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在傳統認知中,科幻小說屬于文學作品中的 " 異類 ",其背後的科學思維也很難同語文課堂扯上關系。真的是這樣嗎?語文老師胥敏不這麼認為。她不僅堅持 10 多年帶領學生讀劉慈欣的作品,還将科幻小說閱讀編入校本課程。在她看來,文學不缺想象力,但是基于現實的想象,科幻是獨一份。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 Luna 編丨 Jennfier
今年開年最火的是什麼?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應該稱得上這個" 最 "字。
年初,造勢已久的《三體》真人劇一開播就收獲了豆瓣的高分好評;大年初一《流浪地球 2》上映更是一下引爆了輿論,截至外灘君統計時,票房已突破 36 億。
《三體》劇照
同樣的科幻熱潮也曾出現過:
8 年前《三體》獲得雨果獎;
6 年前《帶上她的眼睛》入選統編版語文教科書;
4 年前《流浪地球》上映,很多人開始關注這個以前非常小衆的文學類型。
但這也讓外灘君不禁思考:一時的熱潮褪去以後,除了新奇的世界觀和曲折的故事情節,科幻對于孩子、對于教育有怎樣獨特的意義?
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中語文教研組長胥敏老師,十幾年來堅持帶孩子們讀科幻小說的經驗,或許已經讓她找到了一個答案。
胥敏,成都市初中語文中心組成員
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中語文教研組長
97 年,還在讀高二的胥敏第一次接觸到了劉慈欣的小說,一下子就為她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除了引人入勝的情節,大膽又細緻的科學技術想象讓她第一次感受,文學不隻是感性的,也可以與理性的科學交織在一起。
等到工作後走上講台,一方面,科幻迷的身份讓她迫不及待地想與孩子們分享閱讀科幻小說的快樂;另一方面,教育者這個全新的身份也讓她不斷思考,一位語文老師能夠帶孩子們從科幻中讀出什麼?
從 2010 年開始獨自帶着孩子們共同閱讀科幻小說,到如今把科幻小說閱讀編入校本課程,胥敏對閱讀科幻的意義也有了答案。讓人有些意外的是,這個答案看起來不是很有 " 語文味 " ——她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閱讀科幻小說,從小就培養起看待世界萬事萬物的科學思維。
一個語文老師如何做到啟蒙孩子的科學思維?
其實,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似乎就已經預設了文學與科學的絕對界限。但正像科幻小說融合了科學與幻想一樣,小說背後的科學思維并不獨屬于自然科學。
它可以為喜歡科學的孩子打下思維的 " 腳手架 ",也同樣可以為偏愛文藝的孩子提供一副看世界的 " 望遠鏡 "。
大膽想象未來能做什麼,
讓孩子找到生活中的可能性
" 回顧我們做過什麼,大膽想象我們能做什麼,這兩方面同樣重要。" 在說到科幻小說選入語文課本的意義時,胥敏這樣說道。
被選入語文課本的《帶上她的眼睛》,收錄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同在這個單元的其他三篇文章分别是關于南極探險的《偉大的悲劇》、楊利偉記錄 " 神舟五号 " 經曆的《太空一日》和古文《河中石獸》。其中,《偉大的悲劇》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 · 茨威格創作的一篇傳記。
" 這個單元的課文講的都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故事。《偉大的悲劇》這樣的紀實文學很有分量,因為它記錄了人類曆史上輝煌的瞬間,但《帶上她的眼睛》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從文學上講,它是在講述一段可能發生的未來史,從科學方面看,它又是對通訊、飛船、勘探等方面技術的大膽想象。這裡面蘊含了很多可能性。"
