· 2001 年,李玟登上春晚舞台,她是春晚曆史上第一位 " 躺着上場 " 的歌手。
隐約中,她有些許失落:" 這幾年,樂壇的一些盛事裏,大家都沒有聽到我的消息,就好像我以前做過的事情都沒有發生過,其實我會難過。"
" 所以我一開始會害怕來到《我是歌手》,我想是不是我的一切都已經結束了?是不是來這之前就結束了?要在這個舞台上比賽,其實壓力還是很大的。"
與娛樂圈漸行漸遠的過程中,李玟一度對舞台産生了恐懼。許多人以爲她的淡出歌壇是因爲嫁入豪門,她卻說是另有隐情。" 有一段時間,我喉嚨又腫又痛,咳嗽得厲害,到最後根本發不出一點聲音,我覺得應該是要退出歌壇,再也不能唱了。"
醫生說這是心理上的問題。沒有辦法,李玟隻能每天給自己做心理輔導,重新練習發聲,慢慢幫自己增加信心,聲音狀況終于逐漸恢複。
2013 年,她出任《中國夢之聲》的導師,發行個人專輯《盛開》,算是正式複出。" 但是,直到《我是歌手》,我才算真正克服了對舞台的恐懼。"
沈淩是李玟在比賽中的明星經紀人,他告訴記者,從來沒見過一個如此大牌的明星如此用功," 隻要稍微有點空,她就一定在練歌 "。他跟着李玟幾個月,每次見她吃的都是西蘭花加土豆絲,因爲隻有這樣才能保持最好的體型和皮膚狀态。登台前實在餓了,就吃一根香蕉墊墊肚子。
李玟身上有種關乎明星品格的堅持,比如必須在台下兢兢業業,在台上盡情燃燒;比如永遠對鏡頭有一張美好的笑臉,對他人有春風一樣的親切。" 一開始你會覺得有一種距離感," 沈淩說," 但是久了真的會很敬佩這種性格。"
打進美國市場,爲的是争一口氣
在豐富的職業生涯裏,李玟以一種天後的姿态,向衆人展示了一個藝人該有的品質:一種樸素的、單純的執着。
她 18 歲從美國回到香港,參加香港 TVB 新人歌唱大賽。那時候香港娛樂圈競争壓力大,一個唱歌比賽就有上萬人參加,一比就是幾個月。人多的地方要學會收斂鋒芒,懂得與人爲善;競争大的地方就要拿命去拼,李玟說:" 那時候我經常排練到一兩點鍾,然後淩晨 3 點就去比賽。"
最後,李玟拿下亞軍,簽約公司後要出第一張專輯。她是聽邁克爾 · 傑克遜、惠特尼 · 休斯頓成長起來的歌手,骨子裏是歐美流行樂的律動。而當時華語音樂圈走的是周慧敏那種玉女型抒情歌路線,李玟第一次錄音就被批評 " 轉音太多,這樣唱肯定賣不了 "。她就求制作人讓她按自己的方式再唱一遍,才軟磨硬泡拿下了主動權。
1994 年,李玟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愛就要趁現在》,憑借其中一首《我依然是你的情人》走紅。公司每個月隻給三四千元台币,平時隻能吃泡面加面包,繞着台灣跑宣傳,都是自己拎着化妝包坐火車,有一次從台南一路站到台北,足足站了 8 小時。半夜到台北,又馬上去錄音,因爲淩晨的錄音棚是最便宜的。
這樣耗了一年,累到生病,她母親從美國飛來,堅決要帶她回去。最後是音樂人姚謙留下了李玟,和她簽約。姚謙說:" 當時大部分女歌手走的都是賢淑路線。李玟是 ABC,性格爽朗大方,這種洋妞形象在當時的台灣樂壇還沒有,媒體都覺得特别新鮮。"
1996 年,姚謙幫她制作專輯《CoCo 李玟》,被無限放大的性感和熱力在當時的樂壇脫穎而出,專輯在台灣獲得 75 萬張的本土銷量,李玟終于在樂壇站穩腳跟。
沒紅的時候拼,紅了之後更拼。李玟的拼在娛樂圈出了名,人們就常說:" 男有劉德華,女有李玟。"
李玟最紅的時候是在世紀之交前後。那幾年,她的《Didadi》《顔色》《好心情》等歌紅遍大江南北,專輯銷量張張破百萬,還作爲華人唯一代表赴巴黎爲世界杯足球賽開幕式獻唱。1998 年左右最熱門的音樂頒獎典禮叫做 " 音樂盛典 ",每個領獎者上台都會說一句 " 感謝 CCTV,感謝 MTV"。而李玟上台領獎次數太多,最後都不好意思再感謝兩大電視台了。
