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5 日,小米汽車第一款車型 SU7 正式亮相工信部申報目錄,正式宣告小米汽車拿到 " 準生證 ",可以開啓量産。據悉,新車定位 "C 級生态科技轎車 ",外觀照也引來網友一陣感歎 " 是保時捷出了軌,還是特斯拉劈了腿?" 雖然這話從側面肯定了小米汽車的顔值,但外界最關心的還是售價。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還陷在價格戰裏,若如大 V 所說,價格定在 30-40 萬元,誰會爲小米的第一輛車買單?
作者 | 黃碩 劉冬雪
編輯 | 田晏林
運營 | 劉 珊
" 小米汽車将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在 2021 年 3 月末的小米春季發布會上,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終于一錘定音,宣布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彼時,這位 " 科技圈鬥士 " 已經年過半百,準備壓上自己過去的所有戰績和聲譽,也要爲小米改命。
最近半年,雷軍偶爾釋放一些小米造車的進展,但公司自上到下的員工卻三緘其口,對于造車一事諱莫如深,吊足了吃瓜群衆的胃口。
11 月 15 日,工信部發布了關于《道路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第 377 批)和《享受車船稅減免優惠的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五十六批)拟發布公告,小米汽車赫然在列,總算是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同時這也意味着小米汽車拿到了 " 準生證 ",可以開啓量産。
當天,雷軍發微博稱:" 人車家全生态,我心更澎湃 ",并配上了 10 月 26 日小米澎湃 OS 暨 Xiaomi 14 系列新品發布會上,他的三張演講照片。
11 月 16 日,在小米 loT 生态夥伴大會上,小米正式推出 " 面向人車家全生态 " 的全新技術品牌小米澎湃智聯車機。
公告發布的前一天,「市界」聯系到一位小米員工,對方表示已見過實車," 外觀夠帥,配置也很厲害,我對這輛車很有信心。" 但更多信息他沒有再透露," 沒辦法說,都簽了保密協議。汽車部門屬于保密單位,有獨立權限的員工才能刷門禁卡進入。"
定價成最大懸念
自從宣布造車,任何關于小米汽車的消息,在集團内部都屬于高保密級别。
11 月 8 日,曾有媒體報道,小米定向邀請了來自小米手機與汽車相關産業鏈的企業朋友,參加閉門會議。内場安保嚴密,手機、電腦、平闆等任何電子設備一律禁止帶入。
" 供應商基本都來了,聽說很多都買了小米的股票。" 一位小米内部人士向「市界」證實了該消息。據說,與會人員都簽了保密協議," 如果違反将賠償 1000 萬 "。此前,也有部分媒體報道過,有供應商因爲洩密賠償了 100 萬元。
當天閉門會上,有人看到北汽集團的大巴車在小米公司現身。而那幾天,某汽車博主剛剛爆料,小米汽車尾标有 " 北京小米 " 字樣。這讓外界想到江淮汽車給蔚來代工時,車尾标就有 " 江淮蔚來 " 的字樣,于是認爲北汽大概率就是小米汽車的代工廠。
受此消息影響,11 月 8 日,作爲北汽集團旗下唯一擁有純電乘用車制造平台的上市公司,北汽藍谷盤中突然拉升觸及漲停,當日收盤股價上漲 9.07%。
從工信部的公示看,小米汽車的樣子和此前網傳信息差不多。該車擁有溜背式設計,車頭标使用的是經典的 "MI" 字 Logo,車尾标不僅有 " 北京小米 ",還有 "xiaomi" 和車型名 "SU7" 的字樣。
産品商标爲 " 小米牌 ",首款新車 SU7 是純電動轎車,生産企業爲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
天眼查 App 顯示,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是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背後實際控制人爲北京市國資委。該公司主要生産車型爲 BJ40、BJ60、BJ80。
但工信部披露的小米汽車的生産地址是:北京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環景路 21 号院。今年 9 月,北京市工程建設招标投标交易系統發布公告稱,環景路是北京亦莊新城小米智能制造産業基地項目(一期)的所在地。
