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霞光社 Author 馬志學
分享 | 馬志學
來源 | 霞光社,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冬日暖陽,在通往跨境電商的海面上折射出一片幽藍。
這是一艘混雜着光伏、風電、水電和儲能技術的綠色能源之船,雖無人駕駛,卻滿載乘客,船的名字叫 " 新能源 " 号。它的乘客與水手來自世界各地,各具獨立意志,人人航向不同,他們卻選擇同一艘綠色能源之船共渡彼岸。
從此岸到彼岸,一千個乘客眼中有一千艘 " 新能源 " 号。
對火電從業者來說,它是通往能源革命的 " 海盜之船 ";對光伏和風水電從業者來說,它是彌補資源錯配的 " 産業航母 ";對産業學者來說,它是拷問靈魂的 " 忒修斯之船 ";對商業世界來說,它是颠覆傳統模式的 " 泰坦尼克 " ……
當所有這些符号加起來," 新能源 " 号就是我們雙碳目标下,所有人眼中的諾亞方舟。因爲船上的所有乘客和水手都清楚,它将載着大家跨境出海,駛向綠色能源大唱主角的未來世界。
2024 年,這艘巨輪一路駛來,它遭遇過電力市場探索時代的技術暗流,奮劃過補貼時代的擁擠險礁,見證過平價時代的人性善惡。穿越了衆聲喧嚣後,它從碳中和的港灣悄然出發,短短幾十年,在商業世界裏攪起了驚濤駭浪。
過去一年,跨境光伏産業挺鬧騰,大手筆不斷。主旋律是一邊産能過剩,一邊各顯神通擴大産能。一場不見硝煙的戰事悄然而至,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光伏産業觀察期。
跨境電商大航海時代已經到來,跨境光伏巨頭紛紛布局擴産能,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麽?這究竟是市場繁榮的象征,還是跨境光伏産業鏈上的負擔?内卷是否可以避免?
真相到底是什麽?
我國沒有幾個産業,能夠在歐美市場的聯合圍剿下存活下來,光伏産業不但活了下來,還能夠收複失地,展開絕地反擊。
曾經的光伏産業沒技術沒原料,在跨境出海方面被歐美制裁大量倒閉,現在我們已進入萬億級賽道,成爲全球新能源中的領跑者。
國家能源局統計,2023 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占到了全球一半,光伏累計裝機量超越了水電累計裝機量,也第一次超越了海外市場。
光伏産業擁有光明的未來沒人否認,但産能過剩所造成的潛在風險,也可能被很多人低估。現在我國的跨境光伏企業猶如一片疾馳的野馬群,大家被裹挾在擴産能的趨勢裏一路狂奔,來勢洶洶但難辨馬王,讓今年的跨境光伏産業鏈變得愈加複雜。
從技術端看,光伏産業颠覆性技術還沒有出現,擴産能主導了 2023 年的市場節奏。光伏技術從多晶到單晶、從 BSF 到 PERC,再到 TOPCon、HJT、IBC、ABC,技術轉化一般都會有 1 至 2 年的市場檢驗期。
從生産端看,去年新擴建的光伏産能尚未大規模釋放,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大規模擴産能的結果必定會加劇市場競争,光伏産業一場無法被拒絕的内卷,今年将更加明顯。
從政策端來看,各地政府急需一個産業來激活地方經濟,光伏便成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首選項目,這讓光伏産業駛進擴張布局的窗口期。
2023 年 SNEC 第十六屆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大會,也印證了我們的判斷,光伏颠覆性技術還沒有出現,光伏市場進入從差異化競争向同質化競争轉換的新階段,讓整個光伏産業鏈變得暗濤洶湧。
