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 mate 60 重新殺回手機市場後,華爲開始加速鴻蒙原生應用的布局。
在今年多個重要場合露面的下一代鴻蒙系統 HarmonyOS NEXT,也被視爲将不再兼容 Linux 和安卓軟件的「純血鴻蒙」。
國産化 + 自研操作系統的大環境,正在影響着中國手機産業。
小米澎湃 OS、vivo 藍河 OS 在這一年也相繼浮出水面。
如此大規模的産業生态遷移,必然需要一個契機, 中國手機操作系統的自研與平替由多重原因所緻,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時代契機,物聯網(IoT)。
物聯網讓全社會的聯網設備量驟增,讓多設備交互亟需,甚至動搖了百年汽車産業。
在華爲手機重回江湖、小米跟進澎湃 OS 的這一年,對物聯網走勢向來敏銳的雷軍,也将小米五年前的企業戰略從「手機 +AIoT」升級爲「人車家全生态」。
同樣是 2023 年,歸入吉利門下的魅族,在年初手機業務出新機後,年底又發布了第一款 AR 眼鏡。
在充滿變量的這一年裏,晉升爲 " 富二代 " 後的魅族,離小米又近了一步。
01 魅族找回 " 話語權 "
在特斯拉和 " 蔚小理 " 将智能汽車推向高潮後,互聯網造車愈演愈烈。
這其中尤以華爲小米勢頭最猛,前者的汽車業務在各種争議中打遍國内造車新勢力,後者汽車還未發布就已先聲奪人。
面對手機、汽車、互聯網大融合的市場環境,吉利也需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在這方面,吉利是激進的。
先是與百度成立合資公司「集度」,後又收購魅族,官宣造手機。
2022 年 7 月 4 日,吉利旗下星紀時代正式收購魅族 79.09% 的股權,魅族的黃章時代落幕,與此同時,吉利的升維之戰拉開帷幕。
在正式官宣收購魅族時,李書福說,吉利造手機是爲了 "實現車機和手機軟件技術的緊密互動","未來跨界打造用戶生态鏈"。
2022 年,難稱主流的魅族,仍有 3000 萬 " 魅友 " 的社區,以及 1 億注冊用戶。
同年還有另一組頗爲有趣的數據:
2022 年,吉利汽車營收1480 億元,比亞迪營收4240 億元,小米營收2800 億元。
李書福沒有以電池業務起家的王傳福幸運,吃到智能汽車時代的技術紅利,于是,李書福選擇選擇借用互聯網思路,踏實做産業融合。
這也就有了李書福将成熟的手機應用生态與車機融合的想法。
實際上,這時李書福的思路與雷軍的小米生态鏈思路,以及其他手機廠商的轉型思路頗爲相似。
這樣的思路,也是如今産業生态大融合趨勢下,頭部企業破局求變的主流叙事方式。
魅族是吉利破局引入的一個重要變量,要用好這個變量,首先要讓魅族自身先進行一次重生。
2022 年的國内手機市場,蘋果、小米、OPPO、vivo、榮耀、華爲六家手機廠商吃下了超 90% 的市場份額,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産業格局,也曾是手機頂流的魅族,隻剩不到 1% 的市場份額。
要想重生,并不容易。
好在這時的魅族迎來了一位老江湖,也是李書福的老搭檔,沈子瑜。
沈子瑜接任魅族 CEO 後,在次年 3 月推動魅族和星紀時代合并,有了如今總部位于武漢經開區的星紀魅族。
沈子瑜知道手機廠商造車是一次降維打擊,也知道星紀時代和魅族合并是一個曆史必然,更知道 " 新魅族 " 的優勢在哪裏。
在今年接受晚點 Auto 采訪時,沈子瑜這樣描述吉利爲魅族帶來的資源優勢:
" 屏幕,我和京東方談,手機屏幕給你,車上的屏幕也給你,車上屏幕價格可能是手機屏幕的十倍,其他包括三星的存儲、高通的芯片、索尼的攝像頭、電池,我們都進行了供應鏈全打通。
整車和手機供應鏈全部打通,和吉利供應鏈充分協同後,魅族的供應鏈能力不比小米差。"
這也是爲什麽沈子瑜能在 2023 年爲魅族引入兩輪合計 20 億元融資,投後估值能到 100 億元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遇到吉利之前,魅族和小米的體量已經有了天壤之别,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自然也無法與小米相提并論。
那也是魅族困于 " 小而美 " 中最苦悶的幾年。
02 造芯難,造 XR 芯更難
2023 年 3 月,星紀時代和魅族的合并後,也讓魅族有了放手一搏的資本。
當然,對于想要造手機,借道手機布局 " 全場景 "、反哺汽車業務的吉利來說,魅族是這個時間節點最好的标的,也是一塊最好的試驗田。
合并後的魅族有了新的名字——星紀魅族,對外公布了三大戰略:手機 / 車機、XR 技術、前瞻技術。
第一項戰略,說的是星紀魅族要打通 " 車、機 ",做一套一體化的 " 車 - 機 " 系統,從兩端交彙要比做完汽車系統再做手機的蔚來看上去更高明,前提是汽車和手機兩個團隊能有足夠的默契。
第二項戰略,說的是星紀魅族同樣看好 XR 産品,尤其是在 AR 眼鏡逐漸成爲智能座艙标配時,無論是再做一個全場景産品,還是讓 AR 眼鏡上車,這都是一個值得讓吉利和魅族一起下注的産品。
第三項戰略,說的是借力互聯網技術,強化自己的軟實力。做操作系統、做芯片,以及軟件定義汽車,都源自于這一戰略。
其中,提升軟實力、做前瞻技術,是最難實現的一個戰略。
華爲自研操作系統花了十年,自研芯片的經曆更是投入巨資、曆經坎坷。
對于背靠吉利的魅族而言,前瞻技術戰略在 2023 年同樣遭遇了一項重大擱淺,這就是星紀魅族的造芯計劃。
實際上,無論是對于吉利,還是沈子瑜而言,對造芯這件事兒并不陌生。
沈子瑜此前主導的億咖通和芯擎科技主業就是研發汽車芯片,今年 3 月發布魅族 20 時,沈子瑜又在發布會上透露了與時空道宇合作的衛星通信芯片——魅族天問 S1。
而時空道宇,是吉利在 2018 年投資控股的一家商業航天公司。
星紀魅族芯片研究院此前研究、最終擱淺的,其實是 XR 芯片。
XR 芯片研發有多難?
