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溫馨提醒一下,标題就是本文核心論點。要是想無腦開噴,現在就請關閉頁面,或者直接劃到評論區開罵。
但如果各位是抱着學習交流的心态點進來,咱們就稍微心平氣和地來聊聊這個話題。
事情的緣起是一個 80 後 UP 主 " 全嘻嘻 " 發布了一則與上野千鶴子對談的視頻,參與對談的還有全嘻嘻的兩位大學室友。
如果平時比較關注女性話題,肯定對上野千鶴子這個名字不陌生。她是日本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這幾年國内引進了她的九本書(出版計劃還在擴大),包括火遍全網的《厭女》。
全嘻嘻則是一名女性 UP 主,身上最大的标簽是 " 北大畢業 ",已婚已育,平時的視頻會涉及婚姻關系、女性成長,以及小鎮青年向上奮鬥的心路曆程,等等。
現在,這個對談視頻被罵成了篩子。
當然原因有很多,後續出版社的營銷手段也被曝光出來,又引發了大家對資本吃女權紅利的憤怒。
所以這裏也要提出一點防杠聲明:
我們無法判斷全嘻嘻和背後團隊做這次對談到底出于什麽動機,從很多網絡截圖來看,視頻中很多問題确實包含了某些引導性的營銷策略。
但這并不能抹殺視頻本身的價值。
全嘻嘻問的 " 蠢問題 ",包括她個人暴露在互聯網上的困境,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和現實意義。可以确認的是,中國的女性在外界的 " 脅迫 " 下結婚生育,這種困境是真實而普遍存在的。
我們接下來的讨論也并非針對全嘻嘻本人(畢竟我們不認識她),而是由她引出的一大批普通女性的現實困境(求生欲拉滿)。
這個原視頻建議大家去 B 站看看,網上斷章取義的截圖太多。我看了一下大家的批評意見(說 " 批評 " 可能太文雅了,大多數稱得上是 " 謾罵 " 了),一般集中在這幾個點上:
問的問題太蠢,有辱 " 北大畢業 " 的身份,是對上野千鶴子這種國際頂級學者的冒犯(還有人建議上野千鶴子寫一本《厭蠢》);
對談探讨的内容都能在上野女士的書裏找到出處,引出的觀點都是常識,過于基礎,毫無新意;
更多的人則結合全嘻嘻在網上分享的婚姻經曆,認定她是個在婚姻中不斷妥協的 " 落後分子 ",而她過于迫切地想讓上野千鶴子認同自己的婚姻選擇,也被衆人嘲諷爲 " 婚驢 ",開女權的 " 倒車 "。
很多人進而描繪理想中的女性主義者畫像,一定是内心強大、姿态優美,能自我消化所有困惑,不需要借助外界認可來解決内心困惑。
說實話,我被這些言論裏那股" 何不食肉糜 " 的優越感和高高在上的精英視角震驚到了。
這個視頻是面向所有中國網友的,它的定位是現代基本性别常識的普及和推廣。這不是一個在學術會議廳裏,一堆學者專家圍坐在一起的學術論壇,或者是 XX 訪談錄那樣,采訪者和被采訪者姿态優雅、正襟危坐地講些正确的廢話。
它就應該講大白話,抹掉現在互聯網上對 " 女性主義 "(甚至是 " 女權 ")的污名化。
第一個問題 " 不結婚是不是因爲被男人傷害,或者原生家庭影響 " 在有一些知識儲備的人眼裏是廢話,但對一些沒時間看書,沒空去了解上野千鶴子是誰的觀衆來說,這就是最好的切入方式,告訴所有人,女性主義者不是一群狹隘的、受了情傷的 " 複仇者 ",而是一群追求自由的人。
這條評論就展現了爲 " 女性主義 " 去污名化的必要性
好好好,我知道對于有知識有文化的女性來說,當代社會 " 不結婚不需要理由 " 大概是常識。
但你所謂的 " 常識 ",也許隻是基于一定的階層範圍内的 " 常識 "。
就像抖音博主做了一系列如何在城市生活的短視頻,廣受好評。也是這樣的分享才讓人看到,原來有那麽多人生活在城市以外的地方,他們以邊緣者的身份進入城市,我們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的日常行爲,他們需要學習,甚至需要鼓起勇氣才能做到。
抱怨視頻是常識、提問水平低的人,可能沒想過,這種提問方式就是另一部分人的真實困惑。
我看 B 站原視頻在介紹上野千鶴子的時候做了一個小互動,結果是參與投票的人當中,有 38% 的人讀過她的書,而聽說過占 36%,聽都沒聽過的有 26%。
