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工作第一天,上午照常摸魚群聊。
自然而然,聊到假期的奇葩經曆。
今年的槽點,依然是住宿費,不過吐槽的方向與往年截然相反。
聰哥提前半個月定了張家界的酒店,出發當天再看,好家夥居然直接便宜了兩百多,趕緊退了重新訂房。
去年,酒店民宿集體毀約漲價的新聞還曆曆在目,沒想到今年毀約的成了遊客。
還有更狠的。
博哥白天在景區遊玩,晚上還不辭辛苦開倆小時車到隔壁城市下榻。爲了節約 200 塊房費,累得跟狗一樣。
累歸累,但省錢的感覺是真爽啊。
他們爽,有人就不太爽了。
草哥是開民宿的,地方在長沙銅官窯附近。去年五一期間,客房單價至少都是 500+ 元 / 晚,每天都是爆滿。
今年雖然依然客滿、同樣忙得天昏地暗,但房費直接跌到了兩三百。
等了幾個月準備大賺一筆,結果真沒賺到多少……
01
火熱與冷清
據交通部統計,5 月 1 日 -5 日,全國人員流動量預計爲 13.6 億人次,日均超過 2.7 億。
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24.1%。
再看航班數據,假期内全國預計總起降 151612 架次,日均 30322。
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36.2%,比 2023 年增加 8.99%。
僅從數據來看,今年的小長假,似乎火爆得過分了。
但火爆和忙碌的背後,卻是機票價格集體大跳水。
五一假期國内經濟艙均價爲 852 元,環比假期前 7 天下跌 22%!
這種劇情其實去年就發生過,原因也大同小異。
一方面,是各大航空公司加大了運力,市場供過于求。
另一方面,是因爲鐵路運輸的分流。
據國鐵集團預計,今年假期鐵路客運量,大概率将超過去年同期的 1.33 億人次。
但這兩個,都隻是紙面上的說法。
最根源的因素是什麽?性價比。
明明出行人數多了這麽多,怎麽可能供大于求?
上頭實在太高估大家的消費能力,總以爲俺們很有錢……
其實是因爲越來越多人都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火車,這才導緻機票沒人買,航司實在沒辦法隻能打骨折,熱門航線票價甚至一度降到 300 多塊。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言而喻:有底線的消費大家能接受,但想讓人再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花錢,已經不現實。
而這,同樣也是酒店民宿價格跳水的最重要因素。
人的意願,才是造成一切現象的本質。
去年,機票價格跟今年一樣稀碎,但酒店民宿的價格還是堅挺的," 酒店刺客 " 的大名各位想必依然記憶猶新。
結果今年突然就頂不住了。
說實話,這個轉變實在太快,讓人猝不及防。
據途家發布的《2024" 五一 " 民宿出遊預測報告》,盡管熱門城市預定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20% 左右,今年毫無疑問是最火熱的五一小長假。
但民宿價格均出現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如北京下降 17%、福州下降 22%、重慶下降 12% ……
酒店民宿降價,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比如民宿數量增多。任何行業都是這樣,入局的人多了,大家總是不由自主自己卷自己。
但最重要的,肯定還是上面說的,消費者變 " 摳 " 了,店主們不得不降價。
你不降,别人就降。
賺多賺少,總得先有得賺,是吧?
所謂遊客變摳了,正兒八經說叫消費降級,這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詞彙。
下面是恩格爾系數走勢,反映的是居民吃喝占總消費的比例。
過去幾十年,恩格爾系數都是不斷下降的,代表居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
2019 年,這個值突然上升,且随後幾年并未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23 年比 2019 年高 1.7%。
雖然上升的并不多,但足以反映一些問題。
恩格爾系數上升,很多人覺得,反應的是人們對非必要消費欲望減弱。
個人認爲并非如此,至少不完全是如此。
" 非必要 " 消費,難道真的是 " 非必要 "?
我們能很明顯感受到,疫情前後,中國消費的主體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人群:之前是儲蓄偏向,如今是小額消費傾向。
中國消費複蘇是真的,消費降級也是真的!
