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群 銀行以擴大規模來賺取存貸利差爲主的傳統盈利模式正在遭遇挑戰。
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經曆 2022 年兩次下調,銀行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利率平均是 4.17%,較 2018 年下降了 1.28 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利率從 2018 年 1 月的 6.3% 下降到去年 12 月的 4.9%,均觸及曆史比較低的水平。
如果未來繼續降息,銀行息差将進一步承壓。此外," 近年商業銀行競争愈演愈烈,無論在資金端還是資産端都形成了強競争态勢。傳統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爲繼,加之平台經濟的金融業務對銀行業形成新一輪壓力。"3 月 1 日,索信達控股董事長吳輔世對記者表示。
而近年金融監管的處罰力度又逐漸增大,監管愈嚴使得銀行業面臨多重壓力和挑戰。
形勢逼人。新增長機會在哪,銀行如何尋求未來生存之道?數字化轉型成爲銀行紛紛下注的重要抓手。這也是銀行未來發展的 " 命門 " 所在。
經曆股改上市浴火重生後,銀行再次面臨 " 背水一戰 "。
下注 " 生存 "
" 現在很多銀行信貸業務,數字化能力不強根本沒法做。" 一位知名咨詢公司中國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2022 年有一家 1 萬億左右資産規模的銀行與某數字金融機構合作開展的消費信貸産品,一年卻産生了十多億不良資産。
" 這麽簡單的業務,數字金融機構已經把風控做的差不多了,卻會産生這麽多不良。如果銀行自身數字化能力不行,哪怕一個簡單成熟的業務,依然會産生巨大損失。" 該負責人稱,對銀行而言,數字化能力已經不是要不要開展的問題,而是能否得以生存的問題。
中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已開展多年,尤其近幾年,大中型銀行加大金融科技投資。
據記者統計,近年六大國有銀行信息科技投入呈現逐年遞增的态勢,信息科技投入總規模從 2019 年 716.76 億元增長至 2021 年 1074.93 億元。其中工行、建行、農行、中行連續三年信息科技投入超過 100 億元,郵儲銀行 2021 年達到了百億投入規模。在股份制銀行中,招行 2021 年信息科技投入規模連續第二年超過 100 億元,達到 132.91 億元,超過郵儲銀行和交行。其他上市股份制銀行信息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普遍在 3%-5%。城商行銀行中,北京銀行、南京銀行、蘇州銀行等銀行 2021 年的信息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超過 3%。
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近日在該行 " 天元司庫 " 服務體系發布會上表示,中信銀行科技投入連續四年保持每年 20% 以上增長,近五年來累計投入超過 250 億元,自有科技人員兩年翻了兩番,目前科技人才隊伍已經突破 1.1 萬人,有力支撐了業務發展。
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 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并不是上年投資第二年就能見到效果,一般需要幾年後效果才會開始顯現。"
該人士表示,可以預見,數字化轉型将在未來幾年中将會更快,數字化領先的銀行優勢将更加明顯。
百信銀行科技規劃團隊負責人、首席研究員武豔軍稱,當前中國銀行業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非常大,從上市銀行披露的數據來看,金融科技投入與營收占比普遍在 3% 到 5%,而工行、建行等國有大行,以及招行、中信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多年持續的金融科技投入,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并在經營業績上體現出來。
2022 年業績快報顯示,招行實現營業收入 3447.84 億元,增幅 4.08%;歸屬于本行股東的淨利潤 1380.12 億元,增幅 15.08%。中信銀行則實現營業收入 2113.82 億元,比 2021 年增長 3.34%;歸屬于該行股東的淨利潤 621.03 億元,比 2021 年增長 11.61%。
"2022 年中國銀行業經營狀況較爲嚴峻,但仍有一些表現不錯的選手,淨利潤增速不僅達到兩位數,甚至有些達到 20% 以上的增速。利潤從哪裏來?"BCG 合夥人華佳稱,如果深究這些銀行就會發現一定有數字化拳頭産品,這些産品背後不僅是 APP,更是一套數字化理念轉型之下,引導産品運營模式、組織架構和 IT 體系的全轉型。數字化轉型不僅對于大型的銀行有支撐,對中小銀行産生的差距更爲明顯。