這還是在 B 站。
當這個視頻火出圈,上了微博熱搜,我相信聽都沒聽過的人群比例一定是上升的。
用一些看似簡單的、二分法的問題,去引出更深刻的答案,這種 " 淺入深出 "、循序漸進的科普方式,我認爲沒有任何問題。
在有能力争辯女性主義話題的人群之外,這種方式也可以照拂到很多沉默的、圍觀的、懵懂的群體。
況且,那些覺得 " 不婚不育不需要理由 "" 女性有選擇任何生活方式的權力 " 的女性,有多少人是生下來就明白了這個道理的?
還是說,大家都是在成長半路中接觸到了女性主義,并且與周圍所有封建的、傳統的、落後的價值觀進行頑強抵抗,才形成了這種 " 常識 "?
大家都活在這片土地上,從小接受的都是什麽樣的性别教育,自己心裏有數。誰都别裝外賓。我在一個十八線開外的小城市長大,家裏也算半個教師家庭,二十歲之前從來沒聽過 " 女性主義 " 四個字,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 " 女生當老師,再找個公務員結婚,對養孩子有好處 "。
二十出頭談了一個男朋友,指責我跟初戀有邊緣性行爲,不是處女,我不知所措地在網上偷偷搜索自己到底算不算處女,以及不是會怎麽樣。網上的答案是,不算,你髒了。那會大概也就 2016 年。
說這些,就想告訴大家,每個時代、每個階層的女性,成長環境都大不相同,千萬不要 " 身邊即世界 ",中國多的是已經走入婚姻,或者準備随大流進入婚姻的普通女性,她們對 " 女性主義 " 不知所措但又略有耳聞,心裏有兩個小人在打架,或者另一個小人還遠遠沒有長大。
誰也别代表誰,誰也不比誰高級,每個人都有尋求答案的權力(盡管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可能有人要說,但他們是北大畢業的。
在中國最高學府學習過,就代表着她們一定是性别觀念最 " 先進 " 的那批人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對談中的另一個 " 北大室友 " 女生世中在視頻下面的留言值得一看。
她是畢業後結婚生子多年才真正接觸到 " 女性主義 " 的。
我覺得大家真有必要對中國知名高校祛祛魅。那裏肯定是一群全中國考試能力最強的人,但并不代表她們沒有普通人的困擾。
如果因此對北大的濾鏡碎了,那恭喜你,人生中的濾鏡碎的越早,越接近這個世界的真相。
北大畢業依舊擺脫不了傳統性别觀對思想的束縛,如果說這個視頻有什麽最直接的現實意義,就是讓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一點。
我身邊也不乏高學曆女性,因爲婚育的事情不斷自我 PUA。
一個女性她再怎麽努力,作爲一個小鎮青年幾乎已經努力到頂了,她還是很難走出那個傳統思維的怪圈。
這才是整個事件中最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現實,不是在互聯網上罵兩句 " 婚驢 " 就能解決的。實際上,這種針對女性當事人的謾罵和譏笑,除了能夠釋放某些人自以爲 " 先鋒 " 的優越感之外,對處在困境中的個體以及女性解放的整體發展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客觀來說,這個視頻被全網追着屁股罵,和全嘻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個人婚戀觀有很大關系。
我之前斷斷續續看過一些她和她老公的睡前聊天,也看過幾個她講述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小鎮青年在大城市生活的心态。她在視頻裏展現的某些價值觀和方法論,比如小時候拼命學習,是因爲學習好能爲她帶來一定空間的自由。在考上北大之後,這種思維方式給了她很多自信,讓她更傾向于順從社會主流規則,相信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帶領自己走出困境。
這種思維方式可能也影響到了她的婚戀。
渴望憑借自己的力量在親密關系中得到幸福,何錯之有?
