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錯在哪了?
定焦(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 向園
編輯 | 方展博
預制菜又攤上事了。
9 月開學以來," 預制菜進校園 " 的話題引發了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事情的起因是,江西某地的中央廚房給當地公辦幼兒園配送預制菜,因食物質量差、口感差、配送不及時,部分學生出現身體不适,引起了家長的憤慨和投訴。
一時間,公衆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對中央廚房集中配餐的擔憂,開始在多地蔓延。與此同時,預制菜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 抵制預制菜進入校園 " 的話題登上多個網絡平台的熱榜。雖然多地教育部門回應沒有使用預制菜,但還是有學生家長自發組成了 " 抵制預制菜 " 的交流群。
部分家長的觀點是,預制菜可以吃,但不适合所有人,長期食用會對學生的健康不利。有家長表示,可以使用預制菜,但是必須公開透明,讓大家監督,且給家長自由選擇權。
不少人對預制菜的印象是 " 割韭菜 "、暴利,但客觀地說,這并不能代表這個新興事物的全貌。更讓從業者焦慮不安的是,伴随預制菜滲透進更多場景,一些人認同預制菜是食品工業化、規模化生産的必然産物,而且要以科學的态度去看待食品安全,但同樣不支持預制菜。
這些消費者擔心的是,當預制菜走進大大小小的餐館甚至校園,壓縮的是中餐文化講究的現炒、鍋氣,還有那些刻在我們記憶中、又沒法複制的味道 ……
我們或許可以借着此次 " 抵制預制菜進校園 " 事件,一窺行業矛盾與未來走向。
預制菜爲什麽不受待見?
要問這兩年争議很大、熱度卻很高的事物是什麽?預制菜大概率榜上有名。
先厘清什麽是預制菜,顧名思義,它是預先制作好的菜,至少是半成品。廣義的預制菜按處理方式分類,可以分爲即食、即熱、即烹、即配。這四種預制菜依次對冷鏈要求更高、保質期更短、新鮮度更高、目前的工業化程度更低。
八寶粥這類打開就能吃的是即食菜;用微波爐或加水熱一下就能吃的,例如自熱火鍋,是即熱菜;冷凍炸雞、半成品的水煮魚等,需要簡單烹饪才能吃的是即烹菜;按份分裝的半成品,比如魚片、小塊肉等是即配菜。
從這次 " 預制菜走進校園 " 的風波來看,家長們之所以 " 抵制 ",是認爲預制菜不安全、不健康,有大量添加劑,認爲如果長期吃預制菜,會影響未成年學生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這幾點也是多數人對預制菜的印象,我們一一來看預制菜冤不冤。
很多家長擔心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問題,預制菜從業者劉度說,這樣的顧慮不無道理。
預制菜行業目前沒有準入門檻,企業生産過程中執行的是行業标準和團體标準,這個新生行業還需要全國統一的強制性标準,包括國家食品安全标準和國家生産标準,以此來規範企業、打消市場疑慮。
北京至普律師事務所主任、首席合夥人李聖對「定焦」表示,預制菜進入校園,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那就是菜品營養和食品安全。" 隻要符合相關法規标準,預制菜的安全性無需過度擔憂,但安全未必健康,未成年人屬于特殊群體,他們的食品安全更是要有别于普通成年人,應當更爲審慎。" 他補充道。
是否健康,是人們對預制菜的普遍疑慮之一。不少人在網絡上刷到過料理包的視頻,認爲預制菜不新鮮,很多黑心商家爲了讓食材保存更長時間,加了大量添加劑。
食品行業從業者祁南對此表示,以現在的技術水平,食材保鮮不是難題。正規廠家都是用液氮冷凍技術對食材進行保鮮,這項技術已在行業裏廣泛應用,且成本可控。
他補充說,市面上有大量預制菜做得很重口,重油重鹽、食材一般,消費者對預制菜有不太健康的印象,也不冤。
抵制 " 預制菜進校園 " 的聲音中,還有一類非常有代表性。他們反對的不是預制菜本身,而是用了預制菜但不告知。
對美食頗有研究的消費者朱雲說," 與其點外賣,吃到的是料理包,還不如自己買預制菜,性價比更高。" 她最擔心的是,去高檔餐廳,花着吃現燒菜的錢,和去平價餐廳,吃的是同一個供應商的産品。
不管是所謂的 " 預制菜進校園 ",還是點外賣、餐廳用餐,消費者都希望擁有知情權和選擇權。祁南告訴「定焦」,比如,建立預制菜提前告知制度,哪些菜是半成品做的、供應商是哪家,哪些菜是現炒現做的,餐廳可以根據價格做區分,讓消費者自主選擇。
李聖稱,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校餐廳使用預制菜,應盡到明示、提醒義務,學生和家長可以選擇消費或不消費,反之則涉嫌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預制菜假冒現做菜更涉嫌虛假宣傳和消費欺詐。
遍地都是預制菜?