所以,北汽究竟和小米汽車是什麽關系?對此,小米官方暫未披露具體信息。據行業人士分析,小米很可能是怕錯過新能源汽車上市的窗口期,借北汽的生産資質抓緊造車,但生産線用的還是自己的,并未找其代工。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汽車工廠分兩期建設,一期占地面積約 72 萬平方米,年産能爲 15 萬輛,于 2023 年 6 月竣工并通過驗收;二期計劃于 2024 年動工,2025 年完工。「市界」在走訪小米工廠時了解到,二期地塊的原有租戶還未完全退租。
說到這裏,該聊聊雷軍藏了這麽久的寶貝,到底是個啥模樣了。
▲(小米汽車後部照片。圖源 / 工信部企業申報車型公示詳情)
申報信息顯示,小米汽車将分别推出 SU7、SU7 Pro 和 SU7 Max 三款車型。SU7 的車長爲 4997mm,寬 1963mm,高 1455mm,軸距 3000mm。
SU7 Pro 和 SU7 Max 的高度則是 1440mm,屬于中大型轎車級别,和智界 S7、蔚來 ET7、保時捷 Tycan 的尺寸差不多。
SU7 爲單電機車型,驅動電機産自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功率 220kW,最高車速 210km/h。使用的是磷酸鐵锂電池,來自襄陽弗迪電池有限公司,隸屬比亞迪。
SU7 Pro 和 SU7 Max 是雙電機車型,驅動電機産自蘇州彙川聯合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功率爲 220kW+275kW,這也意味着總功率達到 495kW,最高車速 265km/h,使用的是三元锂電池,供應商是甯德時代。此前曝出的電池銘牌照片顯示,小米汽車疑似采用 800V 高壓平台,配備 101 度的甯德時代 4C 麒麟電池。
小米的這三款車型均可選裝激光雷達,以及不同的天幕玻璃、輪圈、卡鉗顔色,黑色字标、車标和後視鏡外殼等。側面翼子闆字标和後風窗玻璃字标可選擇 Founder ’ s Edition,意味着小米汽車未來将推出 " 創始人版 "。SU7 Pro 和 SU7 Max 則标配了主動尾翼。
從這些配置看,小米汽車倒是不輸目前市面上的一些中高端車型。在一位知名汽車博主看來,小米 SU7 定位中大型豪華轎車,顔值不錯,配置比較高,車内空間也不錯。随着澎湃 OS 上車," 人車家 " 全生态落地,價格會在 30 萬元起步,高配版将近 40 萬元。
對于小米汽車的價格,市場傳言特别多,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說,"30 萬還是個比較靠譜的價格。"
但這卻讓不少網友心存疑慮。畢竟從小米手機的客戶畫像看,年輕用戶群體占比比華爲更大。" 米粉 " 也多以年輕人爲主。如果小米 SU7 的定價真的是 30 萬左右,這無疑标志着 " 年輕人的第一輛車 " 這個夢要碎了。
誰會花 30 萬買小米?
在小米宣布造車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 看衰 " 聲音不減。即便到現在,部分汽車行業人士直言,小米沒造車實力,造車不是造電子産品,小米調性下的産品會比較 "low"。
外界有這樣的看法并不奇怪。從主打低端手機的小公司,一路走到世界 500 強,一直以來," 性價比 " 對小米來說是把雙刃劍。縱然小米 14 系列手機的爆火超出雷軍的預料,外界依然有 " 小米不算高端機,隻是它把原本 1 萬的手機賣到了 5 千 " 的聲音出現。
不久前,小米發布澎湃 OS 操作系統時,雷軍稱小米将成爲 " 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企業的領導者 "。從措辭上,大概能感受出他想要通過 " 打造人車家全生态操作系統 ",讓外界認可小米是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而非僅僅是制造企業。
▲(圖源 / 雷軍微博)
因此,從目前公布的配置看,即便會推高成本,小米汽車的 " 堆料 " 必不可少。雷軍需要通過 SU7 這款車最大程度地炫技、秀肌肉,來向科技圈,乃至整個汽車行業證明小米的技術實力。
但過往的血淚史也在提醒小米,從低端起家再想往上做品牌向上非常難。這一點,在汽車行業也是困擾衆多國内車企的一大難題。尤其在智能電動車賽道,雖然也有造車新勢力車企直接做高端并且成功的先例,但大部分車企基本都得通過成立新品牌,推出中高端車型才能破局。
所以,爲什麽小米内部人和汽車博主都說 30 萬元左右的定價比較靠譜呢?