當她意識到大齡未婚女性必然要承受的壓力時,她選擇用相親的方式來獲取主流的認同。
但是她在相親的過程中發現,順從主流婚戀觀(也就是女性必須 " 向上 " 求偶)的附加條件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承受範圍。
在她和丈夫的某次對談(具體哪個視頻我忘了,有興趣可以自己看看)中,她曾提到自己也遇到過家庭條件相當不錯的相親對象,但是對方家庭對女方十分強勢(北大清華這種頂級學府的相親圈,其市儈和封建程度不比任何圈子低),她不肯過于讓渡自我。
而她丈夫農村出身,二本畢業,硬件條件一般,客觀上反而給了她可以在婚姻中談條件的自由。
其實這段擇偶經曆還挺真實的,她倒是沒避諱這段婚姻緣起的功利部分,而這種功利恰恰也源自一個現代女性強烈的自我意識——
進入婚姻的時候,她以爲自己的硬件條件比男方優越,就可以掌握婚姻關系中的主動權,成爲這段關系中的 " 強者 ",或者說,雙方通過互補達到權利平等。
但現實的殘酷遠超她的預期。
接下來就是網友反複鞭屍的兩個點,丁克四年老公突然反悔,她妥協生娃,以及丈夫性需求大于她,想 " 購買性服務 ",她爲挽救關系決定每周 " 多做幾次 "。
朋友們,這時候需要你們擦亮眼睛看清楚:
不管全嘻嘻抱着怎樣的态度講述這些事,客觀上,她在婚姻中的遭遇,是一個徹徹底底的 受 害 者。
事實證明她是多麽天真,以爲更爲優越的物質條件就能消弭婚姻制度裏男女雙方的不平等,甚至讓女性占了上風。
而實際情況是,當一個女性要進入這個制度,她會立刻陷入被動的弱者狀态。
中途毀掉契約的是丈夫,但爲之妥協并承擔後果甚至承擔罵聲的卻是她。
還記得上野千鶴子怎麽說的嗎?無論你怎麽選擇,如果覺得不對勁,不舒服," 不要糊弄自己 "。這是最最基本的原則。
而全嘻嘻沒有喊出 " 我不舒服 "" 這不對勁 "" 有錯的是你 "。
她還是覺得靠自己能夠解決,不行就多做兩次。
但是。
别忘了。
她的丈夫,這個真正應該受到批評的人在哪?
當所有人的矛頭都指向全嘻嘻的局限性,急吼吼要給她扣上 " 婚驢 "" 嬌妻 " 的帽子時,她的丈夫,婚姻中的毀約者,竟然又堂而皇之的被隐身了。
而同時,爲什麽一個在頂級學府中受過教育的女性,在成長環境中始終沒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我防禦機制呢?
爲什麽一個高知女性在婚姻中遭到不公正的對待,下意識地反應是妥協、忍讓和自我反省?
而且,這顯然不是一個個别現象。
這個問題的答案過于複雜,折射出的社會現實也過于悲哀。
結構的不公、制度的缺失、教育的蒼白,樁樁件件都是禁區。
于是,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将矛頭指向個人——
是你思想太淺薄,覺悟不夠高,自我反省不夠徹底。
而爲什麽大家傾向于指責全嘻嘻,而不是全嘻嘻的丈夫呢?