《帶上她的眼睛》的故事并不複雜。講述的是人類第一次太空飛行(1961 年)的一個半世紀後,飛入太空已成為家常便飯,人類轉而開始了地下的探索之旅,但一次意外讓 " 落日六号 " 沉入了 6000 多千米的地心。
這是什麼概念?目前全世界垂直深度最深的井,還是蘇聯 1993 年的科拉超深鑽孔,達到了驚人的 12.262 千米。但和 6371.393 千米的地球半徑比起來,人類探索的腳步連0.2%都不到。
這是現實生活中還不可能發生的故事,但是也不能否認這樣的可能性。不僅科幻小說需要這種這種大膽設想的可能性,現實世界科學的發展,其實也離不開這種可能性。甚至可以說,科學就是在 " 發現現象 - 假設 - 驗證 - 再假設 - 再驗證 " 的循環中發展起來的。
在胥敏看來,正是這種樂于發現和接受可能性的思考習慣,為孩子們搭建起了小說和現實的橋梁。
她曾經的一個學生如今正在香港科技大學讀計算機方面的博士。就在前不久重聚時,這位同學又提起當年和老師一起閱讀科幻小說時的震撼。《三體》中三體人把質子二維展開,蝕刻電路制成超級計算機 " 智子 ",并用量子通訊傳遞信息,讓他對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機産生了巨大的興趣。
" 想要看看人類的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機究竟可以走到哪一步 ",當初一個小小的念頭就像一顆埋進心裡的種子,促使他後來選擇了計算機專業。
就像《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 · 馬丁說的那樣:" 讀書可以經曆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隻能活一次。" 不論是技術的想象,還是社會形态的構想,都開拓了孩子們看待世界的視角。
同樣的,劉慈欣也曾對《流浪地球》的郭帆導演說,把科幻片拍得像紀錄片,記錄未來的曆史,就是他心中最好的科幻片。
邏輯思維不是理科生的專屬,
每個孩子都需要
說到科幻小說 " 文理兼修 " 的屬性,很多人會自然地把 " 文 " 看作小說這個文體,把 " 理 " 理解成預測科學發展和描寫技術細節。在胥敏看來,這樣的看法有一些狹隘,因為這其實忽略了其中蘊含的一種思維方式,那就是邏輯。
科幻研究學者三豐認為,科幻小說創作分三個維度:獨創性、完整性、自洽性。其中這個自洽性,指的就是小說構建的世界運行的各種規則要在邏輯上具有一緻性。
" 想象在文學中是不缺的,但是基于現實的想象,科幻是獨一份的。" 胥敏也從語文課本中找到了一個對比很強烈的例子:
八年級的《逍遙遊》中寫道:" 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莊子的想象不可謂不恢弘不浪漫。但他隻負責想象,卻不解釋為什麼鲲這麼大,為什麼鲲會變成鳥,為什麼能飛上九萬裡的高空。"
圖源電影《大魚海棠》
而《帶上她的眼睛》中,主角一直覺得 " 眼睛 " 另一邊的小姑娘身處太空,卻對熟悉的景色有着病态的豐富情感,直到最後才忽然醒悟,對方其實正身處地心。而 " 失重地點 " 這個懸念也串聯起了整個故事。
這種邏輯思維在理科領域比比皆是。比如從小學到初中,數學學習上的一個難點就是演繹邏輯的能力。從小學時具體的數字計算,到初中各種字母算式和抽象概念,極其考驗孩子們能不能梳理好背後的邏輯。
作為語文老師,胥敏在和孩子們共同閱讀科幻小說的過程中,每周都設置了專門的讨論課。她也非常鼓勵孩子們去了解小說中的科學名詞,去理解其中涉及的技術概念。
比如在閱讀國民級小說《三體》的時候,她還給孩子們推薦了《< 三體 > 中的物理學》,讓學有餘力、很有興趣的孩子有繼續深入的機會。
初二的葛同學在讀完《火星孤兒》後,對書中的維度概念産生了很大的興趣,還探讨了一番 " 如何利用時間維度 ":
" 舉個例子,我們加上一維時間,到四維,也就是關于時間的截取。放在通俗一點的角度,就是時空穿越,但這很粗糙,于是把時間放在數軸上,時間就不再是一個單向的向量了。"
