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錦緞
01
過去兩年,在對小米 ( HK:01810 ) 的追蹤觀察過程裡,我們曾提出兩個主要觀點:1. 小米手機高端化至少需要 5 年時間;2. 小米造車成功關鍵在于能否做到 " 切割時代 "。
現在來看,這兩個邏輯公允且依然在運行。
在進入 2023 年之後,随着電子消費市場的規律性演進以及小米内部改革的進行,我們認為對于這家國民級電子産品廠商而言,在中宏觀趨勢上的轉折即将發生:1. 全球手機産業鍊去庫存周期即将告一段落,随着産業激進出清,産業下遊将因 " 牛鞭效應 " 而迎接中等程度的陽春複蘇;手機仍然是全球範圍内最重要的個人消費品,同質化競争固化背景下,小米産業鍊優勢将放大。2. 蘋果将先後開啟 MR 及電動車周期,作為 " 蘋果影子 " 的小米,價值中樞将随着樂觀預期一定程度上移;
3. 小米品牌形象将因造車而産生更大曝光率與關注度,如果策略得當,将有巨大正向共振修複空間;
4. 内部組織改革接近完成,人效紅利有助于組織士氣修複,并反應在财務報表上。
以上四重基本事實,預示着 2023 将是小米轉折之年的開端。但預期之外,我們仍對這家公司的文化慣性有所憂慮。所謂 " 備豫不虞,是為常道 ",故而本文之中,我們将格外強調并圍繞以下一個觀點展開:小米的轉折高度,取決于雷軍的認知刷新。
作為小米長期觀察者,我們認為小米的極限,取決于雷軍能否刷新認知。這似乎有些老生常談,但就像我們所一貫遵循的研究主旨那樣—— " 你必須說出新的東西,但它肯定都是舊的 " ——唯有不斷拷問慣性,才能破執新生:
首先,今時今日我們讨論小米的未來,追溯到源頭的發起點,其實最終看的還是雷軍,小米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刻像現在,所有重大增長曲線實際上都系于其一人之肩。
這裡并沒有不尊敬剛晉升為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的意思,我認為盧總在小米擔負的是守成的重任。因為從康佳到天語,從金立到自己創立的誠壹科技,他的資曆是老的,一輩子都在和手機打交道,可以維持局面,但無法挑戰趨勢與企業慣性:
2007 年盧偉冰做到康佳銷售總經理,後因為企業制度方面的限制選擇離開;
2008-2010 年是手機一哥天語的海外事業部總經理,後因為沒能獨立掌控項目選擇離職;
2010 年金立董事長邀盧偉冰為合夥人,随後出任總裁的盧偉冰終于能開始操盤一家知名企業,8 年後金立沒了;
2017 年創立自己的公司誠壹科技,然後很快,2019 年 1 月 2 日雷軍宣布盧偉冰加盟。
除此以外,小米成立之初的聯合創始人 " 八大金剛 " 基本都退了。
2018 年,黃江吉和周光平辭職;
2019 年,林斌總裁的位子退下來(現在挂着副董事長的職務);
2020 年,黎萬強卸任小米多家公司職務;
2022 年,洪鋒和王川退出業務一線,劉德這兩年處于退休傳聞中。
圖:小米 " 八大金剛 "(從左至右依次為 55 歲的林斌、黃江吉、周光平、雷軍、黎萬強、劉德、王川、洪鋒),來源:網絡
所以我們說小米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刻像現在,所有重大增長曲線實際上都系于其一人之肩。那小米的重大增長曲線是什麼,當期來看,無外乎高端化(更多的利潤)和造車(新的成長曲線)。
說到高端化," 疑似 " 小米向外傳遞的信息:小米手機高端化已經很成功。為什麼說 " 疑似 " 呢,看下面這個消息。有資訊平台在前幾天發了這樣一條快訊——小米在 2022 年 W51(第 51 周),以 18.98% 的市占率奪得 4000-6000 元價位段國産高端第一的位置。
" 國産 "、"W51"、" 價位段 " 的三重約束之下的第一也是第一,隻是含金量不高罷了。了解遊戲行業的投資者會比較懂這種玩法,遊戲上線的時候買量沖榜,宣稱自己是中國區 xx 類 xx 榜第一,事實上第一也就是花錢的那個時間段而已。
02
小米的高端化,與雷軍一直以來的認知和方法論,從某種程度上看是沖突的。
高端是什麼,我們此前的研究中有過論述:在研究了蘋果、特斯拉和愛馬仕等企業之後,我們發現沒有膽大包天創新者的高端化是僞命題,品牌的高端化是一場造夢師的遊戲,你的産品必須有稀缺性,最好是獨一無二的劃時代存在(至少是某個部分的獨一無二)。
雷軍的認知和方法論比較指向實用。
【1】例如 " 做風口上的豬 "。
确實,踏準趨勢的小米取得很大的成功,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面貌也因小米的出現而改變。但這不是高端,而且已經反映到 IPO 定價,已經 price in,因此而獲益的是一級市場投資者,跟二級市場投資者關系不大。高端品牌往往不是豬,而是風口,創造風口的企業。
【2】例如七字訣 " 專注、極緻、口碑、快 "。
前三項都是塑造高端品牌的核心密碼,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加上 " 快 " ——《小米創業思考》中的解釋是 " 公司業務發展和面對用戶反饋時,洞察、反應、決策、改善的速率 " ——味道就變了。
洞察反應等速率快,某種程度上隐含的意思是産品創造性不足,已經有成熟或有迹可循的套路。你回顧 iPhone、Model S 等創造性十足的高端産品,哪個很快就能拿出來,哪個有很多的反饋?