如果做廉價車,小米今日面對的是更加慘烈的戰場,衆多同質化的車型大打價格戰拼銷量,到最後看的可能真是誰先熬死誰。小米所謂的供應鏈優勢并不存在于汽車行業,作爲新入局者隻有投入,規模化效應遙遙無期。
雷軍是了解小米優劣勢的,澎湃 OS 和小米 SU7 前後腳的出現,或許是造車劇本中早就計劃好的。雖然行業裏,汽車與手機的互聯不是什麽新鮮事,手機與家用電器互聯也已稀松平常,但小米着力打通 " 人車家 " 三者互聯,将其視爲切入汽車行業的一張王牌。
不過,這張王牌好不好用尚有懸念,但絕對要用上," 人車家全生态 " 目前已上升到整個集團戰略層面。
可以說,小米 SU7 潛在的消費人群,基本都是沖着這個大生态來的。有消費能力、追求科技前沿嘗鮮的普通人乃至極客們,多少都會感興趣。這款車瞄準的可能根本不是年輕的 " 米粉 ",畢竟幾千元的手機和幾十萬的汽車,還是有很大差别的。
「市界」獲悉,在銷售渠道上,小米可能不會像華爲一樣,将車放到手機門店一起賣," 線下全面進駐小米之家可能并不現實。它們不是一個體系,小米汽車應該會單獨設立門店。" 上述小米内部人士表示," 很多小米之家的門店都不在商場一樓,車輛運輸是個問題。而且還得看門店面積有多少,(很多店)放一輛車就挺局促的了,要麽換大面積的門店,要麽增加臨時展台。" 而對于線上銷售渠道,他認爲大概率會單獨設立網站和商城。
目前來看,小米汽車賣點清晰,營銷層面可能也會出新招,但銷量會不會出彩還不一定。
一方面," 人車家全生态 " 的實際表現尚且不明朗。手機與汽車的增購和置換比較方便,但家電如果不在生态中,有多少消費者會因爲買了小米汽車,想獲得完整體驗而特意換購,或者增購生态内的家電産品呢?