棋至中盤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北京前沿金融監管科技研究院院長贲聖林表示,當前國内上市銀行市淨率普遍在 0.32-1.29 之間,大部分跌破淨值;而市盈率在 3.3-12.4 之間,絕大多數銀行都是在 5 以下,這些價格的低迷是銀行需要大力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 自 2013 年開始的互聯網金融至今已有十年,中國的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基本上到了中場。領先的銀行數字化轉型已進入正軌,尾部的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面臨更大緊迫性。" 波士頓咨詢(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金融機構專項中國區負責人何大勇表示,近年業績較好的銀行幾乎都是數字化轉型領先的銀行,數字化轉型将加劇優勝劣汰。
波士頓咨詢的研究顯示,銀行保險機構數字化轉型步伐持續加速,少數數字化轉型步伐快的銀行已逐步顯現出競争優勢,其業績提速明顯快于競争對手;然而,多數銀行則深陷 " 轉型陷阱 ",在某個局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嘗試,有一定成效,但距離預期存在差距,且投入産出比嚴重偏離正常範圍。
" 銀行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下半場,随着人口紅利、互聯網紅利時代的結束,整個金融行業從客戶規模上已經觸到了天花闆,盈利模式也發生了本質上的轉變,曾經的制勝策略已不再湊效。" 吳輔世表示,金融機構經營邏輯正在向 " 深度客戶經營 " 模式轉變,真正從客戶體驗出發,重新梳理和定義核心客戶旅程,并持續推動敏捷、快速、端到端的數字化流程再造和能力重塑。
波士頓咨詢認爲,2022 年至 2025 年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縱深發展的、全面變革的關鍵三年。銀行應當加大數字化投入,結合自身資源禀賦,從點至面驅動轉型,方能制勝未來。
波士頓咨詢指出,當前中國金融行業整體處于信息化末期、移動化成熟期、開放化成長期、智能化探索期四期疊加階段。其中,大多數中小銀行信息化尚未完成、信息化還在補課,開放化和智能化還處于相對初期的階段。
百信銀行發布的《商業銀行 "BankDigitalMesh" 數字化成熟度評估模型白皮書》,将數字化轉型框架分爲數字化能力、業務線和價值鏈三個維度,數字化轉型體現爲數字化能力對業務線和價值鏈的賦能。
根據數字化成熟度評估模型,白皮書将整個銀行業分爲四大類型:大型銀行已進入數字化轉型 2.0 新階段,多方面切入布局數字化轉型;股份制銀行引入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及效率的思想,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推動相應的産品和服務升級;地方性城商行及農商行面臨的挑戰相對較大,其傳統地域優勢在互聯網時代中已不複存在,同時還面臨着各方面的競争。在後疫情時代,銀行業成兩極分化,城商行及農商行正直面數字化轉型難題,亟需結合自身優勢深耕本地,找到差異化突破口;互聯網銀行作爲新興技術與傳統金融服務有機融合的産物,憑借數字原生屬性,自誕生之日起即成爲數字化轉型的先鋒隊。
武豔軍表示," 互聯網銀行其實是一類新興銀行,如百信銀行、微衆銀行、網商銀行等采取全線上經營的方式,有金融科技的屬性。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進入到互聯網銀行 2.0 時代,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契機當中也會抓住機遇,進一步推進數字化深入地發展。作爲數字原生銀行,互聯網銀行不應稱之爲數字化轉型,而是數字化發展。"
持續踩油門
BCG 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譚彥稱," 想要在未來激烈的競争中搶占先機,銀行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但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化建設,隻是簡單的把手工流程搬到系統裏,而是體系化的變革升級,要通過數字化轉型體系化重塑優化其業務模式、客戶經營策略、産品服務方式、組織協同機制等。"
" 金融轉型的下半場,盈利模式發生了本質上的轉變。對用戶的争奪正在成爲金融機構下半場決勝的關鍵。" 索信達發布的金融數字化轉型系列白皮書顯示,移動互聯時代,用戶在愈發豐富的場景中進行消費,對銀行産品與服務的選擇擁有更多主動權。随着前端金融服務的場景化、多維化、高頻化特征愈加明顯,每一位用戶所産生的淨值也越來越高。