很多人談預制菜色變,是認爲它短短幾年時間就已經滲透進餐館、校園甚至家庭,躲不掉、避不開。事實真的如此嗎?
關于校園渠道,劉度表示,暫時還沒有數據能表明,預制菜已經批量進入了校園。他透露,的确有一些做團餐的預制菜企業在開拓校園渠道,但阻力很大,因爲輿論對預制菜的印象不好。
在消費者的這種認知下,我國預制菜滲透進家庭場景,同樣需要時間。不過,疫情至今,因爲這個産業在 C 端(指的是供給家庭型消費者)一直比較熱鬧,也給了很多消費者一種 " 遍地都是預制菜 " 的感覺。
加入 C 端預制菜大軍的,包括味知香這樣的專業預制菜公司,得利斯這樣的水産公司,三全、思念等傳統速凍企業,還有離消費者最近的餐飲連鎖,如海底撈、西貝等,零售類玩家如盒馬、永輝、美團買菜等,以及一大批創業公司。
但真的讓很多人開始 " 反感 " 預制菜,原因在于,B 端的滲透率過高。如同朱雲所說,作爲消費者,如果暫時不接受預制菜,可以不買,但點外賣、下館子,大概率避不開預制菜。
有機構測算,2023 年我國預制菜市場空間約 8000 億元,C 端占比 20%;B 端占比 80%,主要是團餐、餐飲正餐、鄉廚渠道等。
疫情以來,預制菜在 B 端餐飲更加普及。原因不難理解。餐飲從業者劉一卓分析,首先,一些商場不允許使用明火烹饪,那很多餐飲店就要用預制菜;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使用預制菜的經營壓力相對較小。
劉一卓從産業鏈上下遊了解到,有七到八成餐廳正使用預制菜,有九成連鎖餐廳不同程度地用着預制菜。比如,有的餐廳用的是分切好的肉片、淨菜,有的用的是則是已經調過味的深加工産品。
不光是人力有限的小飯館熱衷于使用預制菜,其實很多大 B 餐飲一直都是預制菜大戶。它們的預制菜來源,主要是中央廚房或專業預制菜公司。例如,千味央廚的客戶包括華萊士、肯德基、真功夫、九毛九、海底撈、老鄉雞等;得利斯的客戶有海底撈、正新雞排等。
需要補充的是,千味央廚等專業預制菜企業,也會通過經銷商渠道供應給小 B 客戶。
對于疫情期間受損嚴重的 B 端餐飲來說,不論是街邊小店還是頭部連鎖,使用預制菜都是一筆更劃算的買賣,甚至是物競天擇的必然。
劉一卓對「定焦」說,一二線城市餐飲店房租壓力很大,如果全部現炒,人力、食材的成本也很高,如果部分用預制菜,就不需要那麽多廚師,而且因爲預制菜制作速度更快,外賣效率、堂食翻台率都會翻倍。
不止一位受訪者提到,出于降本增效、供應穩定、口味标準化種種目的,B 端餐飲對預制菜需求隻會越來越迫切。
預制菜還能洗白嗎?