由此帶來更多的疑問是,是否隻有小米自己的産品才能進入這個生态?能花 30 萬買車的中産們,願意買小米的家電産品嗎?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非常激烈,智界 S7、阿維塔 12、極氪 009 都是先一步亮相的對手,以寶馬爲首的豪華品牌也并沒有完全丢失這個戰場,也在努力扭轉頹勢,這就迫使小米汽車在生态之外,整車的其他地方提升競争力。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小米汽車自建工廠生産,在制造工藝和質量管控上還是未知數。
目前爆出的 30-40 萬元的價位,有非常大的可能會根據試裝車的意見反饋,以及臨上市期的市場環境而調整。現在這個數字也可能隻是一顆煙霧彈,等到正式售價揭開時,說不準會有個大驚喜。
最後一次創業
關于造不造車,雷軍糾結過很久。
盡管他從 2013 年起就對電動車産業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爲此還兩次拜訪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并成爲特斯拉的車主,但直到 2021 年 1 月 15 日,小米才開始認真研究電動車産業。
" 講實話,一開始,我心裏是不願意的。" 雷軍說,2020 年三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創造了曆史新高,并重返全球第三,剛剛打完一場硬仗,他擔心造車會讓公司分心。
在宣布小米踏入智能電動車行業前的 75 天時間裏,小米團隊經曆了 85 場業内拜訪溝通,和 200 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進行了深度交流,接着開了 4 次管理層内部讨論會和兩次正式的董事會,最終才做出了造車的決定。
▲(雷軍在 2023 上海車展)
而在決定造車後,小米集團已經通過集團主體、小米長江産業基金、順爲資本、小米智造等關聯投資機構參與到了汽車産業中。從整個時間線來看,雷軍的這次創業,大緻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2013 年 -2017 年,小米以投資初創企業爲主,風格相對穩健和保守。雷軍創立的順爲資本,在 2015 年和 2016 年分别參與了蔚來汽車的 A 輪和 B 輪融資;2017 年,參投了小鵬汽車的 A+ 輪融資;同年,順爲資本領投了智能駕駛初創企業 Momenta 的 A 輪融資。
2018 年 -2020 年間,小米注冊多個汽車相關商标,爲正式開展汽車業務做好準備。
2021 年開始,也就是宣布造車之後,小米成立了小米汽車公司,投入的資金和團隊規模都在擴大。2022 年二季度,公司研發團隊達到了 1500 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小米汽車相關研發人員已接近 3000 人,一年便翻了一番。
在研發投入上,宣布造車伊始,雷軍就聲稱 10 年投入 100 億美元造車,其中首期投資 100 億元。據小米集團财報披露,2022 年,公司在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投入了 31 億元,預計 2023 年在該項業務投資會達到 75-80 億元,完成首期投資目标。
小米汽車成立初期,小米官微還發布了雷軍和其他 16 位初創人員的合照,除了前寶馬 i 品牌外觀設計師李田原外,其餘均爲小米集團的高管和早期員工。
而爲了彌補初創團隊缺乏造車基因的問題,小米汽車成立後,陸續引入了傳統車企的資深人才,如原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峥楠、原極狐汽車總裁于立國、前麥格納中國區副總裁黃振宇等等。
在汽車生産制造環節," 不差錢 " 的小米汽車沒有選擇代工的方式,而是自己投資建設了工廠。據報道,小米汽車工廠分爲兩期建設,一期 2022 年 4 月開工,目前已經完工,整個工廠包括壓鑄、沖壓、車身、塗裝、總裝、電池 6 大車間,預計年産能可達到 20 萬輛的水平。
從最初投資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到組建自己的電車研發團隊,再到籌建生産工廠,雷軍造車的步子走得蠻穩。
除了内部投入,小米也清楚自己的供應鏈優勢并不存在于汽車行業,于是對外部汽車産業鏈企業亦采取了廣撒網式投資。僅 2021 年,小米就通過小米集團、小米長江産業基金、順爲資本等投資了自動駕駛方案供應商縱目科技、激光雷達制造商禾賽科技、動力電池廠商蜂巢能源、锂電池上遊材料商贛鋒锂電等等。
接着 2022 年,小米智造投資了汽車電阻和電感器件制造商鼎聲微電、集成電路制造商傲芯科技、汽車芯片制造商鴻翼芯、碳化矽器件廠商飛锃半導體、智能底盤系統供應商同馭汽車等。
今年 9 月末,有媒體對小米集團主體對外投資情況進行了統計,截至當時,小米對外投資的企業就有 40 家,其中 72.50% 是半導體企業,剩下的都是新能源企業。
可以看出,小米的投資是逐漸向汽車産業鏈上遊聚焦,通過投資芯片、傳感器、線控執行器等企業,來彌補公司在硬件方面可能存在的短闆。
視造車爲最後一次創業的雷軍,想把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準備好,然後一鳴驚人。官方信息曾透露,他已組建了超過 500 人的團隊,主攻自動駕駛技術,并制定了全棧自研的技術戰略,目标在 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梯隊。
這一次,他會如願嗎?
© 市界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