這從一度曝出在自研 XR 芯片,至今卻仍在使用高通 XR 芯片的 Meta 的現狀可見一斑。
此外,對于大多數 XR 團隊,研發投入和市場出貨量難成正比,是當下 XR 芯片研發的另一個阻礙。
畢竟現在 XR 全球市場規模依然停留在千萬台左右(IDC 數據,2022 年 AR/VR 出貨量 880 萬台),這其中 Meta 又一家獨大,獨占了 80% 的市場份額。
好在,造芯計劃停擺,沒有影響星紀魅族的第二項戰略—— XR 産品的上市。
03 對标華爲,靠近小米
" 手機和汽車的融合隻是開始,接下來,我們需要一個更加沉浸式設備,提升交互體驗," 沈子瑜在 11.30 發布會上如是說。
這裏沈子瑜提到的沉浸式設備,正是 AR 眼鏡。
和芯片業務不同,星紀魅族的 AR 眼鏡項目始于三年前,那時的魅族還未被收購,但 AR 眼鏡已然在移動互聯網生态中異軍突起。
作爲在智能手機領域已經沒什麽優勢的老牌廠商,AR 眼鏡在當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不過,AR 眼鏡也是一個燒錢項目。
目前國内包括 Rokid、Xreal、INMO、雷鳥創新在内的明星 AR 團隊都拿到了大額融資,成立較早的 Rokid 和 Xreal,累計融資金額更是超過了 10 億元。
做 AR 眼鏡,魅族的優勢在于有手機業務和一定的供應鏈基礎,劣勢在于在 2020 年剛剛 " 扭虧爲盈 " 的團隊也沒多少研發經費可以分出來做 AR 産品的研發。
有知情人士告訴鋅産業,魅族和星紀時代的團隊整合,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 AR 項目的研發速度。
如今在星紀魅族内部,AR 眼鏡也是一個直接向一号位沈子瑜彙報的項目。
于是,也就有了魅族 AR 新品牌 MYVU 和 AR 眼鏡,趕在今年年底上市發布。
星紀魅族在上周發布會上實際上發布了兩款 AR 眼鏡,兩款都采用了衍射光波導 +MicroLED 方案,不同的是,其中一款采用全彩顯示,另一款采用了綠色單色顯示。
其中,星紀魅族的 MYVU Discovery 是今年第二款采用衍射光波導 +MicroLED 全彩機型,隻不過,這款産品售價高達萬元(9999 元),顯然并不是魅族用來走量的機型。
定價爲 2499 元的單色 AR 眼鏡,才是現階段魅族 AR 産品的主力機。
對于星紀魅族而言,這時拿出 AR 眼鏡的意義已經不在于能否掀翻現在的牌桌,而是爲吉利再補一塊短闆。
當手機廠商開始造汽車時,就已經注定了一個全新的 " 電氣化 " 時代的到來," 蔚小理 " 都在通過引入 AR 眼鏡來補短闆,吉利選擇收個團隊自己造,這是吉利的強硬之處。
在 2023 年 3 月星紀時代和魅族合并時,合并後的星紀魅族手機業務負責人黃質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我們手機加汽車的體驗目标對标華爲,我們現在做的所有事情是對标問界。"
在上周的發布會上,沈子瑜也再次豪言稱," 魅族要在三年内要重回中高端手機市場的 TOP 5。"
作爲這次發布會的彩蛋,魅族也推出了定制款汽車,甚至搞起了 " 買汽車送手機 " 的活動。
沈子瑜說,魅族定制款汽車采用共創模式,共創在 2024 年 Q1 正式開啓。
巧合的是,就在三個月前,雷軍也敲定了小米汽車最終的上市時間—— 2024 年上半年。
十幾年前,雷軍籌備小米公司前,曾到魅族向黃章取經,之後時代更替,江湖輪轉,小米将魅族甩到了身後,兩家公司,也成了中國互聯網兩個輝煌時代的标志。
如今,在經曆了一番風雲變幻後,重新碼好籌碼、回到牌桌的魅族,終于離小米更近了一步。
隻不過,這時兩家公司的目标都已經不再是做手機,而是一個更大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