因爲所有人心裏都清楚,柿子挑軟的捏,罵也要罵那個更容易被刺激到的人。
顯然,在這場婚姻裏,男方始終自洽,是女方不斷地自我懷疑,自我批評,試圖改變現狀。那麽,利用攻擊一個搖搖欲墜的、并不政治正确的女性,來彰顯自己的女性主義主張是多麽優越和堅定,自然就是更行之有效的方式。
況且,在女性内部一直存在着一股 " 男人已經無藥可救 " 的風氣,所以她們不斷向内指責女同胞的軟弱,卻因爲 " 對男人沒指望 ",反而讓行爲惡劣的男性免于責難。
所以一場女性委曲求全的婚姻,妻子兩頭挨罵,男人安然無恙。
太荒唐了。
上野千鶴子說的好啊,我們是活在半吊子社會中的半吊子女性。
其實上野女士還是高估了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程度
像全嘻嘻這種出身平民,生長環境保守(甚至封建),到了人格定型期之後才較爲系統地接觸女性主義和女權思想的女性,改變,或者說徹底的、清醒的、決絕的自省,意味着要否定過去二三十年的自己,要把那些落後的東西從已經完整的自我中一點一點摳出去。那一刻必然是血肉模糊的,是疼痛難忍的,是需要很長時間和強大意志力才能完成傷口愈合的。
如果她最終做到了,那是她幸運;沒做到,那也是她的自由。
這幾天看了這麽多精英化的指責和謾罵,另一個 UP 主 " 我是安揪 " 的仗義執言令我很感動。
她覺得普通女孩了解到女性主義時的糾結和擰巴是正常現象。
别說是全嘻嘻這種小地方出來的女孩,就連安揪這麽一個北京土著、出身書香家庭、北大畢業的女孩,也在成長環境中感受到巨大的割裂。
事實證明,一個女性無論在階級、學曆、财富上再怎麽努力向上攀爬,她必定會在路上遭遇女性主義理想和社會現實之間的裂谷。如果她試圖跨越,就會感受到個體面對難以撼動的上層結構時,那種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有的女性敏銳地察覺出,這種無力感并非自身能力所限。
但有的女性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于是不斷地對自身加強要求,以爲總是碰壁,不夠幸福,是因爲自己的無能。
看到如此努力的痛苦者,我隻會對壓抑着她們的不公平感到更加憤怒,以及越發感受到打破這種結構性不公的必要。
這時候,其他女性的理解和支持就格外重要。
我想這也是上野千鶴子總是喜歡和人對談的原因。
讀書是爲了讓我們能夠更加平等地理解每一類人,不是讓我們把本就已經夠不平等的社會再細分出無數個鄙視鏈和三六九等來。
同理。
學習女性主義是爲了讓我們能夠更加平等地理解每一個女性的難處。
結了婚的還是不結婚的,離了婚的還是離不了的,生娃的還是不生娃的,職業女性還是家庭主婦,年輕的還是年老的,有錢的還是沒錢的,城市的還是農村的,性多數的還是性少數的……
以及,(雖然這麽說很可笑,但)看過上野千鶴子和不知道上野千鶴子的。
女性主義是每一位女性的朋友,在任何一個人陷入困境需要幫助時,女性主義都可以用自己的話語站出來,安撫她們,保護她們。
我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女性主義被一些人當作刺向女性群體内部的武器。
如果說女性主義是一輛緩慢前進的火車,像上野女士那樣全盤反抗結構和制度的人就是掌握着方向盤的人。
那麽問題來了,我們應該讓誰上車,讓誰出去?
上野千鶴子的回答已經很明确了,車票在每個人手中,隻要你想,車門随時爲你敞開。
對于那些暫時沒有上車的人,我們是否要撕掉她們的票,打斷她們的腿,甚至在她們後來決定上車時把她們給踹下去?
我相信各位心中一定已經有了答案。
最後的最後,希望評論區的各位都能理性讨論,别一上來就給人扣帽子。
我頭大,你扣不住的。
-END-
互動話題
來吧,評論區交給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