無論是否願意承認,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避開預制菜了。在祁南看來,這個難以抵擋的趨勢,讓預制菜更難 " 洗白 " 了。
值得玩味的是,從業者和消費者眼中的中式預制菜,本身就是一體兩面的存在。
在預制菜創業者潘潘看來,消費者無需聞預制菜色變,預制菜不能被一竿子打死,網絡上曝光的外賣料理包和連鎖品牌用的預制菜,有非常大的區别。多數連鎖餐飲産品品質安全、口味、營養健康,是有保證的。
對于食品安全問題,多位從業者都表示,理論上,大牌的預制菜比小餐館現做的,更加安全。
但從 " 預制菜進校園 " 引起軒然大波能看出,這些宣傳和 " 解釋 ",消費者并沒有完全買賬。
劉度感歎,很多人知道,肯德基、麥當勞用的也是預制菜(具體是即烹菜),但中餐預制菜似乎更 " 招黑 "。
直接原因在于,人們吃到 " 難吃 " 的預制菜的概率太高了。
這是因爲,C 端預制菜在疫情催化下被吹上風口,進入者衆多,市場規模接近萬億,但集中度很低,大量小企業不具備菜品研發能力、冷鏈物流能力,生産出的預制菜很難保證口味。
前文提到,預制菜的保鮮技術已經不是難題,但決定一道菜口味的,還有企業的研發能力,也就是,願意砸多少錢研究菜品的口味複原。而中餐有八大菜系,每個類型的菜品需要的研發能力、原料工藝、生産設備都不同,對資金要求很高。
來源 / 視覺中國
一道預制菜要想保證口感,還需要全程冷鏈運輸。而我國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滞後,企業要支付更高的冷鏈物流成本。一位物流行業從業者透露,很多企業本身沒有實力使用全程冷鏈,還有不少渾水摸魚的企業鑽空子,這些企業推出的預制菜,口味沒法保證。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客觀原因是,C 端預制菜發展時間短,行業需要時間摸索,市場教育更是任重道遠。
雖然餐廳裏早就開始用預制菜,但它進入 C 端視野也就 3 年時間。有餐飲供應商對「定焦」介紹,疫情之前,有企業踏入 C 端預制菜領域,但規模普遍很小,直到 2020 年下半年,疫情助推,資本下場 " 撒錢 ",更多企業才開始面向 C 端市場加大營銷投入,預制菜三個字頻繁出現在公衆視野。
但到目前爲止,預制菜隻進入了部分高線市場,絕大多數人還分不清什麽是預制菜。潘潘舉了個例子:有些餐館标榜自己沒有用預制菜,就能吸引一波食客,但其實很多餐館隻是沒用消費者認爲的料理包,但會用即烹菜、即配菜。
最後,不得不說,預制菜行業還面對不少 " 超綱題 "。
潘潘對「定焦」表示,很多經典中餐有不同的做法,甚至有鹹甜之分。口味差異,以及食品安全風險,都讓輿論對預制菜的評價褒貶不一。這其中有一類代表性的聲音," 中餐有必要工業化嗎?"
站在從業者的角度看,預制菜的口味更标準化、更穩定高效,更适應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它的加速滲透恰恰反映了我國的食品工業化、餐飲連鎖化進程在提速。" 目前預制菜的主流受衆是想省錢、省時間的人,他們對高性價比的預制菜有很強的需求。" 潘潘說。
但當大量預制菜的口味不及格時,反對的聲音就越來越大。就像每個人心裏都有一種 " 媽媽的味道 ",我們的飲食不光是色香味,還有文化的部分。這是中餐的魅力所在,但在大城市化的今天,也是預制菜從業者不得不考慮的時代情緒。
在美食的生命力與工業化進程之間尋找平衡,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課題呢?
*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度、祁南、朱雲、劉一卓、潘潘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