· 《DIDADI》時期的李玟,紅發風靡一時。
1999 年,李玟簽約美國索尼音樂,正式進軍美國市場。當時她年輕氣盛,躊躇滿志。記者問她爲什麽要去美國,她說:" 從小到大,我聽到的有代表性的歌,好像都由外國人唱,惠特尼 · 休斯頓、瑪麗亞 · 凱利,我想怎麽沒有中國人的份?我們也一樣有才華,隻希望有一天美國本土唱片公司簽亞洲人,在美國出唱片。"
剛到美國發展,西方人不認同華人唱英語歌。李玟帶着個人資料去電台宣傳專輯,主持人根本不看資料,還以爲她是拉二胡的。" 決定走向國際,就等于一切從頭開始,像新人一樣四處走,很辛苦。而且,不成功的話,打不進美國市場,連亞洲市場也會失去,所以很冒險。我之所以定下這個目标,老實說,是爲了争一口氣。"
兩年後,李玟總算在 " 老外 " 面前争了口氣。2001 年,由李安執導的電影《卧虎藏龍》在美國熱映,李玟作爲主題曲《月光愛人》的演唱者登上了第七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成爲首位獻唱奧斯卡典禮的華人歌手。
10 多年過去,華語樂壇人才輩出,但頂住這扇國際大門的人,到頭來還是她。
· 她是第一位在奧斯卡舞台演唱的華人歌手。
我很害怕沒人要我的感覺
外人看李玟,是徹頭徹尾的人生赢家。
沈淩第一次看到李玟在化妝間大哭,是在她因流行性感冒喉嚨失聲的時候。" 那天她完全發不出聲音,甚至已經有了退賽的念頭。她不能容忍自己在舞台上是不完美的,在化妝間崩潰了将近一個小時。
或許這種隐藏的脆弱是與生俱來的。她是遺腹子,尚未出生父親就去世了。她出生後,别人勸母親把她送人,說一個女人怎麽可能養 3 個女兒(李玟還有兩個姐姐)。" 所以我很害怕那種沒人要我的感覺。"
大概很多時候,天後的強大都是迫不得已的,因爲天生缺少臂膀,所以隻能自己成就自己。
幸好,母親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沒有父愛的缺陷。李玟的母親是北大高才生,對女兒的唯一要求就是讀好書、做淑女。《我是歌手》總決賽結束後,李玟與母親和兩位姐姐一起接受媒體采訪,四人均隻坐椅子面的一半,腰杆筆挺,可見李媽媽的家教之嚴。
· 李玟在微博發布與母親合照。
也許是因爲從小家庭的不完整,李玟對于家庭有一種奮不顧身的堅持。" 如果工作和家庭擺在我面前,我一定會選擇家庭的。" 她說自己在生活中就是個非常無趣的家庭主婦,絕對不會花心思搭配衣着,沈淩就常揶揄她穿來穿去都隻有幾件衣服,根本不像個女明星。
她實在是太有禮貌、太友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說:"Coco 姐太好了!"
她過于謙虛、客氣的性格,與當下追求個性、出位的明星特質不太符合,卻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舊時光的美好——這便是如今越發稀缺的專業藝人精神。如果娛樂圈也有匠人,李玟絕對算一個。
這樣美好的她,在 2023 年的 2 月 23 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寫道:" 今天,我要面對我生命中最大的挑戰,也是我這一輩子最大的恐懼。"
最終,我們還是失去了李玟。可是 Coco,你永遠是我們心中的女戰士。
你用 30 年的舞台生涯,向我們展示了你的才華,你的善良,也用你值得敬佩的人生,書寫了傳奇。
你是那個 " 美麗的笨女人 ",你也是華語流行音樂世界裏永遠不會被遺忘的那抹 " 顔色 "。
總 監 制:張 勉
監 制: 王晶晶
輪值主編:餘馳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