其實,一切企業運行的邏輯都是産品、效率和創新,并在市場份額和利潤水平之間暗掰手腕。在産品差異化競争階段,光伏産業鏈上的企業可以維持較高的毛利率,因爲彼時的産品還有競争力;但到了同質化競争階段,隻有相對較低的毛利率,讓自己取得短暫的競争優勢。
光伏産業有三大核心驅動力,一是長周期裏的技術驅動力,二是中周期裏的資本驅動力(設備投資),三是短周期裏的産能驅動力(存貨周期)。光伏周期環環相扣,長周期又包含有中周期和短周期,三者互相影響。
光伏企業唯有擴大産能,在生産端構築規模壁壘,才能在産能驅動力上擁有競争力,讓自己不掉隊。隻有不掉隊,在跨境光伏的隊伍裏活下來,才有機會拿到下次颠覆性技術的門票。
當前階段,光伏産業還沒有從 P 型徹底邁向 N 型,技術驅動力也呈現周期性趨緩,市場競争也隻能在質量和擴産能方面下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優秀的企業已經意識到,相比産能優勢,企業更應該把力量投入到科研上來,用技術布局來穿越周期,單純的價格競争不可持續,現階段的 " 産能過剩 " 恐有引發低質量競争的潛在風險。
一句話總結,光伏産業之所以呈現 " 産能過剩 " 與 " 擴産能 " 并存的特殊景象,是因爲企業一旦被淘汰出局,下一輪的技術叠代便無緣跟上。
究竟是市場繁榮的象征
還是産業鏈的負擔
我國的光伏産業堪比美國的芯片,共同之處是都屬于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不同點是芯片産業有天花闆,而光伏産業沒有天花闆。在全球達成減碳共識的未來 30 年,爲光伏産業提供了一個沒有天花闆的增量空間。
如上所述,光伏産業技術路線短期不會被颠覆,産能規模效應便成爲最關鍵要素之一。然而,随着産能規模逐漸擴大,企業必然要面對巨額的資金支出,這也是去年光伏企業紮堆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光伏産業現在的情形,猶如一片疾馳的野馬群,在内卷的賽道上一路狂奔,來勢洶洶但難辨馬王,影響着産業鏈上的每一家企業。這個産業在達到某種形态後,既沒有辦法讓自己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叠代出新形态,這讓光伏産業鏈變得愈加複雜。
光伏産業鏈上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矽料、矽片、電池片和組件四個環節,整個生态就像一條大河。在這條河裏,遊泳的除了有大魚、小魚,還有蝦兵、蟹将。當河裏的生态遭到破壞,比如低質量擴産能,連鎖反應是即便構築有産能優勢的頭部企業也無法獨善其身。
光伏頭部企業如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太陽能、阿特斯、東方日升、正泰系,都是幾經周期洗禮的沙場老将,雖不像蝦兵蟹将那麽脆弱,但光伏産業鏈生态一旦惡化,到頭來戰略性收縮将在所難免。
2023 年 6 月,隆基綠能和通威股份雙雙宣布擴産計劃。其中,隆基綠能拟投資 125 億元,規劃生産 20GW 單晶矽棒、24GW 單晶電池及配套項目;通威股份投資 105 億元建設年産 25GW 太陽能電池暨 20GW 光伏組件。
天合光能也披露定增預案,公司拟向特定投資者發行股票,募資不超過 109 億元,用于高效電池、組件等擴産。而此之前,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也宣布了擴産能計劃。
接下來,光伏産業要面對另一個事實,産能優勢對企業核心競争力的貢獻将會邊際遞減。屆時,光伏企業頂着産能過剩的壓力所構建的短期競争力,也将蕩然無存。最終,擴産能無法成爲市場繁榮的象征,一定會給整個光伏産業鏈帶來負擔。
一言以蔽之,本輪擴産能本質上是光伏企業守護自己市場地位的一種無奈之舉,當别人擴産能而你選擇了按兵不動,未來就有被擠出中國乃至全球光伏市場的可能。
如何構築跨境競争力?
