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是校園春招的高峰期,以往," 生化環材 " 因爲就業環境不佳被戲稱爲大學專業裏的 " 四大天坑 "。" 生化環材 ",指的是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環境科學、材料科學這四個傳統工科專業。在今年的招聘季,理工科背景的高學曆人才十分搶手,以往的所謂 " 天坑專業 " 也變成了炙手可熱的 " 香饽饽 "。
" 生化環材 " 專業變成 " 香饽饽 "
理工科招聘持續升溫
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趙桐表示,她所學的材料專業便是所謂 " 天坑專業 " 之一,她解釋,這種說法隻是網友的一種調侃。開始入學的時候會擔心工作條件比較艱苦,或者薪資不夠理想。但是在她碩士期間,身邊同學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從傳統材料方向轉變爲更加偏向新能源、半導體這樣的企業,整體的薪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所以她認爲她們專業的就業環境是越來越好的。
目前,趙桐已經與一家新能源車企簽約,今年 6 月畢業後将從事新能源電池相關的研發崗位。她計劃在實踐中學以緻用,積累經驗,未來如果能找到深耕的方向,還要繼續攻讀博士。
業内人士表示,理工科專業的人才需求正在持續回溫,但不同賽道之間依然存在偏差,對比前兩年大熱的醫藥、互聯網、新零售等領域,今年的人才需求會更多地聚焦能源、環境、新材料等硬科技行業。
某人力資源企業中國區負責人李潔表示,學理工、學技術這些方向的招聘,明顯是有回升的。無論是在以前所熟悉的像自動駕駛、汽車行業,還是一些科技行業、能源行業,在今年企業招聘過程中有所增長。
同濟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王淩淩表示,學校跟企業在進行交流互動的時候也越來越發現,有的集團成立的研究院,或者是科研中心,人才的儲備是有非常大的需求。無論從他們的政策引導,包括實際的一些培養路徑,對于高層次人才都是有非常高的需求和未來的一些規劃。
創投圈争搶理工科碩士博士
高質量人才依然稀缺
鍾情理工科出身的人才,也是創投行業的最新招聘趨勢。一些投資機構要求候選人對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産業有豐富的專業研究和項目儲備。理工專業的人才又該如何融入創投圈呢?
張江所在的投資機構是去年剛剛成立的,主要投資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以及新能源材料和高端裝備等領域。目前,他的投資團隊中,90% 都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曆,80% 都是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理工科專業背景。
張江表示,在相對比較早期的階段,還沒有太多的财務數據可以看,所以對項目的判斷更多來說是對創始人團隊以及他技術的判斷。另一個方面,現在的創始人越來越多也是科學家或者是工程師,或者是行業背景出身,未來的這種長期合作也需要有相關的背景你才能懂他。
今年以來,投資機構争搶理工科博士的情況屢見不鮮,對創投行業而言,理工科人才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能夠減少信息誤差,降低溝通成本,具備明顯的優勢,但這并不是做好投資的充分條件,理工類人才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開拓視野,叠代自己的認知。
某創投資本董事總經理甄燦明表示,理工背景的人轉做投資,想把投資做好,他可能需要更多維度的東西。在同樣條件對比下,擁有一定的技術知識是加分項。但是投資是綜合的事情,除了有技術知識之外,同時行業的經驗,對金融、投資的理解都很重要。
目前,理工科人才的薪酬總體上高于其它專業,在一些硬科技的熱門賽道,高出 30% 至 50% 也是有可能的。供給方面,理工科背景的人才數量有一定保證,但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的高質量人才依然稀缺。
某人力資源企業硬科技團隊負責人吳偉表示,整體上需求是不錯的,但需求是集中在高質量人才這一塊。比如說一些非常資深的學科帶頭人,年薪一百萬元,甚至于幾百萬元都會有。在技術的中堅力量這一塊,年薪在五十萬元到八十萬元之間會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