這并不是什麽悖論。
02
複蘇與降級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說,窮人一旦有點錢,他們會優先選擇購買煙、酒等非必需品,而非更好的食物。
記得聽爺爺說過,他年輕的時候,經常把家裏的雞蛋拿去換煙抽,而不是用來改善夥食……
可見," 飽暖思淫欲 " 這句話,或許不對。
大多數時候,根本不必 " 飽暖 ",窮人甯可吃得差一點,也要省出錢兼顧其他需求。
在經濟學上,這種行爲又叫作 "口紅效應"。
字面上的意思: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女性對名牌服飾、珠寶的強烈消費沖動,隻好轉移到口紅等相對平價的奢侈品。
雖然生活拮據,但出門前哪怕能塗一下最廉價的口紅,也能給自己帶來一點儀式感。
同樣,男性也被迫壓抑對豪宅、名車的欲望,轉而用小閑錢享受些廉價消費。
所追求的,更多是一種心理安慰。
口紅效應的多輪經濟周期驗證,來源:百度
口紅效應的對應主體人群,有兩大特征:1. 有中産心态;2. 無中産錢财。
恰好,當今國内相當一部分人,都屬于這個群體。
尤其是大部分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或許是被各種自媒體和雞湯洗腦了,無論在心态還是消費水平上,都對标中産人群。
搞笑的是,他們過去從來沒有、将來也越來越難成爲中産。
所以,口紅效應在中國并非臨時現象,必然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另一個趨勢:中年人湧入租房大軍。
貝殼研究院近日發布了一個驚人的數據:
2023 年,全國重點 40 城租賃成交中,35 歲以上的租客占比超過 35%,比 2021 年提升 4.9%。
與之相對的:30 歲以下,尤其是 25 歲及以下的年輕人,租房比例反而下降了。
如果說年輕人租房住,那是沒辦法,積累還太少攢不夠首付。
但中年人也越來越多這樣選擇,說明我們這個社會整體的心态發生了變化。
對個人而言,這種轉變是好事。
在房地産市場欣欣向榮的前十年,人過中年、拖家帶口去租房,是一件讓人很難堪的事。
這是過去二十多年,被 " 特色 " 地産市場裹挾輿論造成的曆史傷痕。
但這兩年,越來越多人想通了,不買房固然會被認爲 " 混得不好 ",但生活質量其實 " 過得更好 "。
抛開畸形已久的 " 租售比 " 不談,日子是給自己過的,當租賃市場發生變化,好的房源越發唾手可得,選擇租房也就越發順理成章。
房地産的寒冬,對部分消費和服務業而言,未必不是鲸落萬物生。
反過來看,恰恰是因爲買房、買車、消費名牌的人越來越少,從而導緻很多人手上的活錢多了。
實際上,如果你原本攢了一筆錢準備交首付,現在突然沒有這個需求了,你會突然意識到,按照原本的過苦日子的方式生活,這筆錢根本花不完!
沒有房貸的煩惱,存款還能每月吃利息,這不好嗎?
哪怕現在的錢越來越難賺,但大部分人反而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幸福感是上升的。
這被稱作 " 迪士尼效應 "。
指的是:經濟越是蕭條,失業人數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遲,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随之娛樂業也會越發達。相反,在經濟上升期,人們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娛樂時間。
正常而言,出去遊玩畢竟不是什麽奢侈服務,普通工薪階層偶爾消費一兩次也不會影響生活質量。
将之與 " 口紅效應 " 結合起來,就是目前最真實的情況:人們會更多地用相對廉價的消費行爲來取悅和麻痹自己。
盡管消費不再 " 高大上 ",但頻次上是有所增加的。
今年五一長假的情況,非常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根據攜程的數據,今年四線及以下城市,旅遊預訂訂單同比增加 140%,明顯高于一二線城市。
縣級市場,進去門票訂單同比增加 151%、酒店預訂訂單同比增加 68%,均遠遠高于一二線城市。
支線機場城市如雲南芒市、吉林延吉、西藏林芝等機票預訂量均翻倍增長……
正如去年紅極一時的淄博和哈爾濱,在越來越講究性價比的氛圍裏,水往低處流自然成爲了最爲理性的選擇。
03
尾聲
市場是社會的鏡子,每一種事物的流行,反映的都是大衆需求的變化。
歸根結底,人活着不隻是爲了吃飯,再怎麽困難,情感需求都不會改變。
就如拼多多的 " 真香 " 定律,大部分人并非真的喜歡這樣一個購物平台,它不過是在這個時期,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罷了。
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哲學邏輯裏,想要的和買得起,我們隻能選擇後者。
相比于哈爾濱,歐洲的雪山和街景也許會更加浪漫;相比于長春,昆明才是真正的春城,新馬泰的熱情才更加美好;相比于沈陽,北京的故宮才是真正的恢宏大氣;相比于大連,馬爾代夫的風景更具吸引力……
誰不知道?
但是當你看到機票、酒店和各種消費的價格,蓦然回首便安慰自己,原來大連也有海,哈爾濱也有俄式建築,長春也有燒烤美食,沈陽也是古都。
朋友圈隻要不發定位,又有誰會知道你去的是巴黎盧浮宮還是哈藥六廠的總部,又有誰會在意你去的是聖彼得堡還是中央大街,又有誰會發現你去的是東京還是新民大街?
或許,真正的旅遊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