但就像前面說的,科幻的 " 文理兼修 " 屬性并不僅僅體現在理科上,背後的邏輯思維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尤其是在語文這樣的文科學習上,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往往就被忽略了。
" 長期以來,大家都覺得語文這門學科隻有感性,沒有理性。但大家忽略了一點,隻要是一門學科,就必然有它内在的理性和邏輯,否則就無法建立起學科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 就拿閱讀小說來說,去分析它的人物設定、語言組織、情節安排等内容,就是一種理性。" 胥敏說道,我們讀者看到的外顯的東西是語言、文字,但實際上,它們背後都有内在的邏輯,所以才能被解讀,能夠激發孩子們深入的思考。
在實際的課堂上,她也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們邏輯思維。每次閱讀新一本科幻小說的時候,孩子們不僅要做摘錄、在每周的讨論會上交流想法,最後還要以讀書筆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思考。
實外初 2017 級盧同學的閱讀筆記
而每一次的摘錄、讨論和讀書筆記,胥敏都有一個不變的要求,那就是" 不論是怎樣的觀點,都要言之有理 "。
這其實也是語文新課标中的要求。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方面,新課标強調要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有邏輯地表達就是最直觀的一種體現。
其實,初次閱讀後的摘錄就已經是在幫孩子們鋪路了。胥敏要求的摘錄不是為了積累好詞好句,而是孩子們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關鍵詞,再從書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和段落摘錄下來。
比如實外初 2020 級 7 班小楊同學在讀完《火星孤兒》以後,就以 " 災難 " 為關鍵詞,又從原文中摘選了相關的段落。
學生的摘錄筆記
這樣的摘錄也為後面的讨論建立起了一個資料庫。在讨論會上,孩子們關注的點都是不同的,但胥敏也告訴孩子們,讨論是一個傾聽和交流的過程,重要的是自己的觀點是不是有理有據的。
在這個過程中,胥敏也常常看到孩子們有獨到的觀點産生:
比如有孩子認為,《三體》中有的角色介于工具人和豐滿角色之間,顯得很臉譜化。章北海就是一個例子,在父親面前,他的内心也迷茫過,希望父親可以告訴自己怎麼做。但絕大多數時候,他都和韋德很相似,保持着絕對的理性和克制,不像一個真實的人。
還有關于争議人物程心,也引起了孩子們激烈的讨論,盡管最後誰都沒能說服誰。有孩子認為她有好的一面,她的善良、愛心都是人類最純真的感情;但也有同學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在人類生死存亡關頭,生存為大,程心的 " 感性 " 應該讓位給冷酷的 " 理性 ",也正是因為她沒有做到,才導緻了太陽系滅亡。
在閱讀《火星孤兒》時,甚至有孩子跳出了傳統的文本讨論,點評了小說的封面。
實外初 2020 級 7 班小楊同學
自己設計的封面,
以及對原封面的評價
在一次次這樣的邏輯鍛煉中,孩子們的成長也是真實可見的。胥敏還記得班上有個孩子,在初一時,語文是個老大難的學科,不喜歡閱讀,寫讀書筆記也是東拉西扯。但經過兩年的訓練,他不僅已經被科幻小說深深吸引,讀書筆記更是常有佳句亮點,在同學之間傳閱。
給孩子 " 腳踏大地,仰望星空 " 的胸懷
在一次采訪中,劉慈欣曾把《三體》系列稱為一次 " 思想實驗 ",但歸根究底探讨的仍舊是人的問題。
胥敏班上有個男孩在讀完《三體 1》之後,曾和她說,自己被書中那個世界吓到了:汪淼眼中揮之不去的倒計時、切貨船像切豆腐一樣的古筝計劃,還有 ETO 制造的各種事故……這些情節都讓他感到對世界的恐懼。
但這樣的狀态,并沒有持續太久。等到跟着胥敏讀完了《三體 3》,他說,對書中的那個世界不再感到害怕了,反而感受到一種坦然。
" 什麼樣的坦然?"