我們在粗犷的農耕時代,大家比的是誰圈的地多。地越多,收獲的糧食就越多。如今地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進入存量階段,大家開始關注精耕細作,提高單産。
光伏産業作爲綠色能源之一,最大的掣肘是不能像火電一樣穩定。
當下,火電仍然是我國電力市場的主要來源,但已開始嚴控火電新增規模。在平價時代,火電與綠色能源結合,光伏産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占比将會進一步上升。
光伏産業基因裏仍屬于制造業。馬克思告訴我們,生産力的發展推動着人類曆史不斷向前,而勞動工具是衡量生産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勞動工具的先進程度又是由制造業的先進程度決定的。
還有一件看起來很大的事情,就是碳市場和電力市場的聯動。随着電力市場低碳意識的覺醒,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低碳經濟和可持續性發展問題,光伏産業作爲制造業要前瞻性地做出戰略調整。
在光伏産業鏈上,大家都坐在同一張桌上打牌,前幾年跟牌的時候和和氣氣,現在到了梭哈的時候,中小企業的底牌完全不夠看。因此我們對光伏産業的判斷是,如果任何一環做得不夠好,電力市場的直接反應不是去理解某個環節,而是整個光伏産業的成本優勢将功虧一篑。
2024 年面對産能過剩,企業如何構築跨境競争力?關鍵路徑我們可以觀察光伏産業在組件市場、海外市場和品牌打造上的布局情況。主要看三個維度:
首先是光伏産業一體化浪潮下是否 " 組件爲王 ";其次是組件市場裏是否 " 海外爲王 ";最後是海外市場裏是否 " 品牌爲王 ",在品牌商、渠道、海外團隊和售後服務四塊陣地上構築各自的戰場優勢。
産業内卷是否真的無法避免?
與其他制造業出口的筚路藍縷不同,我國光伏産業有着非常輝煌的開局。
從 1983 年甘肅能源所首次利用光伏能源發電算來,它已經有超過 40 年的使用曆史,換而言之,我國的光伏産業今年 41 歲了。
70 年前,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轉化率 4.5% 的單晶矽太陽能電池,這一年是 1954 年,光伏發電技術誕生;27 年前,《京都議定書》限制了各個國家的碳排放比例;15 年前,我們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認識到對資源高度依賴的情況必須改變;8 年前,175 個國家在聯合國總部簽署了《巴黎協定》。
這一年,中國加入其中,目标是以外促内倒逼轉型;還是這一年,光伏産業在政府補貼和政策扶持下開始小步快跑。
7 年前,我國啓動了碳交易市場,劍指能源結構優化問題,并逐步向市場化方向發展,34 歲的光伏産業,準備用 4 年時間向平價時代轉型,補貼退坡便成爲光伏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
6 年前,我國出台了 "531 新政 " 限制補貼規模,光伏産業裝機量一度出現回落。但與此同時,補貼退坡的後勁促進了光伏産業鏈企業的優勝劣汰,也間接加速了光伏平價時代的到來。
2021 年以後,開弓沒有回頭箭,光伏産業插根樹枝就能開花的好日子結束了,憑借成本優勢,我國光伏産業基本告别政策補貼,實現了平價上網。
自從進入平價時代後,光伏産業便進入到一個加速發展期,在産業鏈各個環節都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企業,特别是民營企業,他們對光伏産業理解得很深,對市場和技術也很敏感。2023 年在短期核心競争力構築上,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擴産能來守護自己的市場份額。
從海外市場來看,光伏制造業國際競争加劇,部分國家打出 " 貿易壁壘 + 扶植本國企業 " 的策略,增加了我國光伏企業出海的不确定性。
國際能源署(IEA)預測,未來五年,印度、美國和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矽片産能将增加近 5 倍,到 2027 年多晶矽和太陽能電池産能可能會翻一番。
可預見的是,2024 年我國光伏産業規模還會繼續擴大,并将向數智化和智能制造方向升級。目前整個行業正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光伏産業進行深度融合,最終目标是占領全球光伏産業的中高端位置。
我們跟随麥克盧漢的視角,從《谷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的技術脈絡來看今天的光伏産業,單一技術衍生了産業單一的感官,這造成光伏産業整體的不協調和跌宕起伏。如果有一項技術産生于一個群體内部,而且這項技術又能賦予人類社會某項新的優勢,那麽我們所有産業之間的平衡将需要調整。
麥克盧漢筆下的是 " 新技術 ",跟當下的光伏産業相比,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由于技術的進步讓信息得以自由流動,進而造成産業模式上的平權。表面上看,是技術進步催生了全新産業模式的發展,但實質上是技術視野決定了産業的天花闆。
歸根結底,光伏市場自帶糾錯和糾偏機制,我們絕不能用光伏産業過去的經驗來預判這場産業内卷,因爲這裏涉及的是超級複雜問題,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光伏産業亦然。
視角再放大一點,我們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産能過剩已經是各行各業的一個常态,産能過剩也并非光伏産業獨有。觀察光伏産業的未來趨勢,還是要聚焦在技術驅動力上,擁有更高光電轉換率和更低度電成本的先進産能永遠不會過剩。
END