除了用戶競争更加激烈,銀行還面臨數據競争和營銷競争。大數據時代,金融是數據密集型行業,數據是數字化轉型和金融創新的基礎。能否對數據價值有正确認知,正在成爲影響金融機構數字化運營的關鍵因素之一。" 截至 2022 年底,我們的每個賬戶的年科技運營成本已降到 2 塊錢,還不到國内一些大中型銀行的 1/10,如果對标國外銀行,成本優勢還更加明顯。" 微衆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2022 年微衆銀行研發投入是營收的 9%,近年一直都接近 2 位數,未來的投入也将在 10% 左右。
" 如果明年每一賬戶的年科技運營成本還想維持 2 塊錢的水平,意味着我們還要做很多事才可以。" 微衆銀行科技創新産品部負責人姚輝亞稱,目前微衆銀行累計爲全國逾 3.5 億個人客戶和超 340 萬家小微市場主體提供了包括線上銀行賬戶、存款理财、小額信貸和支付等在内的綜合金融服務,随着客戶的增長,數據的存儲成本也成倍增加。
" 數據種類和量級的持續增加、存儲和分析難度的提升速度卻遠比金融業自有數據體系成長速度要快得多。線上化和移動端的變革帶來的一大重要結果是客戶對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需求表現出高度數字化、個性化和碎片化,提供相匹配的服務對金融機構呈現出巨大挑戰。" 索信達的白皮書顯示,在銀行數智化轉型的過程中,數字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應同步推動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平衡用戶價值和銀行價值,達成雙赢的局面。
" 隻有持續踩油門才能保證不被超越。本質上近年微衆銀行的利潤來自于科技投入的紅利。" 馬智濤表示,對于銀行科技系統來講,處理一筆 100 塊的交易,跟處理一筆 100 萬的交易的處理能力要求是一樣的,微衆銀行現在平日的金融交易筆數超過 5 個億,峰值超過 8 個億,已與國内大行在同一級别上。作爲一家數字銀行,必須持續投入科技研發,并做到商業可持續,才可以持續維持領先優勢。
中小銀行怎麽辦?
" 大型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往往是‘全能型’,其金融科技運用需要适應、反映各項業務的需要,自動化水平也更全面、更系統。但對于中小金融機構來講,不能什麽都要,以免最後什麽都拿不到。所以,中小金融機構一定要做好取舍。"2 月 25 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在明珠灣金融峰會(2023)上說。
屠光紹表示,各個金融機構的共識是,如果不推進數字化轉型,未來在競争之中的生存可能都會面臨問題,更何談發展?數字化轉型需要巨額金融科技投入,但中小金融機構面臨兩難抉擇。
屠光紹認爲,一方面,高額投入帶來沉重負擔。中小金融機構未必要像大型金融機構那樣大規模投入,但是一定量的投入是必須的。數字化轉型投入包括軟件、硬件、數據中心、網絡設備等方面,這對中小金融機構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此外,數字化轉型還需要人員培訓、技術研發、運維等方面的投入,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由于中小金融機構大多數有地域限制,網點有限、客群有限,數字化轉型投入很難産生規模效益。另一方面,不投入則無法與其他機構特别是同行金融機構競争。對于中小銀行而言,競争對手不是銀行同業,還有消費金融公司、網絡小貸等,随着市場競争愈加激烈,中小銀行傳統業務受到擠壓,加快數字化轉型、以金融科技降本增效成爲中小銀行的必選項。
當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數字銀行已在數字化銀行路上取得相對優勢時,大多數中小銀行仍深陷 " 轉型陷阱 " 而難以尋覓有效路徑。
" 中小銀行傳統地域優勢将不存在,特别在數字化發展時代,小銀行的很多優勢逐漸被大銀行所取代,從客戶管理和服務能力産品的豐富程度、人力資源供給等多方面來講,大銀行都占有絕對優勢。" 安永金融咨詢合夥人馬東鋒稱,小的銀行未來發展方向需要和信息科技、數據化、智能化的數字化能力要效率、要發展。
數字化轉型已成爲中小銀行必破之局。但是,小銀行顯然難以承受持續而高額的科技投入。
" 中小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把存量資源用好,至少保證活下去,别把當地積累多年的公務員、代發、社保醫保等客戶資源,一個數字化轉型搞沒了。" 何大勇稱,其次,開展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這是中小銀行的主戰場。對公存款、信貸、結算等一般占中小銀行七八成的資産。第三,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大中型銀行攜資金、人才優勢可以實現科技自主開發、自主可控,中小銀行則可以借助外力,比如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正如達爾文所言,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