" 看到在那樣的世界裡,仍然有人願意站出來,為了文明的未來奮鬥,像大史、羅輯、章北海……我就覺得我們的世界也是一樣的,有壞人,但也有很多好人。"
關于人本身的思考,是胥敏非常關注的。" 讀科幻小說,孩子們很喜歡讨論裡面的科學技術,他們覺得這些東西很酷。但不管是小說對技術的想象,對情節的構思,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科學發展,總要通過人去實現。所以,不論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學,出發點和目的都是人。"
英雄所見略同。賓夕法尼亞大學有個 " 青年哲學項目 "(P4Y),提倡要在高中課堂上引入科學哲學的内容,讓學生了解科學本身的優勢和局限,了解科學和社會之間是怎樣相互影響的。
2021 年夏季,蓋洛普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隻有 64% 的成年人表示對科學有 " 很大 " 或 " 相當大 " 的信心。做個假設,這意味着有很多人并不信任飓風到來前接收到的避險警告。
因此,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者們認為,學校僅僅開設 STEAM 課程是遠遠不夠,學生不僅要了解科學是怎樣的,還要了解背後的科學哲學,這也是科學實踐的本質。
所以,每次讀完科幻小說,胥敏總是鼓勵孩子不要把思考局限在小說本身的故事上,還要把思維拓展出去,用全新的眼光去看看身邊在發生什麼。
有的孩子,把小說裡寫的世界當作心靈的避風港。
" 情緒波動的青春期,免不了和爸爸媽媽或者同學有些磕磕碰碰。過去,自己總會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自己,覺得自己在團體裡格格不入,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是特别孤獨的小孩兒。
但是看完劉慈欣的《中國太陽》以後,忽然覺得世界變得更大了。故事裡水娃最開始的願望隻是喝一口甜水,而最後他想做恒星探索的開拓者。和這樣宏大的文明開拓計劃比起來,自己那些青春期的煩惱都隻是小事罷了。"
有的孩子讀完《火星孤兒》以後,從小說中的近騰中學聯想到了備受争議的衡水中學,也有孩子想到的是同樣涉及教育的《鄉村教師》。她們都開始思考,高壓的教育模式是否真的能帶來良好的教育成果,對學生來說,什麼樣的評判标準才是好的标準。
" 近騰中學培養的考試機器,愚昧而沒有生機,沒有自己的主見,隻要是教科書上的就深信不疑。這樣一群機器,在人類真正面臨危機時,當人類文明在火災中變為廢墟時,他們隻會拿出一個氧氣瓶,像阿木一樣深信不疑地朝那零星的火光噴射,最後一起被席卷在一片火光之中。"
實外初 2017 級馮同學的讀書筆記
胥敏說:" 我們以往給孩子看的童話故事,幾乎都在述說世界的美好。但讀過科幻小說的孩子,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這個世界有醜惡也有美好,有悲傷也有快樂。"
從 2010 年第一次帶着孩子們讀科幻開始,胥敏已經堅持了 10 多年。對于語文課本、中高考多次涉獵科幻小說,她也有着敏銳的感知。在閱讀科幻小說這件事上,她的視角也早就跳出了一個單純的語文老師身份。
胥敏老師
在和外灘君的交流中,胥敏更是多次提到,科幻小說同時涉獵文理的特性總是吸引着她,也有不少孩子讀完以後打開了自己的新世界大門——有孩子和數學老師讨論起了小說裡說到的公式定理;有孩子在讀《水浒傳》時,從物理的角度分析了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需要多大的力氣;也有孩子說再次上曆史課,似乎都有了不同的感覺 ......
80 年代風靡全球的日本機器人動畫刻畫着人類與戰争的話題,阿西莫夫為筆下的超先進的人工智能設置了機器人三定律,而阿瑟 · 克拉克在更早之前就在《太空序曲》《2001 太空漫遊》中想象着宇宙間的探險。
而中國人探索未來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清代譴責小說家吳趼人就寫過賈寶玉坐 " 飛車 " 環遊世界,葉永烈早在《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就暢想了技術的發展,更不用說像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對于科技發展、宇宙探索、社會變遷的深入思考。
《三體》劇照
今天的孩子讀完科幻小說,心中的未來世界會是怎樣的,也讓人充滿期待。這也讓外灘君想起《三體》小說的序言曾講到,讀完這段地球往事,有一種腳踏大地,仰望星空的感覺。小說給了我們用精神遨遊其他世界的機會,但我們終是要腳踩着大地的。
就像胥敏看到的科學思維啟蒙這一點,它從細微之處為孩子們搭建了從幻想到現實的橋梁,讓孩子們不論今後走哪條路,都既有大地,也有星空。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