舉個接地氣的例子,華為在沒有被封鎖之前初步樹立了高端智能手機形象,靠的是麒麟 970 芯片,它是華為旗下海思自研的,海思的前身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成立于 1991 年,27 年默默耕耘才有後來華為手機的高端化。
【3】再例如小米精妙的 " 鐵人三項 " 模式(硬件 + 新零售 + 互聯網服務)。
它的對标對象可以是超市中的精品 Costco,以有競争力的價格提供優質産品,靠會員費賺錢。小米也想靠會員賺錢,但産品與服務還需進一步打磨,目前互聯網服務的主要營收是廣告,而廣告是讓用戶讨厭,與高端化背道而馳的營收來源。
【4】最後再簡單的說說生态鍊。
由于小米承諾 5% 的利潤率,所以 IOT 生态鍊很難完成高端轉型,因為一定程度上小米與生态鍊公司是利益不一緻的。你小米是平台,規模做起來了一切好說。生态鍊公司産品單一還低利潤率是沒法生存的,所以生态鍊公司要麼自己做平台做多産品,要麼做獨立的高價品牌。
總而言之,小米的高端化被雷軍或者說小米的成功文化慣性所拖累。
開啟造車項目,是小米企業邏輯薪火延續的必然之舉。但造車也難,可以說上來就是地獄級難度。這麼說的原因是,小米 2021 年決定造車,時間點着實尴尬。
2021 年 5 月是中國新能源車的分水嶺,滲透率從彼時的 10% 火箭般蹿升,2021 年底為 18%,2022 年底為 29.5%,乘聯會預計 2023 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将達到 36%。
而據小米 2022 年三季報電話會議,直到 2024 年上半年小米才能推出首款智能電動汽車産品。那個時候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 40% 大概率無壓力,行業已經從成長期走向成熟期,小米脫穎而出的壓力可想而知,1800 多人的電動車研發團隊得秃多少。
筆者看來,全新的賽道尤其考驗雷軍刷新自己的能力。
顯然 2024 年才推出電動車,已經稍晚,那時 " 蔚小理 " 等主流造車新勢力已成立十年,年銷量有可能突破 30 萬輛。沒能踩在風口上的小米,産銷規模不夠帶來的成本劣勢不小。
過去小米的競争者,尤其是 IOT 業務的競争者,往往是傳統企業,以所謂互聯網思維去降維打擊,一打一個準。今天的新能源車市場,互聯網出身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剛才提及的 " 蔚小理 " 創始人分别是李斌、何小鵬、李想,都具備成功的互聯網創業經驗。
玩性價比的更是大有人在,别的不提就說特斯拉 Model 3/Y 兩款車,這幾個月連續降價。有的車主很無奈," 九月底提的車,三個多月降價五萬七,我真特秒服了 "。還有的直接 emo 了," 拉了一個朋友去特斯拉維護權益,狗東西看降價了挺便宜買了一台 "。特斯拉的低價車型最低 23 萬,你說這是不是極緻性價比?
風口不在,互聯網出身造車的一大把,口碑的标簽被蔚來搶注了,特斯拉也來玩極緻性價比,這事鬧的。所以說全新的賽道尤其考驗雷軍刷新自己的能力。
當然,困難是做任何事的任何階段無可回避的,做事情,創業,哪能沒有困難,所以在這條路上的人唯有砥砺前行。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當然,這個思想(思維)會否以及如何轉變,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窗口進行觀察。
以上,轉折正在發生。以提出核心矛盾為引,小米的 2023 年,值得所有投資者更多的關注與持續梳理。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